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盈
(陜西工商職業(yè)學院公共教學部,陜西 西安 710119)
現(xiàn)實中,有些人犯了罪之后,努力想辦法掩蓋罪行,甚至逃避司法的通緝,有些人犯了罪之后主動歸案。我國刑法規(guī)定,犯罪之后主動向相關(guān)部門投案,并且如實的供出所犯罪行的人,視為自首。由此可以看出,自首的成立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其一是主動投案;其二是如實供出罪行。
1、主動投案的界定。
主動投案成立的條件,有著明確的時間限制,即從犯罪之后一直到歸案之前這個時間段。如果沒有產(chǎn)生犯罪的事情,當然就無案可投,要是犯罪嫌疑人已經(jīng)被司法機關(guān)相關(guān)部門控制,也不會出現(xiàn)自首的可能。主動投案是犯罪嫌疑人所犯的罪行還沒有被發(fā)覺,或者還沒有受到司法機關(guān)的傳訊,司法機關(guān)尚未對其采取強制措施。罪行沒有被發(fā)覺,但因形跡可疑而被司法機關(guān)傳訊,通過司法教育,主動供出罪行的人,視為主動投案。犯罪后為躲避刑罰的處罰而逃跑,在被通緝的過程中,主動投案。經(jīng)查明確認犯罪嫌疑人在投案過程中,但被抓獲的。以上這些情況,都可以視為主動投案。
犯罪嫌疑人在犯罪之后,有多種可以選擇的投案對象。公安機關(guān)負責偵查犯罪嫌疑人的犯罪過程并起訴,可以向公安機關(guān)投案,也可以向檢查機關(guān)、人民法院或者所在城鄉(xiāng)的公檢法基層組織投案。當犯罪嫌疑人決定投案時,這些都是可以選擇的對象,不過不管犯罪嫌疑人在哪里投案,最終都會轉(zhuǎn)到相關(guān)的偵查機關(guān),其他的投案對象只是起到中轉(zhuǎn)的作用。
出于犯罪分子自身的意愿,選擇投案,這是主動投案的關(guān)鍵。主動投案時有兩個問題需要有一定的認識。第一,投案的動機。主動投案是犯罪嫌疑人出于自己意愿而做出的決定,投案動機根據(jù)具體的情況因人而異,有的人可能是真心悔罪,有的人可能是害怕受到法律的重處,不得已而為之,但是不管是什么情況,只要是自愿的主動投案,都滿足主動投案成立的條件。第二,主動投案中犯罪人的主動程度。犯罪嫌疑人在選擇主動投案時內(nèi)心往往比較復雜,有的是完全自愿的,有的是本身沒有意愿,經(jīng)過周圍人的勸說而投案的,每個人主動的程度都有著較大的差異。不過從自首制度上來說,不管以上何種意愿,都屬于主動投案。
主動投案后要自愿置于相關(guān)部門的控制下,等待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實,投案后要自愿地服從相關(guān)部門或者個人的管理。如果是在他人的幫助下代為投案,或者利用電話等通訊方式投案,要如實地告知所處的位置,靜候相關(guān)部門的前來。相關(guān)單位或個人接受犯罪嫌疑人的投案后,在移交司法部門之前,犯罪嫌疑人也要服從投案單位或個人的管理,移交司法機關(guān)后,也要主動服從他們的管理以及控制。
2、如實供出罪行的認定。
主動投案是自首的前提條件,但是僅此一點,還不能構(gòu)成自首,只有當主動投案后,并如實地供出自己的罪行,才可視為自首。如實供出自己所犯的罪行,是接受審查以及法律最終裁判的前提條件。
犯罪嫌疑人供出的罪行必須是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不過如果所供他人罪行成立,可能會視為立功的表現(xiàn)。供出的犯罪內(nèi)容一定要真實可靠,不可以弄虛作假,要供出基本的犯罪事實,不要求是犯罪過程的全部細節(jié)。當其與他人共同犯罪時,主動投案中還要主動供出同案犯的犯罪事實,不可虛假隱瞞,犯罪事實主要有犯罪主體與客體以及犯罪主客觀方面。犯罪嫌疑人在供出自己的犯罪行為時要與犯罪事實一致,必須一五一十的交代,至于自身的行為構(gòu)成何種罪,主要由司法機關(guān)來裁判,與投案人無關(guān)。
自首行為,一般具有明顯的悔過自新情節(jié),往往可以量刑從寬,減輕處罰的力度。自首從寬處罰在國際上也是普遍的刑罰裁量政策,也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犯罪人在犯罪后選擇隱匿甚至外逃相比,自首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對社會的危害,這往往也是我國刑法中量刑從寬的依據(jù)。
自首從寬處理符合量刑責任原則,責任原則是在量刑時裁定的罪行要與犯罪嫌疑人的罪責對應。責任包括犯罪事實和個人人格兩方面,這兩方面直接關(guān)系到司法機關(guān)對刑事責任的裁定。自首從寬處理也有利于實現(xiàn)刑罰的目的,懲罰犯罪嫌疑人不是刑罰的目的,而是為了達到教育和改造的效果,減輕他們對社會的危害。司法機關(guān)在刑事裁定時要確保量刑的公平公正,使人心悅誠服,達到預防犯罪的效果。自首從寬處理體現(xiàn)了刑罰的價值取向,對犯罪嫌疑人做出主動投案的決定是一種鼓勵,有利于幫助他們真心的懺悔。
自首從寬處理有兩種原則,絕對從寬原則和相對從寬原則。絕對從寬,不管犯罪嫌疑人犯了何種罪行,只要誠心悔過自首,量刑時一律從寬處理。這種原則使審判人員失去了靈活裁判的機會。相對從寬,則是根據(jù)犯罪情節(jié)以及具體情況,有審判人員依據(jù)刑法自主決定。
自首可以有效地使犯罪勢力瓦解,使犯罪嫌疑人悔過自新,減少了社會中的不安定因素,起到了很好的刑罰目的,在司法界具有重要的意義。自首也為公安機關(guān)、司法機關(guān)省去了很多的工作流程,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財力,具有明顯的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不管犯罪嫌疑人犯了何種罪行,都要嚴格依照法律流程,依據(jù)相關(guān)的刑罰條例,明確罰當其罪,彰顯法律的公平與公正。
]
[1]鞏燕.淺析司法實踐中認定自首的難點 [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02).
[2]何艷敏.試論司法實踐中對認定自首情節(jié)的幾點爭議 [J].中國檢察官,2008,(11).
[3]任建華,解永照.司法實踐中七種疑難自首的認定 [J].江西公安??茖W校學報,2009,(02).
[4]蔣超,艾軍.司法實踐中自首認定的若干問題探析 [J].廣西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1).
[5]張陽.關(guān)于自首中“如實供述罪行”的幾點思考[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