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托尼·莫里森作品看美國黑人精神生態(tài)

      2013-04-06 21:27:12吳文權
      關鍵詞:美國黑人伊娃科拉

      吳文權

      (宿州學院外國語學院,宿州 234000)

      從托尼·莫里森作品看美國黑人精神生態(tài)

      吳文權

      (宿州學院外國語學院,宿州 234000)

      精神生態(tài)研究主要是關注人自身“精神圈”這一內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并探索精神生態(tài)失衡的文化和社會因素。在《最藍的眼睛》、《秀拉》、《寵兒》三部作品中,托尼·莫里森塑造了美國黑人社會一系列悲劇人物形象,悲劇的因素包括“黑人性”的喪失與母愛的扭曲:在《最藍的眼睛》中,黑人社區(qū)在白人強勢文化面前迷失自我,丟棄“黑人性”,釀成了佩科拉一家的悲??;在《秀拉》中,秀拉拋棄“黑人性”,蔑視黑人傳統(tǒng),給黑人社區(qū)帶來了災難;《寵兒》中塞絲殺死親生女兒,《秀拉》中伊娃殺死深愛的兒子,都是扭曲的母愛帶來的毀滅。如此種種,都折射出美國黑人精神生態(tài)的危機狀況。

      精神生態(tài);托尼·莫里森;“黑人性”;母愛扭曲

      對于人類自身精神生態(tài)的關注,是伴隨著上個世紀70年代興起的生態(tài)運動逐漸展開的。1972年,美國生態(tài)學者貝特森(Gregory Bateson)在《走向精神生態(tài)學》(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一書中提出應科學地平衡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從人類自身的角度對精神和生態(tài)問題進行系統(tǒng)的思考與探索,把抽象的精神與生態(tài)相聯系起來[1]。中國學者魯樞元認為,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不僅僅有“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還有“精神圈”,一個以人的思維、判斷、理想、信仰、感悟、想象、友愛、同情、意向、憧憬為內涵的“圈”,也同樣遭受環(huán)境污染的侵襲[2]。精神生態(tài)與自然生態(tài)、社會生態(tài)一起構成生態(tài)批評的三維,其研究的內容,簡單地說,就是關注人自身“精神圈”這一內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并探索精神生態(tài)失衡的文化和社會因素。

      其實,不僅僅是生態(tài)主義者和生態(tài)學者在關注人類自身的精神生態(tài)狀況,肩負著社會使命的文學家往往更是站在時代前沿,通過文學藝術表現手法把脈人類自身的精神生態(tài)危機,給人類敲響警鐘。如同蕾切爾·卡遜曾經以《寂靜的春天》一書帶給了人們對自然生態(tài)危機的強烈震撼,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用自己的作品展現了美國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的精神生態(tài)危機,同樣令人震驚。本文以她的《最藍的眼睛》、《秀拉》、《寵兒》三部作品文本為例,從精神生態(tài)的角度來進行分析。

      隨著生態(tài)批評研究領域的拓寬,已經有不少中國學者從精神生態(tài)視角著手莫里森作品的研究。王守仁等學者在專著《性別·種族·文化:托妮·莫里森與二十世紀美國黑人文學》中較早探討了白人文化對黑人心靈的戕害。焦小婷認為,莫里森的作品“旨在挖出美國黑人女性精神生態(tài)危機的病灶——社會、文化根源所在,并為那些備受精神磨難的美國黑人女性找到那一片精神的棲息地”[3]。洪增流、姚學麗接受了杜波伊斯(W.DuBois)有關黑人靈魂二重性的觀點,指出莫里森的作品是為靈魂分裂的黑人在美國社會找到自己的位置[4]。本文在上述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就具體作品進一步分析悲劇黑人形象背后的精神生態(tài)失衡因素,即“黑人性”的喪失與母愛的扭曲。

      一、“黑人性”的喪失

      “黑人性”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當時在巴黎求學的一批法屬殖民地學生創(chuàng)辦了《黑人大學生》雜志,為黑人知識分子提供思想交流論壇,掀起了一場以“黑人性”為主題的政治文化運動?!昂谌诵浴庇蓙碜匀麅燃訝柕纳8隊柼岢?影響深遠,其最大特點是“竭力維護和提高黑人民族的尊嚴,提升他們的生存價值”[5]?!昂谌诵浴碧接懙脑掝}非常廣泛,包括黑人的種族身份、文化遺產、民族自決、自尊自立、民族信心等,正如桑戈爾本人聲稱的,“黑人性”是黑人世界的文化價值的總和。然而,在美國黑人的歷史變遷中,以宣揚自身種族優(yōu)越性的白人文化強勢滲透到黑人社區(qū),“黑人性”正在逐漸喪失。托尼·莫里森的作品詮釋了這一點。

      莫里森的小說大多悲劇色彩濃厚,從不同側面展示美國黑人在社會變遷中無所適從而產生各種精神問題。與前輩作家理查德·萊特、拉爾夫·埃里森等不同,莫里森淡化了美國黑人的政治、經濟斗爭訴求,更關注黑人在白人強勢文化主導下的精神生態(tài)危機,其塑造的人物悲劇背后的邏輯是“黑人性”的喪失。

      首先,由于“黑人性”的喪失,導致了自卑自賤的種族心里。拿她的第一部小說《最藍的眼睛》為例,主人公佩科拉一家恥于自身的黑人文化身份,卻又不能被他們崇拜的白人文化接受,悲劇由此產生。佩科拉父親也曾有過朝氣蓬勃的童年,但在第一次和女友發(fā)生性愛的時候被白人圍觀,被迫像動物一樣表演,從此自卑于自身的文化標簽,一蹶不振,喪失了生活的信心。佩科拉的母親因為漆黑的膚色、鄉(xiāng)下口音、穿著打扮而受到北方婦女嘲笑,在醫(yī)院分娩時又遭受打擊,聽到醫(yī)生說黑人婦女分娩就像動物下崽一樣簡單,不會疼痛,從此開始憎惡黑人身份。與她的父母相比,佩科拉的悲劇因素是雙重的:缺乏愛的家庭環(huán)境導致她的認知偏差,認為一切不幸的根源在于她沒有藍色的眼睛,這其實是對黑人身份的懷疑;而她周圍的社會環(huán)境更加劇了她的種族自卑感。無論是去糖果店買糖,還是在學校上課,走在上學的路上,無處不在的種族歧視一步步地把她推向悲劇的深淵。藍眼睛是白人的文化符號,在佩科拉的眼里,那意味著家庭不再有不幸,不再遭受他人的歧視。她最終瘋了,幻覺中得到了渴望已久的藍眼睛,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偟膩碚f,“佩科拉的悲劇正是源于她文化屬性的變異。一方面,她屬于黑人群體;但另一方面,她和她的群體卻仰慕白人價值觀。”[6]

      其次,“黑人性”的喪失還造成了自我憎恨的種族情緒。這在小說《秀拉》中得到體現。秀拉本是從小在黑人社區(qū)“底層”生活的黑人女性,后來外出到白種人社會上學,十年后歸來,“黑人性”喪失殆盡,這注定了她的悲劇。一面是無法改變的黑人種族身份,另一面是影響至深的白人文化思想意識,她的身上承載著兩者的沖突,她把對自己種族身份的憎恨轉化為一種破壞性力量,使她與黑人社區(qū)格格不入。秀拉回來的時候,衣著打扮已經完全“白化”,像一位電影明星,社區(qū)的男女老少遠遠地觀望著,顯示出秀拉與黑人社區(qū)的疏離。秀拉的行為舉止令整個社區(qū)的黑人震驚,她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與自己的奶奶伊娃劍拔弩張,并威脅要燒死她。伊娃是黑人頑強生命力的象征,她的丈夫很早棄她而去,留下一無所有的她和三個孩子。為了養(yǎng)活這幾個孩子,她甚至故意讓火車軋斷一條腿賺取了保險金。然而,夏娃對此不屑一顧,她霸占了伊娃的房子,把伊娃送進了養(yǎng)老院,這種做法在黑人社區(qū)是史無前例的。黑人社區(qū)把她視作惡魔的化身、不詳的女人,誰見了她都要遭殃。村里有一位老漢在吃飯時看見她走過,頓時就被雞骨頭卡死了。令黑人社區(qū)更不能接受的是,秀拉在性愛方面混亂不堪,鎮(zhèn)上所有的婦女都視她為害人精。她不僅和白人男子發(fā)生性關系——這讓社區(qū)的黑人怒不可遏,還輪番與黑人婦女的丈夫們發(fā)生關系,睡過一次后就一腳踢開,再也不理了。她對從小要好的朋友奈爾也不放過,最終導致奈爾的家庭破裂,丈夫離家出走。對于塑造夏娃這一惡行累累的人物,曾經有過不少爭議,作者在一次訪談中解釋道:“惡不是異己的力量;它只是不同的力量。這是我在《秀拉》中描寫的惡”[7]。由此可見,莫里森的本意是要表現黑人社區(qū)對惡的容忍度。但從個體的角度,秀拉的放縱顯示了“黑人性”喪失后黑人靈魂的分裂,是一種精神生態(tài)危機。后來,秀拉在孤獨中病死了,再以后,這個離“天堂最近”的黑人社區(qū)也漸漸解體了。

      由此可見,“黑人性”的喪失破壞了黑人固有的精神生態(tài)平衡,使黑人在白人主導的社會里產生身份認同的困惑。有些學者用“文化身份焦慮(cultural identity dilemma)”[8]一詞來描述這種困惑,并指出:“黑人文化身份認同的困惑不僅導致了美國黑人個人人性的壓抑、心理扭曲和畸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美國黑人社會內部和美國社會白人與黑人社會與文化沖突的重要根源”[8]。

      二、扭曲的母愛

      人們常說,母愛的力量是偉大的,它像涓涓溪流,滋潤著孩子的心田,為孩子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伴隨孩子度過成長期。然而,千百年來被文學家謳歌的母愛在莫里森的筆下卻被顛覆了。在這三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兩類反常的、扭曲的黑人女性的母愛形象。

      第一類扭曲的母愛體現在《最藍的眼睛》中的兩位母親身上,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由于對自己孩子的厭惡而轉移了母愛。佩科拉的母親把對黑人種族身份的嫌棄投射到女兒身上,她對女兒沒有一絲愛,哪怕女兒被親生父親強奸后精神趨于崩潰的境地,她依然不聞不問,沒有任何關愛和慰藉。與之相對的是,她把滿腔的母愛都獻給了白人雇主家的女兒,對她疼愛有加,無微不至地照顧。她覺得自己生活的全部意義都在白人家的工作中,白人的女兒是天使,才配擁有愛與幸福。正如有學者指出,“當波利(佩科拉的母親,作者注)用自己已被白人文化價值觀扭曲的視線看不到自己女兒的可愛時,她的情感變得貧乏,責任、道德及親情可悲地缺席——她的精神被污染了?!保?]

      如果說上述母愛的扭曲是窮人女性的愚昧,作為黑人中產階級女性的母愛也是扭曲的。作品中另一名黑人女子杰蘿丹,曾上過師范學校,屬于黑人社區(qū)的中產者。她的生活有條不紊、穿著紋絲不亂、家居一塵不染,但她拋棄了人類最純真的感情,不知道也不會去愛她的丈夫和兒子。她從來不與自己的孩子談笑逗樂,也不愿意接觸自己的孩子。她養(yǎng)了一只貓,對這只貓比對兒子好多了。她喜歡摟抱著貓,輕輕地撫摸著貓,享受著貓帶給她奇妙的感覺。對她來說,貓比兒子重要多了,引起兒子對貓的憤恨,最終把它摔死了。無論是對自己女兒異常冷漠的佩科拉的母親,還是寧愿摟著貓愛撫的杰蘿丹,她們扭曲的母愛背后都有一個共同點:“和黑人身體有關的一切都是骯臟的、不能忍受的。這種極度的對黑的厭惡導致了對白的變態(tài)崇拜,實際上就是對黑人文化的厭棄和對白人文化的崇尚?!保?]

      第二類扭曲的母愛體現在《寵兒》與《秀拉》中,其共同特點是因強烈的母愛而毀滅自己的孩子,血淋淋的令人目不忍睹?!秾檭骸肥悄锷@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據她自己透露,該小說立足于黑人歷史上一則真實的故事:一位女奴在逃亡路上為了躲避搜捕者的追捕,殺死了自己的三個孩子。莫里森以此為藍本,成功地塑造了小說中主人公塞絲的形象。塞絲是蓄奴制南方一個叫“甜蜜之家”的種植園女奴隸,她與另外五名男奴隸一起過著非人的生活。為了自己和孩子的自由,她決定出逃,歷經千辛萬苦,到達已經獲得自由的婆婆家里。但好景不長,奴隸主追蹤而來,已經體驗到自由滋味的塞絲為了避免孩子重蹈奴役的命運,毅然割斷只有兩歲的三女兒的喉嚨。塞絲殺女被人們視作瘋狂的獸行,她也因此坐了18年牢。出獄后,黑人社區(qū)仍然無法原諒她,把她看作“食子的巫婆”而孤立她。她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居住的房子也經常鬧鬼,那是冤死的女兒來索取母愛,最終化作叫寵兒的女孩與她繼續(xù)糾纏。黑奴塞絲愛自己的孩子,這一點毫無疑問,但“她對女兒占有式的母愛卻妨礙了她對女兒的愛,也扭曲了她作為母親的責任感”[10]。在當時奴隸制的歷史環(huán)境中,“塞絲的心靈被奴隸制扭曲到把追求理想中的母愛和殺害自己親生女兒并列等同起來”[11]。這是極端的母愛,毀滅性的母愛。

      在小說《秀拉》中,秀拉的奶奶伊娃對唯一的兒子李子傾注了幾乎所有的愛,這份愛讓李子小時候死里逃生。李子后來應征入伍,到歐洲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三年后回到家里。戰(zhàn)爭給他留下了嚴重的精神創(chuàng)傷,他萎靡不振,沉溺于毒品,整天沉默寡言,常常一睡就是幾天。伊娃本來對李子滿懷希望,打算讓他繼承所有的財產,但李子的沉淪讓伊娃絕望了。于是,伊娃在李子身上澆上汽油,點火燒死了他?!耙镣撄c的火像她的愛一樣矛盾,這火既是在毀滅又是在凈化”。[12]伊娃希望兒子鳳凰涅磐,獲得重生,但我們看到的卻是扭曲的母愛在命運面前抗爭的悲劇。

      莫里森在作品里塑造了眾多心理扭曲的母愛形象,反映了黑人女性在種族、性別、文化等多重重壓下精神生態(tài)的危機,“揭示出種族政治所帶來的個體人格在自我實現時遭遇的挫折和壓迫,個體與整個不合理的社會機構、體制和秩序不可緩和的沖突及黑、白文化難以愈合的斷裂”[13]。

      三、結束語

      1993年,托尼·莫里森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委員會給她的理由是:因其在富于想象力和詩意特征的小說中生動地描繪了美國現實的本質。確實,莫里森通過自己的小說讓世界了解到美國社會一個特殊階層的精神狀況。莫里森以一名黑人女性的細膩、敏感,把脈黑人的精神困境,深刻地揭示了種種悲劇背后的社會、文化等原因。無論是佩科拉的悲劇,塞絲的悲劇,還是秀拉的悲劇,都折射出美國黑人精神生態(tài)的危機狀況。黑人社區(qū)在白人強勢文化面前迷失自我,丟棄“黑人性”,釀成了佩科拉一家的悲劇。秀拉拋棄“黑人性”,蔑視黑人傳統(tǒng),給黑人社區(qū)帶來了災難。塞絲殺死自己的女兒,伊娃殺死深愛的兒子,佩科拉瘋了,都是扭曲的母愛帶來的毀滅。

      作為一名黑人作家,莫里森走出前輩作家政治、經濟斗爭的敘事,專注于展現變動的美國社會環(huán)境下黑人種族的精神生態(tài)狀況,大大地提高了黑人文學的影響力和黑人文化的滲透力。雖然她的作品展示了許多悲劇人物和悲情故事,但她并不悲觀。如果讀者細心關注作品中悲劇發(fā)生的背景就會發(fā)現,這些悲劇多是在黑人脫離黑人社區(qū)后發(fā)生的(佩科拉一家從南方搬到北方洛林地區(qū),秀拉是離開“底層”后發(fā)生質變的),這似乎給我們一個暗示:黑人要想重獲精神生態(tài)的平衡,回歸“黑人性”方是出路。

      [1] 劉文良.精神生態(tài)與社會生態(tài):生態(tài)批評不可忽視的維度[J].理論與改革,2009(2):95-98.

      [2] 魯樞元.人類紀的文學使命:修補精神圈[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2(2):90-93.

      [3] 焦小婷.尋找精神的棲息地——托尼·莫里森小說女性人物精神生態(tài)困境闡釋[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40-44.

      [4] 洪增流,姚學麗.為分裂的靈魂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析托尼·莫里森小說中的黑人宗教思想[J].國外文學,2008(1):91-96.

      [5] 趙紀萍.“黑人婦女文學之母”赫斯頓小說的“黑人性”特征[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9(5):60-63.

      [6] 孫文娟.迷失與探索——評托尼·莫里森的小說《最藍的眼睛》[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2007,24(4):76 -78.

      [7] 王守仁,吳信云.性別·種族·文化:托尼·莫里森與二十世紀美國黑人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68.

      [8] 張立新.難言之痛——美國文學與文化中的黑人文化身份焦慮與自我憎恨[J].山東外語教學,2008(3):89-95.

      [9] 張宏薇.《最藍的眼睛》的文化透視[J].外語學刊, 2008(5):139-142.

      [10] 徐國偉.淺談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母女關系[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6(1):57-59.

      [11] 高志英,馮溢.探索黑人女性心靈世界的重構——評托尼·莫里森小說《寵兒》[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2(6):94-97.

      [12] Rigney B H.The Voice of Toni Morrison[M].Colun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1:93.

      [13] 焦小婷.身體的殘缺與文化斷裂[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12(5):51-55.

      On American Black’s Spiritual Ecology from Toni Morrison’s Writings

      Wu Wenq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uzhou University,Suzhou 234000,China)

      Spiritual ecological studiesmainly concern the inner spiritual balance of human beings,and probe into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which cause the imbalance of spiritual ecology.In her The bluest eye,Sula,Beloved,ToniMorrison shapes a series of tragic characters of American black people. When confronting white-dom inant culture,the black characters in The bluest eye belittle themselves and abandon Negritude,which causes harm to Pecola.Sula discards Negritude and shows contempt to black traditions,which bring about disasters to the black community.Sethe kills her own daughter and Eva murders his son,both ofwhich result from twistedmaternal love.A ll the above tragedies reflectspiritual crisis of the American black people.

      spiritual ecology;ToniMorrison;Negritude;twisted maternal love

      I 106.4

      A

      1009-895X(2013)04-0000-00

      2013-01-07

      安徽省教育廳項目(SK2012B486)

      吳文權(1971-),男,講師。研究方向:美國文學、西方文化研究。E-mail:ahwenwu@163.com

      猜你喜歡
      美國黑人伊娃科拉
      20世紀前后美國黑人的真實處境
      美國黑人女性文學中的空間建構
      THE JAZZ AGE
      全新別克 昂科拉、昂科拉GX
      汽車觀察(2020年4期)2020-05-27 09:38:10
      全新一代別克昂科拉
      汽車觀察(2019年9期)2019-10-22 10:13:15
      全新別克昂科拉、昂科拉GX
      汽車觀察(2019年4期)2019-07-01 03:48:44
      昂科拉 18T都市領先型
      世界汽車(2019年2期)2019-03-01 09:00:08
      自從有了趙肉肉
      現代婦女(2016年7期)2016-05-14 21:11:39
      絲綢去哪兒了
      從《寵兒》透視美國黑人女性的悲劇
      短篇小說(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0
      沽源县| 宜都市| 枣庄市| 壤塘县| 炉霍县| 府谷县| 洛隆县| 康乐县| 乌鲁木齐市| 专栏| 山阳县| 西乡县| 松潘县| 浪卡子县| 乌苏市| 开江县| 漾濞| 连山| 宁南县| 根河市| 吕梁市| 广汉市| 安新县| 封开县| 昌江| 克什克腾旗| 准格尔旗| 杭锦旗| 大石桥市| 温宿县| 蓬安县| 阳城县| 涿州市| 万山特区| 措美县| 高雄市| 镇安县| 开阳县| 龙岩市| 海口市| 古交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