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霞 齊樹千
(1.中國廣播電視大學 順平縣工作站,河北 保定 072250;2.順平縣堯鄉(xiāng)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河北 保定 072250)
自從我們在河北省順平縣伊祁山上發(fā)現(xiàn)五公山人的摩崖石刻之后,對石刻中李廣寧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李廣寧即李興祖,字廣寧,祖籍遼寧鐵嶺。在清康熙年間,先后任慶云知縣、河間知府、山東鹽運使。慶云縣距順平縣700余里,在當時交通極不便利的情況下,他為什么置公務(wù)于不顧,一而再,再而三的陪同五公山人,不畏艱難險阻,跋山涉水,風塵仆仆,來到順平,登伊祁山呢?就算是陪同恩師出游,怎么會一住就是數(shù)天呢?通過查閱遼寧鐵嶺、山東慶云和河北順平的歷史資料,我們終于破解了這個歷史之謎。原來,李興祖與順平的伊祁山有著無法割舍的不解之緣。
我們先來看看李興祖其人,李興祖,字廣寧,奉天鐵嶺縣人(今遼寧省鐵嶺市),康熙十三年任慶云知縣。康熙二十四年并先后擔任沂、郯、海、贛同知、河間知府,康熙三十一至三十四年任山東鹽運使。修《慶云縣志》、著《深慎堂詩集》若干卷,編纂《靈巖志》,因其是五公山人王余佑的門生,《五公山人集》即由其搜集、抄錄、刊刻行世的。
李興祖是位勤政為民,滿腹經(jīng)論,有遠大志向的好知縣。他體察民情,經(jīng)常深入田間農(nóng)戶,而且是廣交朋友,為了慶云的事業(yè)有承,第三次修《慶云縣志》。此志于康熙十九年出版,李興祖作《序》,非常值得慶幸的是這套縣志被完整的保存下來,共計是12卷260頁。現(xiàn)存北京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院,此志對我們了解明清時代的慶云的全貌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李興祖熱愛慶云,贊美慶云,為慶云留下了幾十首的詩詞。李興祖在慶云交友甚多,與慶云人金華副將陳喜之子陳士雅,慶云鄧公遴、慶云劉元宰均是詩友。
李興祖做官政績突出,學識淵博,官升至山東鹽運使,由于他獨具慧眼,決定購買濟南當?shù)剜l(xiāng)紳艾氏的地產(chǎn)重新修整大明湖,啟用能工巧匠設(shè)計修造,其規(guī)模宏大已超出始建的北魏及歷代,坐北朝南,顏額為“古歷亭”。竣工后,又在亭西偏南,筑土壘石,建軒宇三間,題額“蔚藍軒”。康熙三十二年,蒲松齡老先生應(yīng)山東按察使喻成龍之請,到濟南作客,這時李興祖,喻成龍主持重建歷下亭剛剛竣工。蒲松齡對歷下亭的重建深感興奮作《重建古歷亭》:“大明湖上一徘徊,兩岸垂柳蔭綠苔。大雅不隨芳草沒,新亭仍傍碧流開。雨余水漲雙堤遠,風起荷香四面來。遙羨當年賢太守,少陵嘉宴得追陪。”此詩遙憶盛唐時李邕、杜甫的歷下亭盛會,蒲松齡借古喻今,大贊李興祖為泉城濟南所做的千古稱頌之盛舉,也寄托了他的無限感慨。在蒲松齡眼中,歷下亭的興廢已經(jīng)是一代文脈興旺與否的標志了,所以蒲松齡作長賦含淚感激李興祖所做之千古偉業(yè)。
李興祖的《趵突泉賦》與蒲松齡的《趵突泉賦》同為趵突泉的名篇。李興祖的日觀峰詩,更為世人傳誦。在泰山玉皇頂東南,有日觀峰,古稱介丘巖,因觀日出而聞名。觀日長廊全長30米,亭廊銜接,似仙閣矗立,鮮艷奇目,拱北石又名觀海石。登臨其上可個觀旭日東升場面,李興祖詩:“才聽天雞報曉聲,扶桑旭日已初明。蒼茫海氣連云動,石上游人別有情?!笔前?,當我們走進趵突泉就會想起李興祖的那篇《趵突泉賦》,站在泰山之頂,就會聽到李興祖詩中所描繪的天雞報曉之聲,可見到那氣勢磅礴云海連蒼海的壯麗景觀,這一切在李興祖的筆下一氣寫出,更增加了游人的情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伊祁山,位于河北省順平縣城西10公里,海拔416米。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堯帝就出生在這個山上,據(jù)《史記》記載,堯生伊祁,以山為姓,名放勛。因此,伊祁山又稱作堯山。至今山上仍存有許多處古老的洞穴,眾多的廟宇,殿堂,亭臺,古碑刻石刻等古文物遺跡。從古至今,每逢農(nóng)歷的正月十六和七月初七,不論是黎民百姓還是朝廷命官,都會從四面八方趕來,上山朝拜堯帝堯母。
李興祖酷愛伊祁山,僅從現(xiàn)有的史料可查的,他一生中曾十幾次登伊祁山,時間從康熙二十二年到康熙三十四年。據(jù)文獻記載,僅康熙二十三年,李興祖先后于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深秋和冬天四次登伊祁山。其中癸亥年的秋天,李興祖竟然在伊祁山上的法華巖中竟然住了十幾天。這些都在五公山人的《法華巖記》中有詳細記載。五公山人在文中寫到:“法華巖在完縣治西三十里伊祁山昭陽庵下半山中。伊祁山,古堯母伊祁氏故境,雙柏存焉,人傳為堯時柏,山之得名以此。峰不甚險峻,有太子圓殿一座,歲已久,其實不可考?!薄肮锖デ?,余同李廣寧、鄧公遴、李官黃躡蹺支杖,攜具游之。”“余愛戀不忍去,遂偕侶眠其中,題詩記之?!薄皬V寧、公遴皆有詩鑱壁,茲不悉記?!边@還不算,這些人在伊祁山上吟詩作賦,鑿壁題詩,樂不思蜀。時間很長了,大家都該打道回府了,但是,李興祖還是意猶未盡,又留了下來。這里有李興祖的恩師五公山人寫給他的贈詩為證:“山中久住,同鄧公遴先回遂城,李廣寧獨留,臨行有句相送,步韻答之:“攀崖造頂幾回游,匹馬先歸詠四愁。猶恐溪山收不盡,留君荷筆訪丹丘?!?/p>
李興祖在癸亥年清明登伊祁山時,寫下了,《清明日偶題》二首,其一是:“裊裊清風綠柳新,半歌半哭上墳人。不知荒垅高原上,會識兒孫是后身。”這首詩中的:半歌半哭上墳人,是傳神之筆,把人們上墳哭親人的情景描繪的活靈活現(xiàn),讓人拍手叫絕。其二是:“見說清明有禁煙,典衣沽酒杏花天。眼前竹影浮杯綠,遠勝兒孫掛紙錢。”
清康熙三十四年,僧一心重修法華巖完工,已是山東鹽運使的李興祖興奮至極,親自撰文《僧一心重修法華巖記》,這才有了伊祁山上至今保存完整的李興祖撰文,清貢生齊天寵書丹的《僧一心重修法華巖記》記事碑,這對于我們了解伊祁山的歷史是不可多得的珍貴的歷史資料。
現(xiàn)在伊祁山上留有李興祖的摩崖石刻詩四首,李興祖的詩的石刻:《登伊祁山》,現(xiàn)在讀起來讓人看到了當時伊祁山的美景:“諸峰羅列水潺湲,虎石依藤面面環(huán)。云氣時封龍見洞,日光遙射鳳潛山……”李興祖的摩崖詩中寫道:“綠蘿懸峭壁,古剎倚山巔。薄暮疏鐘起,溟濛萬樹煙?!边€有:“古柏亭亭立,孤云特特高。何當尋摩詰,就此畫亭皋。”
伊祁山群山懷抱,四面環(huán)水,是極佳的風水寶地。李興祖在詩《五云泉》中寫道:“楓老看如醉,隨云度九皋。古松斜日上,斷壑野猿號。水向伊祁合,山連鳳子高。尋源不覺盡,乘興買春醪?!币粋€“水向伊祁合,山連鳳子高”,道出了伊祁山四面環(huán)水,群山懷抱的美麗景色。
從戰(zhàn)國時期就有不少名將在伊祁山西南的壇山村葬墓。漢代,一代名相陳平被漢高祖劉邦封為曲逆侯,死后陳平就葬在伊祁山的東麓的陳侯村。到了清代,從李興祖的伯父、父親開始更是在伊祁山周圍選取風水寶地作為李氏子孫的天堂,李氏家族的祖墳分布在伊祁山周圍。李思忠的伯祖為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李成梁有恩于努爾哈赤,所以清朝歷代皇帝對李氏家族感恩戴德,恩寵有加。李氏子孫世代為清朝高官,世襲伯爵。李思忠和李恒忠是叔伯兄弟。據(jù)康熙十二年《完縣志》(今順平縣)記載,伊祁山下西邊張各莊村,葬著李思忠父子五人。李思忠墓稱作李侍郎墓,葬鳳棲山之陽。李思忠長子李榮祖墓稱作李參領(lǐng)墓,葬鳳棲山之左昭。李思忠次子李蔭祖墓稱作尚書墓,葬鳳棲山之右穆。伊祁山北面的北李各莊西北是都統(tǒng)李恒忠的墓,伊祁山東北東河口村東是李興祖之侄工部侍郎李錫的墓。
李恒忠,字德政,李興祖之父也,官至都統(tǒng)。葬順平伊祁山下的北李各莊現(xiàn)在的四聯(lián)辦學校教學樓的后面。據(jù)康熙十二年《完縣志》記載,李都統(tǒng)墓在城西小李哥莊望都坡之陽。公諱恒忠,字德政,少宗伯葵陽公弟也。朝廷簡任副都統(tǒng)解衣推食,與士兵同甘共苦,凡屬麾下咸感激用命故所至克有成功以上報。當時,李都統(tǒng)墓規(guī)模宏大,直到1969年才被破壞。
在古代,上墳祭祖是非常重大的事情,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所以李興祖才一而再再而三的來順平,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上墳祭祖,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自己選百年之后的墳塋之地。在李興祖的父親葬在這里以后,李興祖他們兄弟三人也都葬在了伊祁山周圍。李輝祖,恒忠子,李興祖之兄,官至湖廣總督,葬伊祁山南的大李各莊村。李光祖,字輝生,恒忠子,李興祖之弟也,授昭勇將軍,葬伊祁山下的齊各莊村西南??滴趿荒臧妗独钍献V系》載李興祖條目:李興祖,恒忠公之次子也,字師圣,號廣寧。生于順治丙戌年七月二十一日申時,卒于康熙丙戌年六月二十七日戌時,年六十有一,葬直隸完縣城西堯城村之北,伊祁山之陽。隨后李興祖之子李鋡也葬在他的身邊。
不過,不論是李興祖的伯父李思忠父子的墓地,還是李興祖的父親李恒忠的墓地,最后到李興祖兄弟三人的墓地,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xiàn)象,就是同一個地方的墓地,做多只葬兩代人。李思忠的一個孫子,就是我們文中提到的李錫就葬在了伊祁山東北東河口村。究竟為什么,有待于我們做進一步的研究。
伊祁山因為摩崖石刻的發(fā)現(xiàn)更加增添了她的文化底蘊,李興祖依靠伊祁山的庇蔭而世代興盛,代代為官。李興祖,生愛伊祁山,死后葬伊祁山下,伊祁山,是李興祖心目中的丹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