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劭偉,李朱平
(1.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社會科學研究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2.石家莊學院 歷史文化系,河北 石家莊 050035)
李棲筠在唐代歷史上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然而有關他的史料記載十分有限,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也少得可憐,除了20世紀陳寅恪先生寫過一篇《論李棲筠自趙徙衛(wèi)事》的專題論文外,再無專門探討李棲筠的學術論著?!岸蒙贁?shù)的歷史人物”[1]93卻是歷史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對于“贊皇李氏”這樣有家族門風傳承的人物進行研究,不能因為史料的短缺而歸為被忽視的一面,尤其三代“贊皇李氏”各具特色,值得綜合來看。學界對于李吉甫、李德裕的研究可謂充實,對于李棲筠的關注卻限于史料一直未有突破。近日有幸拜讀業(yè)師李文才教授的新著 《李棲筠及其政治生涯——“贊皇李氏與中晚唐政治”研究之一》①《李棲筠及其政治生涯——“贊皇李氏與中晚唐政治”研究之一》,李文才著,社科文獻出版社2011年出版。(下文簡稱《李棲筠》),眼前為之一亮。該書為學界第一本系統(tǒng)研究李棲筠的學術專著。全書以時間為序,對李棲筠一生的政治行跡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對河北世家大族在中晚唐時期的生活狀況,及其與中晚唐政治社會互動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
從學術創(chuàng)新而言,《李棲筠》一書具有兩方面的學術貢獻。
一般而言,中古史研究在理論上創(chuàng)新殊為不易,在概念提煉上有所發(fā)明亦為不易,這需要對歷史背景及學界研究皆精熟了解,并對相關專題有深入系統(tǒng)研究。關于中古河北世族李氏而言,一般多稱“趙郡李氏”,亦有稱謂“平棘李氏”,作者認為前者“概念過于寬泛”[2]3,以之為題,不盡符合歷史實際。后者與“贊皇李氏”原則上并無二致。作者根據(jù)李棲筠、李吉甫、李德裕三代李氏的封爵邑號,特別是“李氏自身及當時社會,均以贊皇為其故里,因此本書稱之為‘贊皇李氏’,而不用‘趙郡李氏’或‘平棘李氏’等概念”[2]8。該書由此明確提出了“贊皇李氏”的概念。全書在此基礎上展開,第一章《家世與國運》除了對“贊皇李氏”這一概念內(nèi)涵進行界定外,還在厘清贊皇李氏的家世傳承的同時,對李棲筠出仕前后的個人生活狀況及唐代政治社會狀況進行了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贊皇李氏”是系統(tǒng)的研究設計,該書為作者系列專著之一,其研究目的是 “通過對李氏三代政治命運起伏的研究,就可以大致把握中晚唐歷史發(fā)展的脈絡與期間政治社會運行的軌跡”[2]2。該書最后一章《贊皇李氏之門風傳承》可見作者這一設計是有充分研究基礎的,從政治作風、政治態(tài)度、政治理念、軍事才能、處世之道、道德文章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對于贊皇李氏的“優(yōu)雅門風”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在強化對李棲筠個人政治才能與道德品質(zhì)理解的同時,也為進一步認識和理解整個河北世家大族的精神風貌,提供了一扇窺探的窗口。對贊皇李氏三代的綜合研究,是作者能夠提煉出創(chuàng)新概念的基礎。值得一提的是,中古史學的發(fā)展,從陳寅恪到當今的諸多學者,都很注重有關概念的提出,如陳寅恪的“關隴集團”等概念,這體現(xiàn)了史學研究理論性的一面,往往對相關問題的研究具有研究范式的意義。近十幾年,史學界秉承了這一傳統(tǒng),不斷提出符合歷史實際又為學界認同的概念,如漢唐史專家黎虎先生提出的“中國古代外交制度”的理論框架,制度史專家閻步克提出“品位與職位”,魏晉南北朝史專家張金龍教授提出的“禁衛(wèi)武官制度”。這些專家學者的創(chuàng)見,既填補了學術空白,又使史學體現(xiàn)了理論性,而且這些概念的提出都有厚重的專著支持,有嚴密的論證和研究實踐,且有足夠的啟發(fā)性。李文才教授提出的“贊皇李氏”的概念,不僅對趙郡李氏的研究有所推進,今后對于中古世族的研究,也助益良多,從概念本身和方法論上都值得借鑒。
歷史人物研究,若從頗為有限的史料而言,似乎令人無從下手。傳統(tǒng)研究人物的方法,常常就事論事,對社會背景的關照不多,即使有這方面的內(nèi)容,也往往一帶而過。作者獨辟蹊徑,從其政治生涯入手,并不局限于對人物進行評傳式展開。作者認為,“論歷史人物,必定要明白其所處的時代背景”[2]24。全書圍繞與李棲筠相關的時代背景展開論述,把李棲筠主要活動的唐玄宗晚期,以及唐肅宗、代宗時期一些相關的重要事件作了展開,并通過比較與李棲筠政治生涯相關的政治事件、人物,在直接史料極為有限的情況下,把贊皇李氏發(fā)跡于唐朝政治舞臺的奠基者李棲筠,出仕前的生活狀況、出仕前后唐代的政治社會都作了清晰交代。第二章到第九章,則依時間順序,對李棲筠的政治生涯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梳理,清晰地將李棲筠的一生展示出來。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在梳理其人生經(jīng)歷的過程中,作者并不只是停留在對李棲筠個人行跡的考述上,而是將其放入社會大背景中作深入的闡釋,其中既有對重大政治事件的理解和判斷,也有對相關制度問題的考察和剖析,從而讓我們在全面了解李棲筠及其政治行為、心路歷程的同時,也強化對其所處時代背景的深刻理解。除傳統(tǒng)文獻資料外,還運用了出土考古文獻,如第三章《從軍安西》運用出土文書進行史實考證。在基本史料解讀上,作者突破了史料信息的限制,在李棲筠政治生涯中,先后比較了李棲筠與錢起的詩才,并以李棲筠的仕途履歷把相關職官作了考述,如縣主簿、殿中侍御史、吏部員外郎(判南曹)、防御觀察使、太子中允、給事中、工部侍郎、御史大夫,等等。把與李棲筠政治生涯關系緊密的人物的情況作了考察,如李峴——“對李棲筠政治生涯影響最大的人”[2]58、李華——“對李棲筠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的人物”[2]69、封常清——“李棲筠在擔任安西府判官的時候,與幕主封常清關系比較密切”[2]80、張延賞、元載,等等。綜合全書而言,既有制度史的考證辨析,又有政治史的敘論,以李棲筠政治生涯為線索,解決了很多問題,是中晚唐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
[1]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2]李文才.李棲筠及其政治生涯——“贊皇李氏與中晚唐政治”研究之一[M].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