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靚
“人之初,性本善”,可見“善”是人之本性,同樣“善”也是人們心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的感情元素。樂善好施、行善積德、扶危濟困,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特別是現(xiàn)在這個社會,更需要“善的雨露”來滋潤人們干涸的心田。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但是,由于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在我們身邊仍有許多孤寡老人、殘疾人、困難學生、困難職工和遭遇天災人禍的貧困家庭,他們迫切需要社會各界伸出友愛之手。我們應當行動起來,幫他們一把,使他們共享和諧社會的成果。
在我們身邊,會遇到這樣一些人——乞丐,他們看上去微不足道甚至讓人熟視無睹,但他們也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生命。你是否因為他們是乞丐對他們抱有鄙視心理?乞丐也是人,他們也有尊嚴,我們哪怕不施舍,至少應抱著一顆善心去看待這一特殊群體。
比爾·蓋茨在與北大學生交流的時候表示:“在中國經(jīng)濟騰飛的今天,年輕人的價值觀將對中國未來的經(jīng)濟發(fā)展發(fā)揮巨大影響?!庇型瑢W提問:“大學生有熱情有能力,但經(jīng)濟實力有限,怎樣才能為慈善事業(yè)作貢獻?”蓋茨回答說:“一個人在年輕時便開始思考慈善非常好,雖然沒有足夠的錢來做捐獻,但年輕人也有很多創(chuàng)新的投身慈善事業(yè)的方法,比如做志愿服務,參加義工實踐。”
是啊,慈善不一定僅限于用錢做捐款,對于學生來說,我們可以從身邊小事做起,比如:參加社區(qū)服務,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說到這,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雷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雷鋒同志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他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在短暫的一生中助人無數(shù)。雷鋒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一種積淀,是一種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發(fā)展的道德精神。雷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那種舍己為人、助人為樂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發(fā)揚。
用善行,為需要救助者架起生活的橋梁;用愛心,為需要救助者燃起人生的火焰;用力量,為需要救助者托起明天的太陽。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同處一個世界,每個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彼此相關(guān)、互相影響,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
愛是我們給予他人最好的禮物。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不僅承擔了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責任,為別人的生活增添美好與希望;也在承擔中鍛煉了自己的各種能力,拓展了我們生命的廣度和深度。
讓我們行動起來,常行小善,必成大德。
(本文作者系福建省羅源縣霍口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