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全
(濟南市歷下區(qū)人民檢察院,濟南 250014)
刑事被害人(以下簡稱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是指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國家對遭受犯罪行為侵害而又沒有得到足額賠償?shù)谋缓θ思捌溆H屬,通過一定的法律程序給予物質補償?shù)闹贫?。這一制度的意義在于,通過對被害人進行補償,恢復因犯罪行為而失衡的法秩序及國民對刑事司法的信賴,由此而安定社會秩序。[1]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本質上屬于一種對被害人的恢復性保護措施,對于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權益有著重大意義。
很多惡性刑事犯罪案件的被告人往往本身生活艱難,對社會懷有不滿而報復性作案,一旦發(fā)生傷亡,很難有足夠的賠付能力,致使許多被害人沒有也不可能獲得被告人的賠償。從一些慘痛事實和無助被害人可以推斷,當今中國每年都有很多被害人因得不到賠償而身陷生活困境?,F(xiàn)實情況往往就是如此殘酷,被害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勝訴了,但訴后權益全然得不到應有的保障。除了一份空判的附帶民事判決書,除了傷痛,除了被告人被依法懲處帶來些許快慰外,被害人完全可以說是兩手空空,徒有悲哀。
被害人往往由于擔心犯罪分子一旦被判入獄,其經(jīng)濟損失將難以挽回,再加上我國現(xiàn)有刑事訴訟制度設計及實際操作上的不足,使得被害人即使勝訴了,獲得的也許只是一張難以兌現(xiàn)的“法律白條”,以至于他們寧愿與犯罪分子私了也不愿訴諸法律。這無疑會使犯罪分子產(chǎn)生一種錯覺:犯罪行為并不可怕,完全可以用金錢來擺平,而不會受到應有的刑事處罰。這種罪刑不相當?shù)摹八搅恕毙袨椋谀撤N程度上是對犯罪行為的縱容和變相鼓勵。
長期以來,在“犯罪本位”價值追求的影響下,被告人的人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而處于刑事訴訟另一極的被害人的人權卻一直未引起社會足夠的關注,從而使他們背上了社會、精神和經(jīng)濟的額外負擔。被害人逐漸成為“被刑事司法遺忘的人”,[2]整個司法制度的天平完全失去了平衡。犯罪行為不僅僅侵害了被害人的權利,更破壞了國家的安定秩序。盡量減輕被害人痛苦,校正被破壞的正義,是國家和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正義的應有之意。國家沒有有效的預防犯罪發(fā)生,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就應承擔對被害人的補償責任。此境之下,法律的矯正正義價值難以顯現(xiàn),公平、正義和秩序等代表全社會的進步和全人類福祉的理念也就無法彰顯,社會天平無疑是失衡的。
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淵源于西方,其理論基礎由來已久,并且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而日益普遍化。其倡導者和擁護者們?yōu)槠浯嬖诘暮侠硇钥偨Y了三條主要依據(jù):[3]
1.國家責任說。該學說認為,對被害人進行補償是國家的一種責任。因為,只有國家才有使用暴力鎮(zhèn)壓和懲罰犯罪的權力,這種公權力對應的義務即國家負有為公民提供安寧的生活環(huán)境,防止犯罪發(fā)生的責任。如果公民的權益受到犯罪的侵害,國家理應為此承擔對公民權益保護不力,對犯罪的預防、打擊不力的責任。在被害人所遭受的物質損失難以彌補的前提下,國家應承擔適當?shù)难a償責任。
2.社會保險說。該學說認為,對刑事被害人的補償是一種附加的社會保險。不論哪種社會保險,其根本目的都是使人們能夠應對突發(fā)的危險和意外事故。在人類社會中,犯罪行為不能預見,甚至不可避免,因犯罪而遭受的侵害應被視為社會保險幫助解決的意外事故之一。在被害人不能從犯罪分子處獲得足夠賠償?shù)那闆r下,國家應擔負起補償義務,而不是由被害人獨自承受這一事故的損失。
3.社會福利說。該學說認為,國家補償是出于人道主義幫助被害人的一種福利制度。作為被害人應視為弱勢群體,國家應該伸出援助之手,給予最起碼的人道扶助。但這絕非國家責任,而是國家在行善,被害人沒有權利要求國家必須對其進行補償。被害人接受補償是被動的,是一種特權,而不是一項普通的權利。
上述幾種學說是目前比較流行的觀點,都有其合理之處,甚至有些核心思想是一致的。比如國家責任說與社會保險說都是基于權利義務對等這一核心思想,只不過側重點不同而已。[4]具體到我國國情,筆者主張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應當以國家責任說為主,兼采社會福利說。采用國家責任說可以強化國家的責任意識,促使我國盡早的建立這一制度;同時也能督促國家采取更加有利的措施以保護公民的人身和財產(chǎn)安全,防止和減少犯罪的發(fā)生。另一方面,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本質決定了為廣大人民群眾謀求福利是國家追求的首要目標,因此兼采社會福利說可以充分的體現(xiàn)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
1.相關法律制度建立并完善為建立國家補償制度提供了制度保障。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全球有幾十個國家制定了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這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jù)和實踐經(jīng)驗。同時,我國的《國家賠償法》實施馬上滿二十年,雖然國家賠償制度和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不能等同,但二者均是以國家為義務主體的償付制度,存在可類比的地方,參考的價值還是很大的。
2.改革開放以來國力的增強為建立該制度提供了財政支持。國家補償制度是以國家向被害人提供經(jīng)濟補償為主要內(nèi)容的制度,雄厚的資金是其得以運作的基礎。曾有不少人以財力不足,經(jīng)濟不堪重負為由提出我國建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時機尚未成熟,此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也有典型的實例支撐。比如,墨西哥在1929年、古巴在1936年曾嘗試過這種制度,但均因資金不足而以失敗告終。[1]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社會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經(jīng)濟實力大幅提升,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家已然具備了相當?shù)慕?jīng)濟基礎,完全有能力建立此項制度。
1.國家補償有利于保障公民權益,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涉及刑事訴訟的相關人權保障如何, 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民主、進步和文明的程度,是一個國家人權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筆者認為,從經(jīng)濟上補償被害人是人權保障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當被害人不能從犯罪分子那里獲得足夠賠償時,通過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依靠國家的力量救濟自己的權益,體現(xiàn)了國家對陷入困境的被害人的關懷。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體現(xiàn)公平、合理,體現(xiàn)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被害人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之一,通過國家的補償或再分配,保持基本的生存權和發(fā)展權,有利于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秩序,有利于實現(xiàn)被害人與犯罪分子及國家之間關系的和諧,在穩(wěn)定整個社會秩序的同時,實現(xiàn)了其作為一項制度對正義的追求。
2.國家補償有利于贏得公民的信賴,提高刑事訴訟效率。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屬于社會信任機制之一,其建立能維持犯罪分子與被害人之間權益的平衡,使被害人的人格尊嚴和意志自由得到尊重。并且,能使所有人容易從心理上接受和承認結果的正當性,實現(xiàn)公民權利和平衡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贏得公眾對刑事司法的信賴。這種信賴會促進被害人與司法機關的協(xié)作,避免被害人因擔心被告人被判入獄,其損失將難以挽回而承受的痛苦和煎熬;也不會再出現(xiàn)寧愿與犯罪分子私了也不愿報案,抑或為犯罪分子開脫甚至作偽證的現(xiàn)象。由此可以優(yōu)化司法程序,降低司法成本,提高刑事訴訟效率。
3.國家補償有利于增進社會福利,培養(yǎng)國家法治狀態(tài)。一個國家要達到一種好的法治狀態(tài)(法是善法) ,一個社會要保持和發(fā)展其正常的狀態(tài),建立起符合本國實際、能夠保障人民的權益和基本需要滿足的福利制度,必須制定合理的與社會福利相關的法律制度。[5]面對被害人的無助境遇,在國民福利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適度地向其傾斜是非常必要的。國家補償制度就是這樣一種制度,它能達到增進社會福利的目的。與此同時,國家為了減少補償費用的支出,勢必設法強化國家機器,加強對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控制犯罪的發(fā)生。在這一過程中,國家的責任和法治意識得到加強,從而達到國家的良好法治狀態(tài)。
4.國家補償有利于控制犯罪態(tài)勢,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諧。我國的“執(zhí)行難”現(xiàn)象一直比較嚴重,使得被害人即使勝訴也可能只是得到一紙“法律白條”,對其賠償難以落實。由此將導致被害人對訴訟的失望和不滿,使本來就比較淡漠的“求償”心理趨于放棄的狀態(tài),轉而更加激化原本就強烈的“報復”心理。[4]甚至有個別極端的被害人因此轉化為加害人,從而帶來新的犯罪,破壞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建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初衷就是補償被害人的損失,幫助他們迅速擺脫因遭受犯罪所導致的困境,防止和避免向犯罪轉化,從而達到控制犯罪態(tài)勢的目的,切實維護好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
1.有條件獲得補償原則 。補償畢竟不同于賠償,它雖具有援助性但畢竟不是“陽光普照式”的福利。[4]只有符合一定的條件且確有補償必要時才能進行。補償金的確定也要區(qū)別不同情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合理制定,有條件地獲得補償。
2.補償與損害相當原則。補償制度旨在彌補損失,被害人不能因此而獲得額外利益。所以,補償應當與損害相當。比如人身傷害范圍內(nèi),有致人死亡、重傷、輕傷的差別,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jù)不同損害后果,確定補償額度。這樣既體現(xiàn)了法律的公平、正義,也防止了補償標準無章可循,或者補償不均衡引發(fā)新的矛盾。
3.以賠償為主、補償為輔原則。國家補償制度是帶有社會福利性質的制度,它不能代替犯罪分子的賠償責任。因此,只有在犯罪分子對被害人的賠償不能實現(xiàn)的情況下才能提起。一般情況下,國家不應當主動提出補償。[6]但有些國家規(guī)定,在特殊情況下為使被害人的生活盡快恢復,而先給被害人進行補償,然后再向犯罪分子追償?shù)淖龇ㄖ档媒梃b。
4.及時高效原則。為了減輕被害人急需救助的痛苦,同時也為了避免其再度受害,國家補償應堅持便捷高效的規(guī)則,在被害人提出申請后及時、迅速展開調查,不得無故拖延。補償?shù)倪\作也要科學、高效,這樣才能切實保障被害人補償權益的順利實現(xiàn)。
參照各國做法,就我國而言,由于受客觀條件和辦案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證據(jù)的搜集有時十分困難,這也直接導致案件的不同走向。比如有的案件無法偵破,或者被作不起訴處理,或者被撤銷,或者被告人被判決無罪等情況。那么,在上述情況下,案件處于哪個部門管轄辦理階段,就由哪個部門負責搜集被害人救助的相關證據(jù)、材料并決定是否對被害人進行救助,并負責救助金的申請及發(fā)放,才能更好體現(xiàn)便民、效率的原則。
多數(shù)國家把補償?shù)膶ο笙薅ㄔ诒┝Ψ缸镄袨橐鸬膶θ说纳?、健康的侵害。如,美國的國家補償只適用于無辜的、嚴重暴力犯罪的被害人,間或有對財產(chǎn)上的被害人給予補償,而且把這視為一種例外情況。[1]1985 年聯(lián)合國通過的《為罪行和濫用權利行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則宣言》第12 條規(guī)定:“當無法從罪犯或其他來源得到充分的補償時,會員國應設法向下列人等提供金錢上的補償:(a)遭受嚴重罪行造成的重大身體傷害或身心健康損害的受害者;(b)由于這種受害情況致使受害者死亡或身心殘障,其家屬、特別是受扶養(yǎng)人。”
國家補償如果采取無限制的原則,國家財政將不堪重負。綜合考慮我國的實際國情,筆者認為我國被害人國家補償?shù)膶ο髴ㄒ韵聝蓚€方面:一是遭受嚴重人身傷害的被害人本人,不包括單位;二是死亡被害人的近親屬和受扶養(yǎng)人。另外,受無刑事責任能力者侵害造成的被害人,也應作為補償對象。對受傷害的被害人,只補償其本人;只有被害人死亡的,才對其近親屬和受扶養(yǎng)人進行補償。此處的近親屬應有別于目前刑訴法上的外延,具體可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1.數(shù)額。關于補償?shù)臄?shù)額,就我國而言,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參照國家賠償法的規(guī)定,規(guī)定實際補償?shù)纳舷藓拖孪?。具體應從被害性質、損害程度、被害人的過錯程度及犯罪分子的實際賠償能力和被害人的生活狀況加以綜合考慮。
2.來源。設立國家補償制度的國家一般設立專項補償基金,并有專門的機構進行管理。而我國設立國家補償制度的最大障礙就是補償資金的來源。因此,確保足夠的資金保障該項制度的進行尤為重要。具體可以通過建立被害人補償專項基金的方式來解決?;鸬那涝醋試邑斦芸睢⑸鐣柚?、捐贈、外國政府或國際組織的援助等。
3.管理。該基金應采取分級籌集、分級管理、??顚S?、單獨核算、帳務公開的管理方法,并接受審計部門審計。在通常情況下只使用基金的孳息部分,不輕易動用本金,以使基金保值增值。
1.必須是生命健康受到損害的被害人。依照我國國情,國家補償目前只能限于生命權、健康權受嚴重侵害而被害人無法從其他途徑得到充分賠償?shù)姆秶鷥?nèi),而不能簡單看似必要實則必陷困境難于自拔的因被害人經(jīng)濟困難而進行補償。補償機構可以告知申請人有權提出經(jīng)濟困難的證據(jù),經(jīng)查證屬實后作為確定補償數(shù)額的重要而非全部因素。[7]
2.被害人無法從其他途徑獲得賠償。國家補償制度具有補償性和福利性,必須是被害人無法就其損害獲得賠償時才可給予國家補償。如果被害人從犯罪分子或其他自然人那里獲得了足額賠償,或從保險、社會捐助等途徑獲得了救助,那么國家就沒有補償?shù)谋匾?。但如果取得的賠償尚不足以彌補其損失的,國家可以補償差額。
3.被害人必須積極與偵查機關合作。這是權利和義務對等的體現(xiàn)。被害人要獲得國家補償,必須履行協(xié)助國家追究犯罪的義務。這里的合作主要是指及時報案、如實陳述事實以及積極配合公安司法機關對犯罪分子的抓捕等。
4.被害人沒有重大過錯。因被害人故意引誘、挑逗或其他重大過錯行為引起侵害的,無權申請國家補償。對非故意且無重大過失行為但存在一般過錯的,可根據(jù)情況適當減少或免于補償。被害人獲得補償無濫權之虞,國家給予補償無失妥之憂。
5.補償符合公序良俗且不失妥當。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指權利主體在行使權力時不得違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不得違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傊?,不得濫用權利。被害人擁有國家補償?shù)臋嗬?,但此項權利的行使必須約束在公序良俗之內(nèi)且不失妥當。
1.申請。國家補償由被害人或其近親屬提出申請為前提。符合救助條件的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屬,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nèi)向正在受理案件的辦案機關或最終辦理案件的機關書面提出救助申請。
2.審查。被害人提出申請后,受理機關負責進行補償審查。首先應審查申請人的申請是否超過規(guī)定的一年期限;其次,應審查申請人的適格情況,如申請人是否屬于國家補償?shù)膶ο?;再次,更為核心的是,根?jù)補償?shù)纳鲜鰲l件進行審查,以決定是否給予補償;另外,受理機關可要求申請人7日內(nèi)補充材料,必要時可進行調查。
3.決定。受理機關應在受理申請后30日內(nèi)作出是否給予被害人補償以及補償金額的決定。補償決定書應在作出后五日內(nèi)送達申請人。
4.救濟。申請人對駁回申請的決定或者對補償數(shù)額不服或提出異議的,可以在接到補償決定書后五日內(nèi)向上一級受理機構申請復議一次。 上一級受理機構應當在接到復議申請后十日內(nèi)作出維持或變更的決定。復議期間不停止原決定的執(zhí)行。
參考文獻:
[1]大谷實.犯罪被害人及其補償[J].黎宏,譯.中國刑事法雜志,2000(2):122.
[2]雷堂,董慧.試論我國刑事訴訟被害人的權利保障問題[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3(2):121.
[3]郭晉安.犯罪被害人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4]許永強.形式法制視野中的被害人[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
[5]王道春.我國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構建[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刑事法研究,2006(5).
[6]湯嘯天.犯罪被害人[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
[7]周欣,袁榮林.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初探[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