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李怡霏
弘道書院研修營
本刊記者-李怡霏
每一年的夏天,祖國各地坐禪修的、練瑜伽的,乃至茹素、修密、打坐、念咒等等各種各樣的修習營在都市里、在山野中風起云涌,不一而足。
現(xiàn)代化本以世俗化為目標,以擺脫宗教為手段。而發(fā)展至今的結(jié)果,現(xiàn)代化的焦慮反而刺激了各種傳統(tǒng)宗教此起彼伏的復(fù)興與再生。儒家文化雖然不能算宗教,但也有一套成熟完整的格物致知、修身齊家的教育和修行方式。
2013年8月9日-8月10日,由北京弘道書院主辦、《教育家》雜志承辦的“儒家文化與國學教育修身營”在成都舉行。
兩天時間里,40多位學員共同學習、探討了儒家文化的教育之道、生活之理。
活動由成都市青羊區(qū)同輝國際學校協(xié)辦。8月9日上午8點半,40位學員在會場就坐。他們是來自成都周邊學校的老師,也有少數(shù)的校長。
簡單的開營釋菜禮之后,工作人員闡述了“釋菜禮”的意義。
釋菜禮是古代入學時祭祀“至圣先師”的一種典禮,即用“菜”(蔬果菜羹之類)來禮敬師尊。儀式上通常要擺放代表青年學子的水芹、代表才華的韭菜花、代表早立志的紅棗和代表敬畏之心的栗子。20世紀初廢科舉和私塾后,“釋菜禮”隨之中斷。但嶺南和臺灣等一些地方仍保留了置菜于老師門外以示敬意的風俗。
“釋菜禮”后,弘道書院冀志罡先生開始講座——與大家分享《論語·學而第一》的心得?!皩W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耳熟能詳?shù)木渥?,在冀志罡的闡述下有了新鮮的意味。
在場多為小學老師,大多對《論語》的熟悉比不上中學教師。《論語·學而第一》篇是他們熟知的篇章,這也是冀志罡選擇此篇開講的原因,修身營的宗旨是讓學員們能了解久違的儒家義理,不強調(diào)內(nèi)容的深刻與廣博。
講座之后是交流環(huán)節(jié),一位女老師發(fā)言說:“在近年的國學熱中……”
主持人回答:“我不太同意這位老師的說法,什么時候有過國學熱呀?不過是一些媒體人鬧起來的,因為他們見不得傳統(tǒng),看見一點動靜就嚷嚷,所謂的‘國學熱’純粹是媒體嚷嚷出來的。大家數(shù)一數(shù),我們的城市里有多少座恢宏的教堂和寺廟,但是,有文廟嗎?您能找出來嗎?幾個小朋友讀讀四書五經(jīng),媒體也起哄,國學哪里熱了?在當今的社會也不可能熱?!?/p>
“應(yīng)該允許儒家文明作為一種文化盆景在中國當下的存在,所謂‘道并行而不?!?,不必再一次把儒家文化掃進歷史的垃圾堆?!?/p>
8月9日下午2點半,成都電視臺少兒頻道《陳岳叔叔講故事》欄目主持人陳岳到場。親切熟悉的面容讓老師們有些激動,講座開始前,不停有老師兼家長上前請教孩子的教育問題。
陳岳主講傳統(tǒng)蒙學的意義,語言詼諧有趣,多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為例,讓在座的老師時常捧腹大笑。
“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和古代的教育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我們現(xiàn)在的教改這么頻繁,學生還不喜歡,這是把學習當實驗品,而古代的蒙學教材為什么能傳頌千年?”陳岳語氣溫和,拋出的問題卻尖銳難擋,直指當今教育的弊端。
“當今教育的第一個問題是歷史的影響下,傳統(tǒng)教育的衰亡?!标愒酪援斚碌男侣勈录e例,中國經(jīng)歷了文革那一段“夫妻相告、父子相殘”的進代,人倫被破壞殆盡,連人身安全都不能保證,更談不上教育。
再是世界的影響,陳岳在不久之前參加過一個講座,會上所有老師推薦的讀本都是外國作品,唯一的一本中國作品,還是這位老師自己寫的。
第三點是科技的影響。隨著電視、電腦的興起,動畫、電視劇、手機、游戲……兒童注意力自然分散開了,何談讀書?
傳統(tǒng)蒙學以“做人為本,兼顧百科”,加上“工整押韻,熟讀成誦”,因而能“三藝合一(誦讀、識字、書寫),事半功倍”。所以,經(jīng)典誦讀必不可少。
古人讀書,多為誦讀。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比A夏數(shù)千年的歷史證明,誦讀需大聲、多次,自然潛移默化影響人的思維。
“陳岳叔叔,我家的孩子不喜歡讀書,怎么辦?”“陳岳叔叔,該怎么看待隔代教育的問題?”講座結(jié)束后,一連串的問題涌來,陳岳一一解答。
究竟什么是儒家文化?
第二天上午,民俗專家、學者周培驗以犀利的語言作出了解釋。之后,《教育家》雜志主編與學員們一起交流了《民國教育與儒家文化》。
為什么民國時期大師輩出?講座者認為,民國的中小學和大學教育雖然已經(jīng)西化,但家庭教育依然延續(xù)了儒家傳統(tǒng),這應(yīng)該是民國時期大師輩出的重要原因之:講座提煉了儒家基礎(chǔ)教育與西方教育明顯不同的幾個特點。
其一是成才早、立志早,而生理的成熟較晚。
其二是“取法乎上”,圣賢之教,帝王之學。以朱熹《近思錄·為學篇》為例,并以事例表明舊時鄉(xiāng)村孩子接受的也是帝王之學。所謂“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最后成不了圣賢,亦可為君子豪杰。
其三是重孝慈、重家庭倫理?!洞髮W》是中華文明的總綱領(lǐng):“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闡述了“止于至善”的義理:“為人夫者,止于仁,為人妻者,止于敬。為人父者,止于慈,為人子者,止于孝……”并結(jié)合當?shù)氐赜蛭幕?,西蜀揚子云言:“圣人之言如水火,或問水火?曰水:測之而愈深,窮之而愈遠,曰火,用之而愈明,宿之而愈壯?!?/p>
講座者以《論語·鄉(xiāng)黨》“食不語,寢不言”為例,從現(xiàn)代社會常見的疾病入手,深入淺出地闡釋了“圣人之言如水火”的道理。
其四是“因性施教”。直到文藝復(fù)興以后,西方文學作品才開始描述婦女生活。而中國古代婦女的生活表現(xiàn)在《詩經(jīng)》和《樂府》中,詩經(jīng)第一首即是歌吟女人之于周朝的王道教化。因男女生理特點的不一樣,儒家傳統(tǒng)自蒙學既體現(xiàn)“因性施教”的特點。
其五是“六藝之教”??鬃觿h定《六經(jīng)》,“詩、書、禮、樂、易、春秋”的六藝之教遍施于兒童成長的方方面面,如民間戲劇、評書等。
最后,講座還重點講述了“儒學復(fù)興”在當下現(xiàn)實中的不可能。
一、儒家文明的生活場域在消滅。史上雖有王朝焚書、禁書院,但不能阻礙儒學在生活中的應(yīng)用。全球化之后,儒家文化的社會基礎(chǔ)和生活場域在消失,儒學成了抽象的理論、成為文化盆景。
儒學的根基在鄉(xiāng)村,也在城市。但需要的是有街道生態(tài)的、有鄰里關(guān)系的城市如《清明上河圖》。城市規(guī)劃依于自然之理,正如“禮”,禮制并非圣人編排,天有日月,人有陰陽,陽主陰從,于是夫唱婦隨。人有五臟,肝心脾肺腎,也有五德,仁義禮智信。大自然有天地春夏秋冬,《周禮》有天官、地官、春官、秋官……如果城市規(guī)劃不道法自然,則沒有生長性,從來就沒有只長大樹的森林,而現(xiàn)在的城市規(guī)劃是大馬路、超大樓盤、超大體量,這樣的城市不支持街道生態(tài),不能形成自然的鄰里關(guān)系。因而儒家文化的生活場域很難重現(xiàn)。
二、消費時代不利于儒家文明的發(fā)展。阿多諾形容媒體“把啟蒙的可能,變成了野蠻化的可能”,在這樣的時代推廣儒學,大眾只是在消費一種文化產(chǎn)品。并不感覺儒家文明是益于日常生活的。陳丹青先生在一次視頻訪談里說“論語我根本就讀不懂”,既是對兩千年文脈已斷的激憤之言,也是對媒體“野蠻化”的批評。
三、儒家文明的形態(tài)決定其不可能復(fù)興。
首先,儒學是反流俗之學,缺乏擴張性和進攻性,講調(diào)“攻乎異端,斯害已矣”。甚而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p>
其次,儒家反對忠君。儒學所說的忠恕之道,忠為盡己之心,強調(diào)人與人的忠,“為人謀而不忠乎”,唯獨不忠君,如荀子言:從道不從君。不僅不忠君,也不愛國,甚而反對民族主義:“素夷狄則行夷狄”,“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所以,就算儒學文化可以復(fù)興,但不一定在大陸。可在韓日、越南、甚而歐美……雖然顧炎武、錢穆、梁漱溟等均對儒家文明復(fù)興有信心,但并沒有說在大陸復(fù)興。
在最后的交流中,一些學員認為,應(yīng)該允許儒家文明作為一種文化盆景在中國的存在,“道并行而不?!保荒茉僖淮伟讶寮椅幕瘨哌M歷史的垃圾堆。
8月10日下午,由于成都沒有文廟,活動移到修葺一新的都江堰文廟。
在導(dǎo)游的帶領(lǐng)下,學員從萬仞宮墻到廟里的圣賢祠,拜孔子,學禮儀,其中兩項活動讓學員們流連忘返。
一是射禮。
學員中以女老師居多,但也不在意自己的高跟鞋、裙子的裝備,人人上前射箭。旁邊有指導(dǎo)老師的講解,老師們感受到了射禮的莊嚴。雖然多數(shù)不中,但也語笑嫣然,“沒有想到,射箭也有這么多的講究?!?/p>
另外則是六佾舞。當天下午,文廟里面正好有學生正在排練六佾舞。六佾舞,古代漢族宮廷樂舞,按《周禮》規(guī)定,六佾分6行6列,共36人,只有文舞一種,用以祭拜諸侯。因孔子曾被封為文宣王 ,可用諸侯之舞祭拜,自唐代以后,祭孔大典均用八佾舞,韓國成均館每年的祭孔也用八佾舞。
為期兩天的活動結(jié)束了,欞星門前的一張合照留住了這一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