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
(呼倫貝爾學院 政治與歷史學院,內蒙古 海拉爾 021008)
李商隱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其詩集注本很多,較為著名的有朱鶴齡《李義山詩集注》、馮浩《玉谿生詩集箋注》、劉學鍇《李商隱詩歌集解》、葉蔥奇《李商隱詩集疏注》等,對李商隱詩歌寄托的感情、反映的現(xiàn)實,以至于對其生平事跡,都有深入研究和考訂,對全面了解李商隱乃至晚唐時期有重要價值。但遺憾的是,詩詞方面研究者多喜歡把詩中的某個句子或者某個典故與詩人一生中某件事聯(lián)系起來,卻忽視了詩人當時的具體情境,因而得出的結論難以使人信服。筆者不揣淺陋,就義山《圣女祠》(松篁)詩進行論證,希冀拋磚引玉,愿與方家一道,力求為李商隱詩歌研究開辟新途徑。
對《圣女祠》(松篁)一篇的研究,最為著名的是蘇雪林、陶光兩位先生。他們的研究中把三首詩都當成愛情詩,附會為詩人與女道士戀愛的故事。極力追索詩歌本事,卻無視詩人的生平實際與整首詩的抒情內蘊。對此,壺公先生毫不客氣地指出:“蘇雪林的猜測和推理幾乎不加節(jié)制,從而構畫出幾段離奇的戀情?!庇眠@種方法而欲得《圣女祠》本旨,無異于緣木求魚。
統(tǒng)觀《圣女祠》(松篁)全詩,用典五處,即“三里霧”“五銖衣”“崔羅什”“劉武威”“雙白燕”。關于典故的出處,前輩學者多有箋證。筆者認為,李商隱生活在道教思想非常盛行的唐代。其青年時又學道華州,同道教中人交往密切,對道教文獻有深入研究,對道教有精湛的認識。所以詩人在詩里借用道家典故時,往往傾注了個人真情并融入了個人的身世遭遇與心靈體驗。劉學鍇先生說:“實則圣女、女冠與作者乃三位一體者。明賦圣女,實詠女冠?!惫P者認為詩之圣女應是圣女、作者二位一體。明賦圣女,暗詠自己,借詠圣女而感嘆自己的人生際遇。即《圣女祠》中的“圣女”,時而義山自己,時而又是義山感情寄托之對象。所以愚以為現(xiàn)今李商隱詩歌研究,不應泥于常態(tài)?,F(xiàn)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并結合各家注疏,分析《圣女祠》首聯(lián):
松篁臺殿蕙香幃,龍護瑤窗鳳掩扉。
“篁”,晉戴凱之《竹譜》:“篁竹,堅而促節(jié),體圓而質堅,皮白如霜粉,大者亦行(作)船,細者為笛”,一般指竹林;“蕙香”俗名佩蘭。古代習俗燒蕙草以熏除災邪,故亦名蕙草。故首聯(lián)為圣女祠外觀:以松竹為臺殿,帷幕是用蕙草熏過的,臺殿的門窗上雕龍畫鳳,非常莊嚴華美。以往注李詩者亦以為“莊嚴炳煥,儼然帶有宮殿色彩”,認為是描寫皇宮或者近似皇宮的建筑。對于這兩句的注釋沒什么大分歧。
頷聯(lián):
無質易迷三里霧,不寒長著五銖衣。
“三里霧”,《后漢書·張楷傳》記載:“(楷)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時關西人裴優(yōu)亦能為三里霧,自以不如楷,從學之,楷避不肯見?;傅奂次?,優(yōu)遂行霧作賊,事覺被考,引楷言從學術,楷坐系廷尉詔獄。積二年,恒諷誦經籍,作尚書注。后以事無驗,見原還家。”原意指可以用作隱身的煙霧;“五銖衣”,《博異志》“貞觀中岑文本于山亭避暑,有叩門者云:‘上清童子元寶參’,衣淺青衣。文本問冠帔之異,曰:‘仆外服圓而心方正,此是上清五銖衣?!謫栐唬骸嚷劻徱抡咛烊酥?,何五銖之異?’對曰:‘尤細者五銖也?!鲩T數(shù)步,墻下不見。文本掘之,一古墓,惟得古錢一枚。自是錢帛日盛,至中書令?!痹馐侵柑烊酥?。前賢以為此句是指圣女身披輕薄無比的仙衣,全身圍繞于煙霧中,甚至發(fā)揮為服飾輕華之女道士。但事實上,我們從史料發(fā)現(xiàn)“五銖衣”另有他釋。明代于慎行《谷山筆塵》記載唐代制度,“文武朝臣五時賜衣,皆以制成之衣賜之也。杜詩云:‘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又云:‘賜分雙管筆,恩降五銖衣’是矣?!笨芍拔邈徱隆痹谔拼鸀楣賳T服裝。再結合岑文本見身著五銖衣道士后,“錢帛日盛,至中書令”。這里商隱渴望成為高級官員心態(tài)盡顯。結合“五銖衣”,再分析“三里霧”,那么這兩句應該是暗喻當時廟堂政局混亂,使人如墜煙霧中,稍有不慎就會像張楷一樣入獄甚至被誅。而要想成為高級官員,就必須盡力避開危險。
頸聯(lián):
人間定有崔羅什,天上應無劉武威。
“崔羅什”,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冥跡》載:清河人崔羅什路經長白山夫人墓,逢一女鬼自稱漢末吳質之女,所談漢魏時事皆與史合。臨別謂崔十年后當更相逢。羅什以玳瑁簪留女,女以指上玉環(huán)贈什。十年后崔食杏未盡而死。前賢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崔羅什與鬼女有約,劉武威風流倜儻上,認為此二句乃詩人自況,表達對女道士的愛慕之情。這種解釋是有違實際情況的。要準確分析“崔羅什”典故的寓意。就必須弄清楚崔羅什是什么人,崔羅什因何得到鬼女的欣賞以及崔羅什與鬼女的約定。經分析史料,一是崔羅什出身于漢唐間北方大姓清河崔氏;二是崔羅什富有才華,“弱冠有令望,被征詣州”,故途中蒙鬼女青睞;三是崔羅什與吳女有十年之約,但這個約定并非出于自愿,踐行極痛苦。以李商隱對比“崔羅什”:李商隱祖籍隴西成紀,傳說為隴西大族李氏一支。他同樣文采出眾,過圣女祠前剛中進士。故借崔羅什言己況,亦順理成章。再回顧一下李商隱生平,開成二年年末扶喪回長安,開成三年即娶王茂元女(唐末牛李黨爭斗爭劇烈。王茂元屬李派,令狐楚屬牛派),其轉變實在太快。對此,后世研究者往往頗費周章而不知就里。通過全面搜集史料,我們發(fā)現(xiàn):唐時進士,“榜出后至曲江大會,先牒教坊,奏請?zhí)熳?,御紫云樓以觀,長安士女,傾都縱觀,車馬填咽,公卿之家,率以是日擇婿焉”。乃至有榜下?lián)裥?、榜前擇婿、榜前約定和榜下完婚等各種方式,儼然成為一種社會時尚。李商隱集年少、多才、士族(雖然有點沒落)于一身,中進士后,成為公卿之家擇婿的重點是不言而喻的。我疑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當即與商隱商討嫁娶事宜,進而達成某種程度的約定一事。當時,商隱去興元之因是探望病重的恩師天平軍節(jié)度使令狐楚。如令狐楚最終康復,于仕途上仍有依靠。那王氏婚約可以休矣。但如果令狐楚病重不治,則仕途失去依靠,王氏之婚約就必須慎重考慮。其后發(fā)生的事情證明,當時商隱已經有計較:若令狐楚去世,即赴王家婚約?!叭碎g定有崔羅什”,即言此事,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痛苦的心理路程。
“天上應無劉武威”?!皠⑽渫钡涔?,前代注家也莫衷一是?;蛞詾槌鲎浴渡裣筛杏鰝鳌罚骸皠⒆幽险?,乃漢冠軍將軍武威太守也。從道士尹公,受務成子螢火丸,辟疾病疫氣、百鬼虎狼、虺蛇蜂蠆諸毒,及五兵白刃、賊盜兇害。永平十二年,于武威邑界遇虜,大戰(zhàn)敗績,余眾奔潰,獨為寇所圍。矢下如雨,未至子南馬數(shù)尺,矢輒墮地,終不能中傷?!被蛞詾橐詣⒂礤a《和樂天誚失婢牓者》詩:“把鏡朝猶在,添香夜不歸。鴛鴦拂瓦去,鸚鵡透籠飛。不逐張公子,即隨劉武威。新知正相樂,從此脫青衣?!蓖圃娙藚侨谠姟渡弦讶铡罚骸氨緦W多情劉武威,尋花傍水看春暉。無端遇著傷心事,贏得凄涼索漠歸?!眳且詾椤皠⑽渫睉嵌嗲轱L流的人物。要想準確分析此典出處,就需要了解一下李商隱的行文習慣,就會發(fā)現(xiàn)他非常喜用道家神仙典故(如《錦瑟》《銀河吹簫》等)。在這首詩里,“劉武威”之外的其余四典皆有明顯道家色彩。而《神仙感遇傳》為道家經典,為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撰。杜光庭生卒年與商隱首尾。劉子南故事商隱理應聽過。據(jù)此推斷“劉武威”應是《神仙感遇傳》中的劉子南,而非劉夢得詩中的翩翩公子。這里引入“劉武威”,既不是強調其風流,也不是證明其勇武,而是借用劉子南獲贈仙丸,能辟疾病疫氣、五兵白刃典故,隱喻自己希望得到貴人相助,在混亂的政局中宦途平穩(wěn)、不受傷害。所以說此二句乃抒發(fā)了希望得貴人相助,展示自己政治抱負并不受他人傷害,乃至如有必要,不惜做出痛苦的決定的心情。
尾聯(lián):
寄問釵頭雙白燕,每朝珠館幾時歸。
“釵頭白燕”典故出自《洞冥記》:“天鼎元年(漢武帝年號),起招靈閣。有神女留一玉釵與帝,帝以賜趙婕妤。至昭帝元鳳中,宮人猶見此釵,共謀欲碎之。明旦視之匣,唯見白燕直升天,故宮人作玉釵,因改名玉燕釵,言其吉祥?!鄙衽疋O,化燕升天,借喻商隱想詢問的對象身份不凡,可以通天聽;“珠館”暗喻宮殿。如南齊王融《神仙篇》“命駕瑤池側,過息嬴女臺。長袖何靡靡,簫管清且哀。璧門涼月舉,珠殿秋風回。”又如李白《雙燕離》“雙燕復雙燕,雙飛令人羨。玉樓珠閣不獨棲,金窗繡戶長相見。柏梁失火去,因入?yún)峭鯇m?!苯鹗@釋此句時,認為:“讬蹇修以為理”(以他(蹇修)為媒人,能夠達到目的)。此二句為義山之感慨,想在中舉后托身于貴人,借此達到自己致身通顯的目的。
綜上所述,全詩之意極明顯。李商隱新中進士,有了進身之籍,非常想成為高級官員,一展政治抱負。而當時政局極其混亂,稍有不慎就會有生命危險。要想達到目的,就必須得到權貴的幫助,規(guī)避風險。但在當時,同時得到牛李兩黨的援助是不可能的,必須做出抉擇,而這個抉擇是痛苦的?!妒ヅ簟罚ㄋ审颍┍憩F(xiàn)了李商隱猶豫、彷徨的矛盾的心理,即所謂“義山自喻托足之難,非漫然之作”。
[1]陸昆曾.李義山詩解[M].上海:上海書店,1985:39.
[2]葉蔥奇.李商隱詩集疏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67,268.
[3]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李商隱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151,152.
[4]馮浩.玉谿生詩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2,693.
[5]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4.
[6]蘇雪林.玉谿詩謎[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7.
[7]杜定國.未妨惆悵是清狂──讀李商隱《圣女祠》三首札記[J].攀枝花大學學報,1997,(3).
[8]胡大浚.千古香魂何處覓——李商隱《圣女祠》詩志疑[J].文藝研究,2002,(6).
[9]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0]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1]辛文房.唐才子傳[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