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哩嚕 圖_小紅馬兒童會
周末鄉(xiāng)村教室:家鄉(xiāng)的房子
文_哩嚕 圖_小紅馬兒童會
五月,山村被曬成透亮的金色。小紅馬的志愿者和聯和村的孩子們,聚在村委會的會議室里——每月的第二個周末,這里就被當作“家鄉(xiāng)文化”小課的鄉(xiāng)村教室。這次鄉(xiāng)村小課的主題是“家鄉(xiāng)的房子”。
開場,給孩子們講漢字——“安”。上面寶蓋頭,是一座房屋,底下女字,是女人。有房子,有女人,才讓人感到安全、安心。這個周末,正好同時是母親節(jié)和汶川大地震發(fā)生日。地震摧毀的房屋是生活的庇護所。作為母親的女人——媽媽、外婆、奶奶,賦予我們生命,我們都要感謝她。我請大家默默地在心里對媽媽說一句話。屋子里出現了片刻寧靜。
小課從“動物的房子”開始。志愿者謝文曼介紹了各種動物的窩:從鄉(xiāng)村孩子熟悉的螞蟻、貓、豬、牛等,到四川的大熊貓、金絲猴。孩子們立刻積極地說起自家的豬圈、狗窩。有的說她家狗窩是塑料布,有的說他家狗窩是個背篼,有的說她家的狗狗沒有家……
“人類的房子”展示了中國各地的特色民居建筑。房子最基本的價值,是安全、美觀、遮風避雨。不同地區(qū)的房屋建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凝結著當地人的智慧。四川漢族民居多穿斗式屋架,志愿者汪博文放了一段講解視頻?!拔覀冞@兒有很多老房子就是這樣的!”小姑娘潘美辰說。
更廣闊的鄉(xiāng)村教室在村莊里。
我們來到一座老屋前。老屋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了,純木結構,保存完整。在周圍貼著瓷磚的門樓面前,老木屋顯得素樸端正。73歲的余學良老人和老伴住在這里。老人正坐在廊前竹椅上和串門的鄰居聊天,一條小黃狗趴在他跟前。我上前和老人打招呼,說明來意。老人笑呵呵的歡迎:“娃娃些,來耍就是了。我們這個房子老,不比城里的?!?/p>
孩子們拿著紙筆,在谷席邊見縫插針站著,一邊實地考察,一邊聽老師講解。村里的房屋絕大部分是平房,不論新舊一律瓦頂。老房子是傳統典型穿斗式,柱多,無大梁。蓋房就地取材,外墻為竹編泥土的混合。寬寬的外廊設計有利于納涼避雨。透氣的閣樓則兼具儲藏和隔熱的功能。
新近的房屋則有所變化。穿過一片田野,找到女孩張鴻梅的家。張鴻梅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爸爸打工去了。一只大狗朝我們吠叫了一會兒,到柴房的油菜稈上躺下來。房子是二十年前蓋的,我們提醒孩子們注意觀察:平房,穿斗式的特征已經不那么明顯。午后太陽越來越大,孩子們自動集中在瓜架下,墊著石板、凳子,畫下了第二輪房屋記錄。嘴里嘎嘣兒嘎嘣兒的,嚼著鴻梅奶奶端來的自家蠶豆。
最后,孩子們再次穿過田野,回到村委會,完成“家鄉(xiāng)的房子”畫作。路上,男孩潘洪強等著我,送給我他剛撿到的“小鳥的房子”:一個小小的鳥窩,盈盈一握,精細如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