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芬芬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 國際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模因論(memetics)一觀點是基于新達爾文的進化論而產(chǎn)生的,旨在闡釋文化的進化規(guī)律,這是一種新型理論。其一,它模仿生物基因進化的整體模式,其二,探討基因的復制、傳播和進化,其三,詮釋各不同事物之間所存在的普遍聯(lián)系以及相互之間的文化傳承性。
“模因”是模因論的一個分支,在整個模因論體系中,模因又處于其核心地位;該詞最早出現(xiàn)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這本書是由英國牛津大學著名動物和行為生態(tài)學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所著。Meme則是希臘語中的一個經(jīng)典詞匯,其解釋就是“被模仿的東西”;將這個希臘語單詞翻譯為“模因”正是取其內(nèi)涵;也就是“模”即“模仿”、“因”即“基因”。按照道金斯的觀點可以類推:即模因是一個類似于文化進化單位的復制品;人們的思想觀念也能夠發(fā)生進化,并且這種進化方式與生物進化相類似[1]。該定義的形成經(jīng)歷了兩個不同的階段:前期階段是作為一個單位而定義的,即被認為是文化模仿的一個單位;如音樂曲調(diào)旋律、人的想法思潮、時代進化的時髦用語等模式。后期階段的模因則比較抽象,它被看作為在人的大腦里的信息單位,這個單位是存儲在人的大腦中的一個復制因子。而現(xiàn)實中,人們所使用的詞語、常聽的音樂、常看的圖像,甚至常使用手勢或者常表露的面部表情等都被視為模因的表現(xiàn)型式。實際上,模因只是一種思想活動,它本身并沒有明確的活動目標或活動意圖;和基因只屬于種化學物質(zhì)中的一種是同樣的道理?;蚝湍R虻墓残詣t在于:兩者都可以復制,而且都在不斷被復制。當某種特定的和非特定的思想或者信息模式呈出后,在它還沒有引誘人去復制或人還未對其重復傳播之前,這種思想或信息還屬于模因。但一旦當只有這種思想或者信息模式得到局部或廣泛傳播、仿制才后,它就會具有模因性[2]。也就是說,任何一個能夠通過廣義上稱為“模仿”的過程信息,它一旦被“復制”,便可稱其為“模因”。
模因與語言是“連體嬰兒”,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是一種傳遞模因的內(nèi)在工具,甚至語言本身也可以叫做模因,人們?nèi)粘=涣?、寫作等使用的任何字、句、語句、段落乃至篇章,在經(jīng)過其他人或自身再次模仿、復制和傳播后,都能稱作模因,而模因的存與亡又取決于模因本身的語用功能。如果人們在交流、寫作等使用的語言中,其詞語、句、段將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并全人們會習慣性地廣泛應用該詞、該句、該段落,那么這個被重復使用的過程就是指該語言在被復制和傳播;相反,如果人們不再使用和模仿語言中的詞語、句、段,那么這些語言必將自然消亡。自然語言中的模因主要體現(xiàn)于以下三方面:第一,教育和知識傳授;第二,語言本身的運用;第三,信息的交際和交流。從該理論不難看出,語言模因能夠揭示話語流傳和語言傳播的內(nèi)在規(guī)律性。而模因作為一種文化基因,利用語言作為載體,人們在使用語言時對其進行不斷的相互復制、傳播而得以存在??梢?,語言模因一方面依賴于語言的運用得以復制傳播,而另一方面又對語言的豐富和發(fā)展進化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模因論作為一種語言文化理論,它主要是研究文化的傳播和進化;模因是文化傳播的最基本單位,它分為簡單模因和復合體模因。比如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批與人們傳統(tǒng)理解上的不同的商人,這些商人既具有儒家傳統(tǒng)人文美德又深諳經(jīng)商之道,于是從儒將、儒醫(yī)、儒官、儒生等跟“儒”相關的詞的基礎上,人們塑造出“儒商”這一新的語言概念,“儒商”這一概念隨著這些人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中發(fā)揮的作用而得到進一步的廣泛傳播,從而先后復制出了儒商精神、儒商文化、儒商形象、儒商風范、儒商論壇、儒商法則等各種復合體模因。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所遇到的模因都是一些被成功轉化或復制了的模因,即能在自我復制的競爭穩(wěn)步勝出的模因。Dawkins認為,成功的模因有三個特征:①復制保真度:復制得越到位,其原版性能就越能得到保留。如語言、宗教、傳統(tǒng)風俗等之所以能夠代代相傳,就是因為他具有高度的保真度;②多產(chǎn)性:多產(chǎn)性是指模因的復制度多樣化,復制速度快速化;復制速度越快,則模因擴散越廣;③長久性:復制模式在語言層面存在的時間越久,則被復制的的機率和數(shù)量就會越大。
在過去的幾年的英語界語言應用與進化實踐中,一些外界媒體涉華媒體的報道為了使報到的內(nèi)容更具吸引力,許多外媒在報道中有意運用“中式英語”,甚至創(chuàng)造出一些專門描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中國特有的社會現(xiàn)象的英文詞匯。本文將外來媒體報道中經(jīng)常涉及的中國式特色英文詞匯分為兩種:即中國特色英文詞匯和中國專屬英文詞。
2010年初,中國網(wǎng)民自創(chuàng)的英文單詞“ungelivable”(不給力)一詞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風靡一時,至今仍被轉用,影響深遠,美國《紐約時報》幽默地稱如此使用這種詞匯為“非常酷”。這似乎一個歷史性帷幕的拉開,即中國人從背英語單詞到創(chuàng)造造英語單詞的跨越性轉變。隨著這種非正式英語表達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以后此類詞匯便開始頻繁“演出”;如“笑而不語”這種純網(wǎng)絡性詞匯,在網(wǎng)絡上的英文表述為smilence,這個單詞明顯就是個人為合成詞,即把 smile(微笑)嵌與silence(沉默)相互嵌套,使兩個詞合成為一體而做到形神兼?zhèn)?;而“動車”的翻譯則叫做 don'train,don't(不要)暗合“動”的發(fā)音,這可稱得上是“神來之筆”;don't和train合在一起,詞面上直接指出,動車的速度與一般地火車不能相提并論。但中國詞匯成千上萬,若所翻譯出來的詞匯需要與外國人分享與交流的詞匯則必須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網(wǎng)絡翻譯者或網(wǎng)絡愛好者所翻譯的中式詞匯一般都是在特定的時代最新鮮火熱的中國熱詞。
假期間新聞報道,中國人組團出游國外購物事情,網(wǎng)絡上立刻出現(xiàn)了“chinsumer”這個詞,明顯這個詞是由Chinese和consumer兩個英文單詞所合成的,意思是“中國的消費者”。2011年一直走紅的“偷菜”這個詞被vegetable(蔬菜)和steal(偷)合成在一起生成了vegeteal,并在網(wǎng)絡上紅了一整年,其意思自然非常明顯,且偷菜一詞成了中國網(wǎng)絡的一道奇景。原來的中式英語,如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等,隨著中式英語的潮流化發(fā)展,外國人也開始慢慢接受并感覺中國創(chuàng)意試的英語還是有點意思的。同時,過去人們對于“中式英語”往往持消極態(tài)度甚至被人嘲笑,而如今“中式英語”在某種程度上卻影響廣泛,有些“中式英語”甚至進入英語詞匯,增加英語詞匯數(shù)量。美國“全球語言監(jiān)督”機構的報告顯示:自1994年以來,國際英語新增的詞匯中,中式英語占了5%到20%,超過所有語言詞匯貢獻的任何語言來源。
另外,在一些涉華報道中,中國專屬詞匯也頻頻出現(xiàn)。2011年11月底,英國廣播公司(BBC)在表述中國經(jīng)濟在全球的地位時特意用了(leadingdragon)“領頭龍”這個詞,這種詞在英語中是極不常見的。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國的消費者體現(xiàn)出很強的消費能力,2011年年初,英國媒體結合這一現(xiàn)象,并在“英鎊”的概念上,特意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名詞——“北京鎊”(PekingPound),意指中國人所花費的英鎊。
模因作為一個抽象概念,主要通過復制和傳播的方式來體現(xiàn)自身的作用和存在。凡是得到廣泛復制和傳播的各種現(xiàn)象都是模因現(xiàn)象,語言在交流與寫作使用中總是會得到不斷復制和傳播,所以必將存在語言模因現(xiàn)象。
1.同構類推現(xiàn)象。同構類推是一種純模仿現(xiàn)象,主要指對已知的語言結構進行模仿,復制生成另外一種模因變體,使這種模因變體具有新的內(nèi)容。在同構類推過程,能夠充當模因母體的語言結構通常情況下都具有強烈的語用效果,具有明顯的修辭色彩的顯著的特征,這種模因母體往往在被仿造之后仍然具有超強的衍生能力[3]。如印度媒體使用的“中國塢”(Chinawood),它所指代的是“正在發(fā)展中的中國電影行業(yè)”?!爸袊鴫]”(Chinawood)一詞的模因母體來自于“好萊塢”(holywood),該詞的出現(xiàn)從謀程度上顯現(xiàn)出了中國電影業(yè)的當前形式,從當前來看,無論使在拍攝的電影數(shù)量方面還是國內(nèi)電影票房的收入方面,中國電影行業(yè)均位于世界第三,并且中國電影公司積極著眼于向海外市場拓展。同構類推現(xiàn)象也將隨著這一拓展而不斷伸延。
2.直接套用形式。語言使用者根據(jù)自身的表達需要和表達習慣以及表達風格對已有模因進行同類套用式復制,有直接模仿,也有間接模仿,就是重復和類推兩種主要復制形式。重復本身在謀種意義上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孔子曰“溫故而知新”,重復是一種延異的重復;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重復改變的重復幾乎是不會存在,即使重復的事物完全一樣,但是在生重復過程中,舊的東西往往因語境的改變或傳輸方式的改換而產(chǎn)生新的含意模因,并且以重復的方式對新的模因進行復制和傳播;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相似語境的一定誘發(fā),就是指語言結構形式的直接套用的相似復制。這類可復制信息在合理和合適的場合下可以經(jīng)過不改動任何信息內(nèi)容而直接地廣為傳遞。如中文中人們通常用“光棍”一詞來表示未結婚的男子,英國《經(jīng)濟學人》雜志直接將“光棍”英譯為guanggun;美國《紐約客》描寫“中國大陸新一代”的報道中也直接將“憤青”英譯為fenqing;英國《衛(wèi)報》等媒體報道中還使用了“關系”(guanxi)這一詞。
3.同義異詞方略。語言使用者還能夠在原有的語言詞匯基礎上,通過類推和制度的形式創(chuàng)造出新的模因;當然,在傳播過程中模因也完全可能會發(fā)生變異;模因的變異有形式和內(nèi)容變異兩種。無論那種變異的發(fā)生,都必須首先考慮到語言使用者的表達需要,這與語言使用者的需求息息相關。同義異詞指的是相同信息的詞但不具同一詞性,即同信異遞。這明顯就是一種以復制和傳播信息內(nèi)容為主體的語言模因,在復制過程中,這類模因雖然在信息形式上發(fā)生了變化,但對原始信息并沒有影響,被復制后,其內(nèi)容仍是以前的內(nèi)容,并沒隨著復制或類推而發(fā)生改變。比如將chinese(中國人)與consumer(顧客)合成的單詞Chinsumer,特指在國外旅游時大肆購物的“中國購物狂”。把ant螞蟻和izen這一英文后綴合成antizen譯為“蟻族”用來表示80后大學生低收入聚集的群體。目前由中國網(wǎng)民創(chuàng)造并出現(xiàn)在外媒報道中的中國特色英文詞匯一共已有27個。比如smilence=smile+silence=笑而不語;emotionormal=emotion+normal=情緒穩(wěn)定;divoice=divorce+voice=離婚宣言;animale=animal+male=男人天性,等等。
模因在語言傳播和文化進化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是語言傳播和進化的內(nèi)在動力。而各種媒體(網(wǎng)絡、報章、雜志、電視)為模因的大量復制又開通了綠色通道,在為模因的此消彼長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中國特色英文詞匯有著自身的文化傳承性和文化感染力,它借著中國文化的穿透力,適應了人類的認知系統(tǒng),并在文化和語言交流中迅速被復制,且得到廣泛傳播,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流。模因論為語言學者提供了正確正解和解釋這類新詞匯的新視域,啟發(fā)了語言者的開放性思維,加深其對語言的認識,因此,了解模因規(guī)律能夠指導我們更好地學習和使用語言。
[1]Dawkins.R 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Press,1976.
[2]Dawkins.R.The Extended phenotype: the gene as the unit of selection[M]. New York: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Press,1982.
[3]何自然.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6):65-68.
[5]何自然.語言模因及其修辭效應[J].外語學刊,2008,(1).
[6]何自然.語用三論:關聯(lián)論,順應論,模因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陸松巖.模因論視角下的當代流行語分析[J].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6).
[8]許克琪,屈遠卓.模因論研究30年[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11,(2).
[9]黃慧.模因論視角下的商標詞翻譯[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10]楊婕.新聞標題中流行語的模因論研究[J].外語教學,2008,(1).
[11]張冰.2010年流行語的模因論探析[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1,(6).
[12]趙改梅,王曉斌.模因與流行語傳播探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