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農民自殺的空間社會學分析

      2013-04-08 19:54:40劉燕舞武漢大學社會學系講師430072
      關鍵詞:宗族村莊老年人

      劉燕舞,武漢大學社會學系講師,430072

      中國是一個巨型社會,其內部存在著鮮明的區(qū)域差異,因此,不同的自上而下的國家政策在不同的區(qū)域實踐中具有明顯不同的機制。同樣,在不同區(qū)域,各自內部的社會問題亦呈現出不同面貌。以農民的自殺問題為例,根據筆者最近五年來在全國十余省份數十個村莊的駐村調查來看,一個最直觀的發(fā)現是:在南方區(qū)域農村,青年人自殺尤其是青年女性自殺十分嚴重;在中部區(qū)域農村,老年人自殺十分嚴重;在北方農村,中年人自殺表現較為突出;而且,在這些區(qū)域中,農民自殺隨時間的變動亦呈現出較大的空間差異。如何理解農民自殺在區(qū)域上所呈現出的這些鮮明差異,是空間社會學分析的重要命題。

      按照賀雪峰關于中國農村區(qū)域的劃分框架,我們以鄰近江西的鄂東南某地作為南方區(qū)域農村的典型、江漢平原某地作為中部區(qū)域農村的典型以及河南某地和河北某地作為北方區(qū)域農村的典型來進行敘述和討論。根據在這些區(qū)域農村的調查,筆者發(fā)現,農民自殺的區(qū)域差異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就總體自殺率(即指自殺死亡率,下同)分布而言,農民自殺的區(qū)域差異明顯。從總體自殺率來看,自1980年至2009年間,我們發(fā)現,年均自殺率最高的是中部區(qū)域農村,其次是南方區(qū)域農村,北方區(qū)域農村年均自殺率是三個區(qū)域中最低的。

      第二,從自殺的年齡分布來看,農民自殺的區(qū)域差異同樣突出。調查發(fā)現:在南方區(qū)域農村,青年人自殺比較嚴重,中年人與老年人自殺相對并不突出。以自殺死亡占比分布為例,南方區(qū)域農村中,青年人自殺占所有人群自殺死亡數的近三分之二;在中部區(qū)域農村,其年齡分布結構與南方區(qū)域農村相比差異明顯,該區(qū)域農村中,老年人自殺十分突出,約占所有人群自殺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二略強,但青年人與中年人自殺分布并不明顯;在北方區(qū)域農村中,青年、中年與老年三大群體的自殺死亡占比約各為三分之一,因而,相較之下,北方區(qū)域農村中年人的自殺在三大區(qū)域農村中是最為突出的。

      第三,從自殺的性別分布來看,農民自殺仍存在著區(qū)域差異。我們一般談到農民自殺的性別分布時,一個整體印象是女性比男性高很多。但事實上,從分區(qū)域的情況來看,農民自殺的性別分布是存在差異的。我們的調查顯示:在南方區(qū)域農村,農民自殺的性別差異最為顯著,其中,女性自殺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其自殺死亡占比超過四分之三,其中青年女性尤其突出,其占比超過了所有人群的二分之一,可見該區(qū)域農民自殺的性別分布差異之大;在中部區(qū)域農村,性別差異不顯著,男女占比均接近二分之一,屬于平分天下的均勢狀態(tài);在北方區(qū)域農村,性別分布差異弱于南方區(qū)域農村,但比中部區(qū)域農村明顯得多,在青年自殺的性別分布上,北方區(qū)域農村的性別分布差異與南方農村極為類似,女性占絕對比例,但中年人群的自殺分布中,北方區(qū)域農村的性別差異不明顯。

      第四,從自殺的關聯者來看,農民自殺的區(qū)域差異也比較明顯。我們所謂的自殺關聯者,即是指自殺事件發(fā)生的關聯方,如婆媳沖突矛盾導致的自殺、夫妻沖突矛盾導致的自殺等等。根據我們的調查來看,我們發(fā)現:南方區(qū)域農村多婆媳沖突導致年輕媳婦自殺死亡,其次是夫妻沖突導致妻子自殺死亡;中部區(qū)域農村,主要是代際沖突導致老年人自殺死亡,這種代際沖突幾乎同時混合了婆媳和母子沖突或公媳和父子沖突,其次則是老年人直接針對自己的疾病或其他困境而引起的老年人自殺;在北方區(qū)域農村,雖然矛盾沖突雙方仍主要發(fā)生在代際之間和夫妻之間,但與前述兩大區(qū)域均有些差異,青年人自殺中,其沖突對象主要是親生父母而非像南方區(qū)域農村那樣主要是公公或婆婆,夫妻沖突導致的則主要是中年人自殺,但與前述南方區(qū)域的差異在于,北方區(qū)域農村的夫妻沖突不僅僅導致妻子的自殺,同時還導致丈夫的自殺,以致中年人自殺的性別比在北方區(qū)域農村體現為約各占一半的情況,這背后的實質其實反映了沒有與自殺者發(fā)生直接沖突但卻又實實在在發(fā)生了作用的第三方——村落同齡群體——自殺者在村落中競爭或比較的對象。

      第五,從自殺的類型分布來看,農民自殺同樣有著顯著的區(qū)域差異。農民自殺的類型分布與前述四個方面的差異是緊密關聯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正是前述幾個方面的差異所在,造成了各自區(qū)域中不同的自殺類型分布,但反過來也可以說,正是因為這些自殺類型的分布差異所在,同樣也塑造出了前述幾個方面的差異分布。根據調查,我們發(fā)現:在南方區(qū)域農村中,出于懲罰目的和威脅意圖的報復型自殺最為突出;在中部區(qū)域農村,出于擺脫疾病痛苦的利己型自殺和因為生存困境而導致的絕望型自殺分布最為普遍;在北方區(qū)域農村,自殺類型的分布具有混合性的特點,但青年人因為情感婚戀無法獲得滿足而絕望的自殺比較普遍,中年人則因生活壓力較大而導致的逃避家庭責任的自殺類型較多。

      第六,從自殺的時間分布來看,農民自殺的區(qū)域差異也比較明顯。盡管時間分布可以構成一個單一維度,但實質上我們仍可將之置于空間內部考察,也即時間仍然屬于空間中的時間,因此,時間差異的實質仍是空間差異。根據我們對上述三大區(qū)域農村1980年至2009年近30年的農民自殺問題的調查,我們發(fā)現:南方區(qū)域農村的總體自殺率在新世紀10年中因為其青年女性自殺率的顯著下降而明顯下降;中部區(qū)域農村則自1990年代中期以后因其急劇上升的老年人自殺率而使得該區(qū)域農村的總體自殺率亦明顯上升;北方區(qū)域農村在新世紀以來,其老年人自殺率的上升和中年人自殺率的繼續(xù)上揚同樣在逐步拉升其整體自殺率,但其總體自殺率的上升幅度較之于中部區(qū)域來說要小得多,因為與南方區(qū)域有一點相似的是,北方區(qū)域農村青年人的自殺率同樣在顯著下降。

      當然,在上述這些差異的背后,隨著時間的變動,各區(qū)域農村農民自殺的各項特征分布亦有逐漸趨同的趨勢,如性別差異逐漸縮小,青年人自殺顯著降低,老年人自殺逐漸上升,因逃避壓力或擺脫疾病痛苦而形成的利己型自殺和因生存困境而導致的絕望型自殺逐漸上升,以反抗、報復和懲罰等為目的之類的自殺逐漸減少等。

      如何理解農民自殺的上述這些區(qū)域差異的機制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重點。我們認為農民自殺之所以存在顯著的區(qū)域差異,至少與如下幾個方面有著重要關系。

      首先,農民自殺的區(qū)域差異與村莊社會結構的差異高度關聯。

      賀雪峰在討論中國農村的區(qū)域差異問題時,主要是從村莊社會結構的角度切入的,大體而言,他將村莊社會結構區(qū)分為三種主要類型,即宗族型村莊、小親族型村莊和原子化型村莊?;蛘邚男螒B(tài)上來說,我們將之區(qū)分為三種主要社會類型,即團結型社會、分裂型社會和分散型社會。以劃分社會結構的理論角度觀之,我們主要對應的學術傳統仍然是基于對社會關系強度的把握,這在經典的自殺理論家那里亦有鮮明反映,如涂爾干根據社會整合的強度對社會類型進行的區(qū)分并探討其與自殺類型的關系。

      一般來說,宗族型村莊或團結型社會,其社會聯結強度較強,人與人的關系因為血緣認同紐帶的有力存在而顯得十分緊密。宗族型村莊,其本質的底色是較強的父權制特色。父權制較強的社會,親代相對子代而言的父權(包括附著于父權基礎上的婆婆的權力)以及丈夫相對于妻子而言的夫權具有宰制性的特點,子代對親代以及妻子對丈夫來說體現出較強的依附性特征。因此,在村莊內部尤其是家庭內部的權力中,子代與妻子(或廣義上的女性)均處于相較于男權而言的被統治地位或者說弱勢地位,所以,在自殺的矛盾糾紛沖突情境中,往往是處于弱勢的一方選擇自殺行為。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么在這一類型的南方區(qū)域農村普遍出現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女性的自殺的原因。對于親代而言,由于我們的傳統特色,往往附著于父權或者說男權基礎上的婆婆更容易以“惡婆婆”的角色出現在前臺,她們幾乎站在了與子代特別是年輕媳婦的沖突中的第一線上,也因此,在自殺的關聯者這一維度上,這一區(qū)域農村更容易出現婆媳較量中依附于父權或男權而強勢的婆婆容易在糾紛中導致弱勢的年輕媳婦的自殺的情況。

      對于原子化型的村莊來說,其社會關聯的強度很弱,與宗族型村莊相比是另一種社會結構的另一端,這種村莊社會結構中人與人的關系的強度較弱的表現同樣會在家庭內部表現出來,即超出核心家庭以外血緣紐帶的作用較小,因此,人與人的關系特別是也包括親代與子代的關系更多地表現出理性化的色彩。在家庭權力結構上,親代較子代而言處于弱勢地位,夫妻地位相對均衡,但女性權力表現略微較強。因此,在家庭內部的糾紛沖突中,親代更容易選擇自殺行為。并且在這一結構類型的中部區(qū)域農村里老年人自殺普遍分布較為突出。

      與宗族型村莊的社會關聯強度較強和原子化型村莊的社會關聯強度較弱不同的是,小親族型村莊的社會關聯強度相對適中,也即其社會關聯強度比宗族型村莊弱但比原子化型村莊強。這種村莊社會結構特征容易使得村莊內部分裂成若干個小團體,從而使得其中的個體既有一定的集體主義,又富有一些個人主義的特色。與前述兩種結構類型的社會關聯強度表現出向某一端聚集的表現不同,這種結構類型的社會關聯強度以平行的離散特征存在。也正是因為這種特點,這一村莊社會結構中的群體容易產生比較激烈的社會比較并形成一定籠罩性的社會壓力。這些社會比較的內容主要表現在包括價值性的如傳宗接代的強烈的男孩偏好方面,也體現在社會性的諸如擁有較好的物質條件從而過上好日子等方面。因為人生的生命周期的特征,承載這些壓力最為突出的是上有父母下有兒女的中年人群體。一般而言,壓力足夠大而又無法通過個人努力克服困境從而在村莊內部的社會比較中勝出時,就容易選擇自殺行為,這種自殺行為選擇的目的、其實質要義就在于逃避壓力或責任。因此,在這一村莊社會結構類型的北方區(qū)域農村中,中年人的自殺分布相對較為突出。當然,同時也因其社會關聯強度不強不弱的適中狀態(tài),從而使得青年人自殺和老年人自殺亦會占有較大的比例,因而構成與這一村莊社會結構相匹配的相對離散的特征分布。

      其次,農民自殺的區(qū)域差異與村莊自殺文化的差異高度關聯。

      從調查的經驗角度來看,上述三大區(qū)域農村中,存在不同的自殺文化,這同樣在某種程度上使得各區(qū)域農民自殺的差異性分布明顯。對南方區(qū)域農村來說,人們將自殺看作是一種比較恐懼的非正常死亡,且相信自殺者死后會尋找下一個替死鬼的地方文化安排,這種自殺文化一定程度上對自殺有抑制作用,但同樣也矛盾地容易促使自殺的發(fā)生,特別是對于權力結構中的弱者來說,這種自殺文化會使得自殺者更多地將自殺當做反抗或報復的對象。與之相反的是,中部區(qū)域農村能夠比較正常地對待自殺現象,他們一般將自殺看做是一種正常的死亡方式或至多只能算一種意外死亡而很難將之當做非正常死亡,他們也不相信鬼神,對死后世界缺乏想像,對死亡本身沒有過多畏懼,是以,老年人的自殺死亡很難獲得同情,也沒有輿論效應,他們從唯物主義的角度相信自殺死亡亦是一種正常的生死更替和新陳代謝的渠道。北方區(qū)域農村更傾向于將自殺看做個體的某種宿命,所以,他們會從偶然的某些異象角度去揭示和解釋人們的自殺。

      再次,“為誰活著”的生命文化考量亦對各區(qū)域農民自殺的差異形成有重要影響。

      無論是南方區(qū)域農村還是北方區(qū)域農村,我們發(fā)現,當地農民的男孩生育偏好都較強,而中部區(qū)域農村則更容易奉行男女平等的理念,這可能與前述第一點村莊社會結構的差異本身就有關系。因此,人們關于生命的考量同樣有明顯差異。我們發(fā)現,總體而言,南方區(qū)域農村和北方區(qū)域農村,農民更容易抱著“為子女而活”的態(tài)度,而中部區(qū)域農村農民更愿意選擇“為自己而活”。前者在代際之間,更容易表現出子代出于對親代付出的艱辛而在親代年老時積極做出物質與感情上的反饋,因而使得老年人的自殺情境大為減弱,所以老年人自殺普遍不是特別嚴重。后者在代際之間,更容易表現出子代對于親代年輕時僅為自己而活的“自私”一面的指責,以致子代對于親代的困境表現得心安理得或沒有心理負擔,老年人陷入困境后更加無法獲得從子代那里的某種反饋,因而,其自殺情境始終較為突出,使得其自殺普遍表現得較為嚴重。

      第四,農民自殺的區(qū)域差異與市場對村莊的滲透程度差異高度關聯。

      我們發(fā)現,中部區(qū)域農村可能因其村莊社會結構更多呈現出個體化和理性化的原因,使得這一區(qū)域農村的農民更容易接受市場的運作邏輯,因此,他們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的時候也更加趨于理性化,這種理性化表現在家庭之外則會使得村落共同體解體,作用于家庭之內則排斥血緣紐帶的作用,排斥感情的作用。所以,在中部區(qū)域農村,發(fā)生在代際之間與夫妻之間的問題,人們會將之放置在理性化的框架中予以衡量,以代際之間的養(yǎng)老為例,即使愿意養(yǎng)的前提下,中部區(qū)域農村的農民更傾向于將之理解為一種履行法律義務的安排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孝道;又以夫妻之間的糾紛為例,中部區(qū)域農村對待家庭的非穩(wěn)定性更加坦然,對離婚的接受程度更高,從而使得離婚而非自殺可以成為化解夫妻之間矛盾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南方區(qū)域農村和北方區(qū)域農村,兩者的市場滲透都遠不如中部區(qū)域農村,其親情血緣的傳統因素考量不僅存在于家庭內部,而且在超出核心家庭以外的較大范圍內如宗族或小親族內部均起著較為明顯的作用,對于養(yǎng)老等問題,他們更傾向于從親情孝道角度去理解為一種倫理使命,對于夫妻矛盾,他們更愿意放置在家庭不能解體這一前提下考慮。因此,老年人自殺在這個區(qū)域遠不如中部區(qū)域嚴重,但夫妻之間的矛盾引起自殺的卻較之中部區(qū)域農村來說普遍得多。

      第五,農民自殺的區(qū)域差異與村莊內部對自殺的干預強度有關。

      自殺的發(fā)生率與自殺能否得到干預有著高度關聯性。一般來說,農民自殺如果比較容易獲得來自村莊內部的強有力的干預,那么,其自殺的發(fā)生率往往也會相對較低;反之,對自殺干預的乏力或缺乏就會更加容易促使農民自殺的發(fā)生。在南方區(qū)域農村,村莊內部因為宗族型的結構特點,宗族內部能夠形成高度認同和較強的一致行動能力,因此,村落成員會認為,自殺者不僅屬于他們個體,同時還屬于宗族,一旦宗族內部有成員自殺時,宗族就會強有力地動員宗族成員參與干預工作,他們會將自殺建構成是關聯方所導致的一種“他殺”,因而,他們會從民間習慣法的角度要求將自殺關聯者“處死”(實際操作過程中最終會以某些形式象征性結束),以為自殺者復仇,并對造成自殺者自殺的關聯方施以強大的輿論非議壓力。鄂東南一帶年輕婦女自殺后,大部分案例均會伴隨發(fā)生大規(guī)?!按蛉嗣钡氖录?,男方與女方各自所在的宗族甚至因此而發(fā)生大規(guī)模械斗;而老年人自殺,則會由宗族內部的房頭勢力出面,對子代進行威懾性處理,如身體暴力甚至威脅要求子代殉葬等。在北方區(qū)域農村,有時候也會上演“鬧喪”事件,但相較于南方區(qū)域農村的“打人命”來說,其強度和烈度均要弱一些,輿論非議亦能產生一定的作用,但強度同樣弱于南方區(qū)域農村。對于中部區(qū)域農村來說,因其村莊結構的原子化型的特點,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強度極弱,村莊成員是真正意義上的散落一地的馬鈴薯,對于老年人的自殺,很難有村莊力量對此進行干預,村莊內部也缺乏有效的輿論,人們僅屬于自己個體,與任何個體以外的特別是核心家庭以外的力量沒有關系,自殺更多地是私人的私事,而不像南方區(qū)域農村那樣將自殺當做村落內部特別是宗族內部的公共事件或北方區(qū)域農村那樣的半公共事件。正是村落內部在自殺干預上的這些差異,我們也會發(fā)現,南方區(qū)域農村的“自殺事件”往往是轟轟烈烈的,北方區(qū)域農村的自殺事件則是吵吵鬧鬧的,中部區(qū)域農村的“自殺事情”則是默默無聞、悄無聲息的。被訪談者在談及自殺案例時,南方區(qū)域的農民往往表現出極度恐懼的心理,北方區(qū)域農民則表現出一種迷信和詭異的心理,中部區(qū)域農民對此卻能談笑風生而表現出多少帶有一種灰色幽默的心理。

      當然,我們也發(fā)現,農民自殺的區(qū)域差異隨時間變動而逐漸地縮小和趨同發(fā)展,這與現代性的全面滲透且越來越同步高度相關。

      因此,盡管我們發(fā)現了前述諸多差異的存在,但我們也同時發(fā)現這些差異正在縮小,從而使得自殺各項特征分布逐漸趨同的共性一面。這其實也從反面證實了農民自殺區(qū)域差異的形成機制的合理性。我們知道,在社會轉型越來越快的情況下,現代性的擴散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徹底而又全面地滲入農村,從而使得各區(qū)域農村的時空壓縮極為劇烈。這種時空壓縮的方向是,現代性的核心特征——理性化或驅魅——逐漸成為各區(qū)域的共同發(fā)展方向。比如,市場思維越來越決定人們的行動邏輯,人們更加相信科學而非迷信,血緣紐帶弱化,人與人的社會關聯強度越來越弱,國家法律的深入更為可能,習慣法的效力日益乏力,倫理的考量日益式微,家庭的重要性日益降低,為自己而活越來越成為主要的活著的理由,等等,最終使得村莊社會結構中的任何父權制或男權的色彩越來越難以殘存,因而個體的徹底解放特別是女性的解放越來越成為趨勢。所有這一切變化,本質上來說似乎都沿著一條線路往當前的中部區(qū)域農村方向呈線性發(fā)展。

      這些變化的最終可能是,農民自殺越來越由一種傳統病變成一種現代病。因此,在時空未隨著社會轉型高度壓縮之前,從自殺情境來看,自殺者之所以自殺,其直接關聯方主要是自殺者本人以外的其他對象,但在未來的時空序列中,自殺者之所以自殺,其直接關聯方會越來越成為自殺者本人,自殺的事件性特征和公共性特征也會逐漸消失,其事情性特征和私人性特征則會日益高漲。任何轟轟烈烈或吵吵鬧鬧的自殺事件越來越少見,更多的自殺事情將會默默無聞、悄無聲息地隱蔽地上演。

      回到空間本身,我們會發(fā)現,作為巨型社會的中國,理解其內部的區(qū)域差異應該是我們認識和理解中國的重要渠道。對這些區(qū)域差異展開分析和比較,對于我們研究中國而言既具有方法論上的意義,也具有理論意義。

      社會學舶來中國后,如何認識與理解中國這一巨型社會,一直是一百余年來中國社會學家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目標,因而也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社會學品格。從費孝通先生開始,經由最早的解剖麻雀式的社區(qū)研究,逐步上升到類型比較,以提升認識和理解中國的基礎單位,盡管遭遇外來研究者的批評,但費老那一代人及其后的研究者不僅沒有止步,而且仍然執(zhí)著地探索,通過進一步提升研究單位來實現認識與理解中國社會這一宏大抱負。其后,區(qū)域研究以及晚近以來在區(qū)域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的區(qū)域比較研究均在不懈地持續(xù)探索著。

      以理解區(qū)域差異并對差異進行比較研究的辦法來認識和理解中國應是一種十分有生命力的研究嘗試,也是推動社會學乃至社會科學本土化的學術努力,是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者具有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的具體表現。認識和理解整體,不能僅從整體著手,從而陷入形而上的困境。正確之途,應該是先拆卸整體,然后通過理解和認識分拆的單位,再逐漸組裝,從而逐步地辯證地接近整體。對農民自殺的區(qū)域差異進行空間社會學分析,即是這種認識的具體研究實踐之一。如果我們能夠從上而下、由內而外,理解各種社會現象在空間中的差異及其形成機制,也就可以逐漸地匯聚成豐滿的整體,巨型中國社會也會因此而逐漸明晰起來。

      猜你喜歡
      宗族村莊老年人
      認識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談情說愛”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辦
      我的小村莊
      村莊,你好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08
      越來越多老年人愛上網購
      海峽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24
      79首同名民歌《放風箏》的宗族關系
      代際分化與“俱樂部式宗族”的形成
      文化縱橫(2017年1期)2017-02-15 19:37:50
      一個漢族宗族的認同符號——重慶永川松溉羅氏宗族個案研究
      村莊在哪里
      溆浦县| 甘德县| 淳化县| 潜江市| 柳林县| 永丰县| 宿迁市| 天峻县| 宝应县| 左贡县| 桂平市| 无锡市| 三门峡市| 河南省| 泰兴市| 北安市| 吉林省| 徐水县| 三门峡市| 广水市| 昌邑市| 威远县| 襄垣县| 宜州市| 清涧县| 雷波县| 定南县| 奉贤区| 通道| 修文县| 淮安市| 灵石县| 昭苏县| 秀山| 长武县| 乌拉特前旗| 马龙县| 荣成市| 扶余县| 布拖县| 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