鄭金平 馮彥軍
(1.山西三元煤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開采設計研究分院)
伴隨著綜放開采技術的推廣應用,我國煤炭資源開采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從根本上得到了改善[1]。同時,我國學者對綜放工作面礦壓顯現規(guī)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十分豐富的成果。綜放采場圍巖支撐體系為老頂—直接頂—頂煤—支架—底板,頂煤充當部分直接頂,在頂板巖層和支架之間是一層強度較低的頂煤作為上位巖層活動的“墊層”。王家臣[2]認為綜放采場礦壓顯現程度不僅取決于上覆巖層的活動,也與頂煤的強度、剛度、厚度及破碎狀況有關。毛德兵等[3]根據綜放開采技術,提出了大采高綜放開采的概念。翁明月等[4]根據微震事件變化間接反映工作面礦壓顯現,認為微震事件峰值出現的時間一般略早于工作面周期來壓。劉志成[5]在分析大傾角煤層綜放工作面礦壓顯現的基礎上,通過相似模擬試驗,確定了靖遠王家山礦大傾角煤層綜放液壓支架工作阻力。陸明心等[6]對綜放工作面礦壓顯現內在機理及上覆巖體的平衡結構進行了研究,上覆巖層存在著以大變形梁形式的平衡結構,平衡結構與頂板、頂煤相互作用。
本研究在相似模擬試驗的基礎上研究綜放工作面礦壓顯現規(guī)律。
綜放工作面煤層平均厚度為8 m,割煤厚度為3 m,放頂煤厚度為5 m,煤層埋深為100 m,煤層及上覆巖層巖性、強度及厚度如表1。煤層圍巖綜合柱狀圖如圖1。
根據相似模擬試驗研究目的,采用平面應變模型進行模擬。平面應變模型試驗臺規(guī)格為3 000 mm ×3 000 mm×200 mm(長×高×寬)。模型上覆巖層重力采用皮囊充氣加載的柔性加載方式。
表1 煤巖力學參數
圖1 煤層圍巖柱狀圖
在模擬回采過程中,監(jiān)測頂煤的位移分布及其變化,位移測點布置見圖2;測試頂板支承應力分布及變化,應力測點布置見圖3。
圖2 位移測點布置
圖4表示8號、27號、28號、42號測點頂煤下沉量隨工作面推進距離的變化。工作面推進距離小于18 m時,頂煤下沉量呈緩慢增加的趨勢,下沉量變化范圍1.5~9.5 cm;工作面推進至18~21 m,頂煤下沉量急劇加大,下沉量范圍為25~150 cm;工作面推進至21~41.4 m,頂煤下沉量呈緩慢增加趨勢,下沉量變化范圍20~40 cm;工作面推進超過41.4 m后,頂煤下沉量急劇加大,此時最大下沉量可達300 cm。
圖3 應力測點布置
圖5表示1號,3號,7號,8號測點支承壓力隨工作面推進的變化。工作面推進至15.6~21.6 m時,支承壓力達到峰值點,即工作面前方縱向支承壓力峰值出現在15.6~21.6 m附近,平均約16 m,最大支承壓力為15~55 MPa,平均為35 MPa。
隨著工作面的推進,頂煤下沉量經歷緩慢增加、趨于加劇、緩和、急劇加大等變化過程;隨著工作面推進距離的加大,支承壓力的變化呈波浪形,在達到峰值后開始衰減,基本頂周期來壓顯現趨于緩和。支架上方的頂煤在超前支承壓力的作用下,進入了塑性狀態(tài)或已變得破碎,巖層支承壓力向煤壁前方遷移,這樣可緩沖基本頂來壓時的動載作用。因此,綜放開采的1次采高雖大,但是工作面礦壓顯現并不強烈。
(1)綜放工作面頂煤下沉量經歷緩慢增加、趨于加劇、緩和、急劇加大等變化過程。
(2)隨著工作面推進距離的加大,支承壓力的變化呈波浪形,在達到峰值后開始衰減,基本頂周期來壓顯現趨于緩和。
圖4 頂煤下沉量隨工作面推進的變化
(3)由于支架上方“墊層”的作用,巖層支承壓力向煤壁前方遷移,可緩沖基本頂來壓時的動載作用,工作面礦壓顯現較為緩和。
[1] 吳 健.我國綜放開采技術15年回顧[J].中國煤炭,1999 (S1):9-16.
[2] 王家臣.我國綜放開采技術及其深層次發(fā)展問題的探討[J].煤炭科學技術,2005(1):14-17.
圖5 支承壓力隨工作面推進的變化
[3] 毛德兵,康立軍.大采高綜放開采及其應用可行性分析[J].煤礦開采,2003(1):11-14.
[4] 翁明月,徐金海,李 沖.綜放工作面煤巖破壞及礦壓顯現與瓦斯涌出關系的實測研究[J].煤炭學報,2011(10):1709-1714.
[5] 劉志成.大傾角煤層綜放開采相似模擬實驗研究[J].煤礦開采,2007(2):65-66.
[6] 陸明心,郝海金,吳 健.綜放開采上位巖層的平衡結構及其對采場礦壓顯現的影響[J].煤炭學報,2002(6):59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