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玲 焦振廉 陜西省中醫(yī)藥研究院文獻信息研究所(西安710003)
《黃帝內經》是中醫(yī)經典著作的代表,從其成書到現代,一直對中醫(yī)藥學的學術發(fā)展產生著深刻而巨大的影響。由于該書成書時代的關系,文字古奧、語義幽微,成為該書的特點,也是后世人們研習的難點所在。如果將《黃帝內經》跟儒家經典進行比較,不難發(fā)現兩者在流傳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在本文流傳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注本,而且注本之間彼此照應形成了一定的體系。我們研究《黃帝內經》,不可能不借助古人的注解,那是因為,古人比我們更加接近原著的時代,語言隔閡要更小一些,在理解上要更準確一些。本文僅就《黃帝內經》注本及其大致的系統(tǒng)略作述評如下,不妥之處尚希指正。
《黃帝內經》的注本概況 《黃帝內經》自問世以后,至少在東漢時期就已經以《素問》和《靈樞》(亦名《九卷》、《針經》)兩部書的形式在流傳了。到了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關于《素問》的最早注本,這便是齊梁之際全元起的《素問訓解》,遺憾的是這部書大約在北宋以后便失傳了,通過今本《素問》中還可以大致窺測當時的大概框架。最早將《素問》和《靈樞》分類重編,然后加以注釋的是隋代楊上善的《太素》。該書分類精當,注解典雅,是《黃帝內經》諸多注本中比較經典的一種,宋代掌禹錫、林億等人在注解《素問》時,曾有過大量的征引,但北宋之后也漸次隱沒,直到清朝后期才從日本回傳到祖國。在唐代中葉,太仆令王冰對《素問》進行了系統(tǒng)的編次整理,這次整理不僅奠定了此后至今《素問》流傳的基本形式,而且開創(chuàng)了將中醫(yī)學理論與訓詁學方法結合用于中醫(yī)經典著作注釋的先河,對后世影響極大。
宋代以后,關于《黃帝內經》的注解逐步進入繁榮的階段?,F存有關《黃帝內經》的著作有230多種[1],其類別大致如下:屬原著本文系統(tǒng)的有13種,其中《素問》與《靈樞》合編的3種,《素問》單行的7種,《靈樞》單行的3種;屬注釋系統(tǒng)的有69種,其中《素問》與《靈樞》合編的27種,《素問》單行的35種,《靈樞》單行的7種;屬發(fā)揮系統(tǒng)的68種,其中《素問》與《靈樞》合編的48種,《素問》單行的19種,《靈樞》單行的1種;另有類編和摘編類著作48種,將《黃帝內經》與《難經》合編合注的著作12種。在上述230種著作中,存在著內容交錯或重復的情況,例如明代馬蒔編撰的《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fā)微》和《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fā)微》,前者出現在《素問》注釋類的統(tǒng)計中,后者出現在《靈樞》注釋類的統(tǒng)計中,兩者又同時出現在《黃帝內經》注釋類的統(tǒng)計中。經唐代王冰注解編次的《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則重復得更多。因此,除去原著文本和重復者之外,有關《黃帝內經》的著作不超過200種,而其中主要的有影響的不過幾十種。
《黃帝內經》注本,大致可分為注釋和發(fā)揮兩個大類。注釋類型的一般多從文獻和醫(yī)學兩個角度入手,包括語言文字的訓詁和醫(yī)理闡發(fā)等內容。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是這方面的典型之作。發(fā)揮類型的一般注重對原著具體內容的闡發(fā),融入了較多作者本人的思想。金代劉完素的《素問玄機原病式》、《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是這種類型的代表之作。
《素問》注本體系 《素問》如前所述,關于《素問》的注釋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全面性質的工作,全元起的《素問訓解》雖已失傳,但畢竟還保留下了一些當年的印記。唐代王冰的整理編次,對宋代及宋代以后關于《素問》的??弊⑨屍鹆撕芎玫囊龑ё饔?。北宋校正醫(yī)書局對古典醫(yī)書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整理,《素問》便是在這次大規(guī)模的醫(yī)學文獻整理工作中得到進一步整理的,最終形成《素問》原文,王冰注,林億新校正三位一體的《素問》傳本并雕版行世的。由于唐代王冰的整理編次和宋代校正醫(yī)書局的校正跟《素問》定本的形成有關,因此后世往往將這兩部分工作看成是跟《素問》一體的內容。宋代以后,關于《素問》的注解本主要有元代滑壽的《讀素問鈔》、明代馬蒔的《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fā)微》、吳昆的《黃帝內經素問吳注》、清代張志聰的《黃帝內經素問集注》、高世栻的《黃帝素問直解》,以及日人丹波元簡的《素問識》、丹波元堅的《素問紹識》等。至于發(fā)揮類的著作,是指根據原著的條文進行闡發(fā),帶有很明顯的個人思想的成分。在關于《素問》的發(fā)揮類著作中,主要有金代劉完素的《素問玄機原病式》、《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黃帝素問宣明方論》、清代黃元御的《素問懸解》等。
《靈樞》注本體系 跟《素問》的注釋不同的是,關于《靈樞》的注釋起步較晚,不僅唐代王冰的整理工作沒有涉及到《靈樞》,就連整個宋代,下迄金元,竟然沒有一位醫(yī)家為《靈樞》做過注解。為《靈樞》作注的第一人是明代的馬蒔。馬蒔,字元臺,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曾入庠為生員,后供職于太醫(yī)院。他認為王冰將《素問》分為二十四卷是錯誤的,又認為《靈樞》文字古奧,非注莫名,于是將《素問》、《靈樞》重新分卷,詳加注釋,編成《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fā)微》和《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fā)微》各九卷,其中《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fā)微》是關于《靈樞》的最早的全注本。此后比較重要的《靈樞》注本還有清代張志聰的《黃帝內經靈樞集注》以及日人丹波元簡的《靈樞識》等。
類編加注型注本 除了將《素問》和《靈樞》分別注解的形式以外,尚有將兩書分類重編再加注解的。這種形式的開山是隋代的楊上善。楊上善的生活時代曾經有過爭論,現在一般認為楊氏是隋代人。他在隋煬帝大業(yè)年間曾任太醫(yī)侍御,后奉敕為《黃帝內經》作注,遂撰成《黃帝內經太素》三十卷?!饵S帝內經太素》是將《素問》和《靈樞》的原有編次打亂,根據其內容的類別重加編輯,再加注解。由于《黃帝內經太素》成書的時間遠在王冰整理《素問》之前,保存了較多原著的舊貌,加之楊上善本人在醫(yī)學及語言文字學方面的深厚功力,《太素》歷來被認為是有關《黃帝內經》的最重要的專著之一。遺憾的是該書自宋代以后在我國幾乎失傳,直到清代后期才從日本重新傳回我國,而且已經成為殘帙。在楊上善之后,對《素問》和《靈樞》進行分類重編并加以系統(tǒng)注解的是明代醫(yī)家張景岳。張景岳早年習醫(yī),后為求功業(yè)出游多年,至壯年才重操醫(yī)業(yè)?!额惤洝肥菑埦霸缹ⅰ端貑枴泛汀鹅`樞》分類重編然后詳加注解的一部重要著作。用張景岳自己的話來說,將《素問》和《靈樞》分類重編,再加注解,是要“以《靈樞》啟《素問》之微,《素問》發(fā)《靈樞》之秘,相為表里,通其義也”[2]?!饵S帝內經》中紛繁富瞻的內容,經過張景岳的工作,被分成了十二類。加上他為進一步闡發(fā)經旨而編撰的《類經圖翼》和《類經附翼》,構成了一個相對完善的注釋系統(tǒng),對后世人們研習《黃帝內經》的幫助很大。另外,明末清初李士材摘編《黃帝內經》中的部分經典內容,并予注釋,成《內經知要》二卷,篇幅雖短,但所摘所注皆精練中肯,因而流傳極廣,曾被推為學醫(yī)必讀的要籍之一。
盡管現代技術的應用已經為《黃帝內經》的閱讀、檢索、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從古代傳承至今的《黃帝內經》注本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醫(yī)藥現代化的過程中,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經典著作將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而《黃帝內經》的注本將為我們研究原著的思想提供任何其他方法都無法提供的借鑒。因此,《黃帝內經》注本不僅具有歷史的、文獻的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上是個人的管窺之見,不妥之處必不能免,尚希同道和老師們指正。
[1] 薛清錄.中國中醫(yī)古籍總目[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1158-1159,1177,1194,1170,1195,1226,1168,1143.
[2] 張景岳.張景岳醫(y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