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范來
(黑龍江工業(yè)學院 招生工作處,黑龍江 雞西 158100)
學校文化建設步驟和路徑選擇芻議
仰范來
(黑龍江工業(yè)學院 招生工作處,黑龍江 雞西 158100)
學校文化是引領學校發(fā)展的靈魂,沒有優(yōu)秀的學校文化,便不會有卓越的學校。通過對學校文化的內(nèi)涵和特征進行探究和剖析,提出了學校文化建設的步驟和路徑。
學校文化;特征;步驟;路徑
學校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從組織管理學的角度來看,學校是有著自己特性的組織,它在政策制訂系統(tǒng)、管理系統(tǒng)、執(zhí)行系統(tǒng)方面有自己的特性及限制性,但它與其它社會組織一樣,其生存和發(fā)展都離不開文化。
“文化”(Culture)一詞源于“耕作”(Cultivate),含有變化發(fā)展之意。學校文化是學校形成的特殊文化,體現(xiàn)的是社會背景下以學校為地理環(huán)境圈,由全體師生在學校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淀和創(chuàng)造出來的,并為其成員所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精神、行為準則及其規(guī)章制度、物質(zhì)設施等的一種整合和結晶,其本質(zhì)意義在于影響和制約學校內(nèi)人的發(fā)展。
1.獨特性:不同的學校由于歷史、地理、環(huán)境等方面的不同,在“三風”(校風、教風、學風)、人文思維、價值觀等方面均與其他學校有所區(qū)別,從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學校文化,即獨特性。但由于學校所處社會大環(huán)境的一致性,所以學校文化的這種獨特性是建立在其共性基礎之上。
2.共享性:學校文化是對一所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等各方面的整體概括和綜合,這種綜合性就使教職工個體的價值觀、學生觀等都不屬于學校文化的內(nèi)容,而只有那些在學校起支配作用的價值觀等才可稱之為學校文化,它基本上為組織成員所共享。
3.引導性:學校文化包含的價值觀、信仰、行為準則等種種精神因素,都是作為一種文化心態(tài)和氛圍影響學校各層面,滲透到學校成員的一切活動中去,處在學校中的人時時刻刻都能感到它的作用和約束,并以此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
4.實踐性:學校文化具有強烈的實踐性,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學校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導學校教育和學校管理,正是如此,它才為廣大學校管理者接受;二是學校文化來源于學校教育、教學、科研和管理活動實踐,是在各項活動中產(chǎn)生和總結出來,長期優(yōu)化形成的,從而只有在學校各項實踐活動中,學校文化才能得到發(fā)展。
由于學校文化本身的抽象、微妙、內(nèi)省等特性,加上學校成員在氣質(zhì)、文化修養(yǎng)、思想觀念、社會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決定了建設學校文化的艱巨和長期性,尤其是當前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時期,要使這樣一群復雜多變的個體形成一種共同價值觀念,認同某一學校精神,除了遵循一定的原則、創(chuàng)造一定的條件外,還必須在對文化特性的把握、研究的基礎上,采取適當?shù)牟襟E。
1.對現(xiàn)有的學校文化及發(fā)展環(huán)境進行整合。
在改變和重塑學校文化之前,當前存在的學校文化必有其優(yōu)勢和缺陷,必須對其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認清消極和積極因素,作為構想新的文化基礎。首先要了解現(xiàn)行學校文化的內(nèi)容,如學校現(xiàn)在的目標、價值觀是什么,全校教職員工的理想信念如何,他們的人性觀、教育觀、管理觀、學生觀、人才觀等怎樣,在此基礎上對學校文化內(nèi)容進行分析判斷,如考察其功能發(fā)揮,從時代的眼光看,其適合性如何,從發(fā)展的眼光看,有沒有生命力,等等。其次是對學校文化發(fā)展的環(huán)境分析。
2.選擇價值標準,構想新的文化,強化員工認同。
學校是一個多層面、多要素的復合體系,而價值標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學校文化構建的首要一環(huán)是學校價值標準的選擇和內(nèi)化,根據(jù)價值標準的要求,進而構想學校文化系統(tǒng)的內(nèi)容。學校價值標準的選擇并非主觀隨意決定的,一般說來,在對學校文化進行診斷、分析學校文化發(fā)展環(huán)境后,再考慮到學校成員及其構成情況,能提出適合的價值標準。但光是停留在確定價值觀念體系這一階段還不行,還必須使學校的價值標準被全體成員接受,并成為每個成員價值觀念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一個人要改變自己固有的價值觀而去接受新的價值觀,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也就是說,學校文化要產(chǎn)生影響和發(fā)揮作用,并為廣大師生員工所接受,真正成為群體意識和自覺的群體行為,必須經(jīng)學校全體職工認同,這種認同過程,也就是學校文化建設和形成的過程。同時,這個認同過程也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過程,通過認同,一方面員工要接受、學習、模仿學校文化,另一方面學會豐富和完善學校文化,也要反饋、驗證、制約學校行為。所以,學校師生員工的認同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放大過程,它一方面增強了師生員工的參與意識,強化了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另一方面,師生的認同反饋到學校領導的思想行為中,也會帶來學校領導的思想豐富和提高,由此形成“認同—強化—提高—再認同—再提高”的循環(huán)過程。
3.適應環(huán)境變化,發(fā)展學校文化。
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后,教職員工認同了學校文化,并通過不斷強化,鞏固了價值觀念,學校文化逐漸形成,但學校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隨著學校內(nèi)外環(huán)境的變化而不斷發(fā)展和完善。
1.頂層設計是構建學校文化的關鍵。
學校文化首先是由學校領導倡導、創(chuàng)造、培育的,任何一所學校,離開了具有文化意識的學校領導,就不可能有相應的學校文化產(chǎn)生,所以,要求學校師生員工信守學校價值觀念,遵守學校規(guī)章制度,實踐學校精神,首先要求學校領導必先具備與之相應的素質(zhì)、才能,并通過自己的行動向全體成員灌輸學校文化。國外在討論學校如何形成強有力的組織文化時,提出了“魅力領袖”的概念,認為一些領導者個人具有特殊的魅力,如受愛戴、認同和模仿,長于使用新方法,超越現(xiàn)有常規(guī)等。領導者能身體力行,就能激起和形成員工的忠誠和熱忱,超出預期地努力工作。
2.灌輸滲透是構建學校文化的重要手段。
要充分利用各種條件,在師生室內(nèi)外活動場所建立各種宣傳欄和宣傳櫥窗、學習園地、黑板報欄,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如廣播、電視、錄像、圖像、資料等進行宣傳。在學校文化的診斷階段,要將學校文化對于學校教育、管理、發(fā)展的重要意義作廣泛宣傳,發(fā)動學校師生對學?,F(xiàn)有的文化重新審視,總結現(xiàn)有文化的優(yōu)勢和不足,在全校營造一個構建學校文化的氛圍。在第二階段,更要運用各種宣傳手段將學校確定的價值標準、構想的新文化介紹給學校的師生,在了解、理解的基礎上,使大家盡快認同。在第三階段,學校文化為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宣傳活動同樣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
3.群眾參與是構建學校文化的必要途徑。
要讓教職工參與決策,參加管理,以增強他們的責任心,激發(fā)他們的積極和創(chuàng)造性。參與管理其實是一種民主管理方式,所以,參與管理蘊含了職工認同的必然性,如果在選擇價值標準、構想學校文化過程中推行參與管理,也就具備了職工認同的基礎和前提??梢赃@樣說,參與就是實踐,群體參與就是集體的共同文化實踐,學校文化就是群體參與的結果。另外,學校群體參與不僅是遵守既定的群體文化,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創(chuàng)造新文化。一般說來,群體參與愈久,文化創(chuàng)造愈多,積累愈深厚,組織就愈有凝聚力。
[1]鄭文.學校文化、學校效能及其關系的理論探討[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00(1).
[2]肖建勇.論教師文化及其對學校效能的影響[J].教育探索,2005(11).
[3]曾昭和.努力創(chuàng)建校園文化營造良好成長氛圍[J].福建成人教育,2001(12).
[4]潘甫祥.關于構建學校文化的幾點思考[J].素質(zhì)教育論壇,2010(9).
[5]朱春艷.透視學校文化[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5(2).
ClassNo.:G47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鄭英玲)
AnalysisofSelectionofStepsandPathofSchoolCultureConstruction
Yang Fanlai
(Enrollment Department,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xi, Heilongjiang 158100,China)
School culture is the soul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school . Without an excellent school culture, there would have not had an excellent school.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steps and suitable paths to establish a good school cul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culture.
schoo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steps; path
仰范來,碩士,黑龍江工業(yè)學院。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理論、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和學校管理。
1672-6758(2013)07-0033-2
G4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