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 陳振勇
(山東省諸城市畜牧獸醫(yī)管理局 262200)
2012年春夏間,我們應邀參加了幾次豬病的診療,通過臨床診斷,治療效果觀察,剖檢驗證等,最終確診為豬腎蟲病。用阿維菌素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介紹如下:
1.1 流行特點 筆者常呈地方性流行,蟲卵隨豬尿排出,在25℃左右的潮濕環(huán)境下孵化并發(fā)育成有感染性的幼蟲。幼蟲被豬吞食或鉆入皮膚而感染。進入豬體后,幼蟲隨血液循環(huán)移行到肝臟,進一步移行到腎臟及其周圍組織,逐漸發(fā)育為成蟲。每年的5~7月份為感染高峰季節(jié)。幼蟲經皮膚感染后,凡是被幼蟲寄生經過的地方和臟器,都會出現炎癥并形成結節(jié)或壞死,常引起腎臟與輸尿管周圍結締組織增生,輸尿管形成許多貫通性小孔。
1.2 臨床癥狀 輕者癥狀不明顯,僅表現皮膚炎癥,有丘疹和紅色小結節(jié),被毛粗亂無光,嚴重時,才顯出食欲和精神差,消瘦、貧血、皮炎、生長發(fā)育不良、腹水多、尿液粘稠渾濁,含有白色絮狀物。后肢無力、麻痹或僵硬,走路搖晃,站立困難。個別的呈急性腎炎癥狀,弓背,有蛋白尿和血尿。公豬性欲減退或失去配種能力,母豬流產或不孕。大量幼蟲在體內移行和發(fā)育過程中,通過機械刺激和毒素作用還可引起全身貧血、黃疸和水腫。
1.3 剖檢 腎盂有膿腫,輸尿管壁增厚,在腎周圍脂肪和輸尿管壁中,常有數量較多的0.5~4cm大的結節(jié)狀囊腫和黃綠色膿腫,包囊有出血性蟲體鉆道與輸尿管相通,內有長3~4cm的紅褐色火柴桿樣成蟲,蟲體肥大而粗硬。有時在肝、肺、脾等處也可發(fā)現蟲體。即可確診。
1.4 尿沉渣蟲卵檢查 接取早晨第一次排尿的最后幾滴尿,盛于大平皿,沉淀一段時間后倒去上層尿液,可看見沉至底部的無數白色圓點狀蟲卵。即可確診。
用阿福丁粉劑(含阿維菌素2mg/g),0.15g/kg體重,一次拌料喂服。
2.1 病例1 2012年7月,諸城市舜王街辦萬家莊某飼養(yǎng)戶飼養(yǎng)的近百頭肥育豬,先后出現皮膚炎癥,有丘疹和紅色小結節(jié),被毛粗亂無光;陸續(xù)表現出食欲下降和精神沉郁,生長減緩,弓背、消瘦、貧血、尿液粘稠混濁,含有白色絮狀物。走路搖晃,不愿站立。經用抗生素等多次治療無效后,邀筆者前往診療,通過問診,尿跡觀察,臨床檢查,并根據用藥情況,診斷為豬腎蟲病。遂投喂阿福丁粉劑0.15g/kg體重,一次拌料喂服。全部治愈。
2.2 病例2 2012年7月,諸城市相州鎮(zhèn)某豬場300頭豬,先后發(fā)病,病程日趨嚴重,先后出現皮膚瘙癢、炎癥,倚墻摩擦,有丘疹和紅色小結節(jié),被毛粗亂無光;陸續(xù)表現出食欲下降和精神沉郁,生長減緩,弓背、消瘦、貧血、尿液粘稠混濁,含有白色絮狀物。走路搖晃,不愿站立。多次投喂抗生素等未見效。通過問診,臨床檢查,地面尿痕觀察,并根據臨床用藥情況做出了豬腎蟲病的診斷,據此,應用阿福丁粉劑(阿維菌素2mg/g) 0.15g/kg體重,1次/d,拌料喂服,連用2d,治愈。
(1)豬腎蟲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北方地區(qū)較少發(fā)生,故對這種病了解較少。由于該病均首先出現皮膚炎癥,有丘疹和紅色小結節(jié),被毛粗亂無光,易與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引起的皮膚病變相混淆,不易辨別;大群先后發(fā)病,往往又疑似傳染病,故容易誤診。自通過剖檢發(fā)現蟲體確診該病以來,再沒有發(fā)生過誤診的問題,解決了困擾當地幾年的難題。(2)從筆者的治療實踐來看,阿維菌素制劑,對該病有良好的療效,肥育豬一般一次即可治愈,較少出現二次用藥的情況;阿維菌素制劑毒性較大,要嚴格按說明書使用,嚴禁超量;喂服時一定要混勻,再混入料中飼喂,以防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