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云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
已有多種學術成果論證了日常生活化的審美策略可以被貫徹到電視劇的各個方面,如從平民視角出發(fā),以平民意識態(tài)度取代政治話語,講述老百姓的故事作為敘事本體,表達對時代、對日常生活的認知和理解,在電視劇的藝術形態(tài)、審美風格方面滲透著一種平民的話語方式。[1]而電視劇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載體形式,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反映日常生活,為大眾提供一個生活的關照體系,并在關照中獲得愉悅,日常生活也在電視劇互動中建構一種文化情境,從而在電視劇的日?;瘜徝乐芯哂姓J識、娛樂和審美多種價值。所以從新時期以來,無論是家庭倫理劇、婚姻偶像劇還是現(xiàn)代的軍旅劇,甚至描寫帝王將相的歷史劇,都顯示了一個共同的傾向:不再宏大敘事,不再塑造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不再是意識形態(tài)至上的崇高審美,而是通過對日常生活的描述,傳達普遍的人的欲望與倫理觀念,在敘事上體現(xiàn)鮮明的日?;?、平實化特征。
以家庭倫理為主要內容的電視劇,主線是人倫之和的主調與變奏,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點點滴滴則構成了家庭倫理劇鏈條的珠子,求真求實的審美傾向得到觀眾的情感共鳴。[2]現(xiàn)代婚戀劇則充滿對家庭親情、友情、溫情的呼喚,描寫對愛情的堅守,對生活的堅定,無不通過對日常生活的審視,并把中國婚戀觀進行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對照審視。當代軍旅劇則出現(xiàn)新英雄模式的轉變,突破宏大敘事,塑造了嶄新的平民英雄形象。進入新世紀,電視與生活更加融為一體,家庭倫理婚戀劇增多。導演越來越注重對時代、社會的折射,平民化、日?;蔀殡娨晞〉娘@著審美傾向,即使是宏大主題中也融入平民日常面目,電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為生活的一面鏡子。
日本著名電視劇導演大山勝美曾說過,對電視劇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戲劇性。曲茹有單篇文章闡述電視劇的核心競爭力是“故事”,以故事為核心是電視劇藝術的審美價值的基礎。[3]近幾年受追捧的中國電視劇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講述的故事具有魅力,呈現(xiàn)出三大類型趨勢:第一類塑造了平民英雄形象,帶有對人格和人的尊嚴以及對靈魂的歌頌,如《誓言永恒》、《暗算》、《歷史的天空》、《亮劍》、《士兵突擊》、《潛伏》、《我的團長我的團》等;第二類是勵志的帶有人文精神關懷的時代創(chuàng)業(yè)劇,如《闖關東》、《走西口》、《喬家大院》等;第三類是傳遞真善美的家庭婚姻倫理劇:《金婚》、《春草》、《落地請開手機》、《奮斗》、《我的青春誰做主》、《媳婦的美好時代》、《老大的幸?!返?,剖析這些電視劇熱播原因,它們首先是滿足了各個層次觀眾雅俗共賞的需求,在講述中國化故事中,內容既是形式也是目的,有娛樂性,有人文關懷,也有民族的地域性和時代性的特征;其次,以源于生活的現(xiàn)實性、時代性、超拔生活的理想性和提升藝術品位的審美性,激起了各代觀眾的藝術熱情和現(xiàn)實渴望,隱喻和寄托了人們的光榮與夢想,因而受到了熱烈歡迎。
一直以來,由于媒介的喉舌性、工具性,中國電視劇有崇高審美的傾向。尤其是在代表主流文化的軍事題材方面,對思想內容方面和人物形象方面都有嚴格的限制。如個性意識服從政治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的創(chuàng)作傾向,軍旅劇中的英雄人物一般是從社會想象和象征的文化譜系中抽象出來的,試圖為人們提供效仿的典范,所以軍事題材劇中的英雄人物一般都具有常人難以達到的完美道德高度和崇高的意識境界。但是自新世紀以來,電視屏幕上呈現(xiàn)出的是迥然不同于傳統(tǒng)英雄的平民英雄形象。
2000年,一部標志性軍事題材大戲——《突出重圍》,由中央電視臺隆重推出,這為后來的軍事題材電視劇開創(chuàng)了新的思路和表現(xiàn)方法。此劇一反傳統(tǒng)的主流文化的正面人物形象塑造,以透視的方法展現(xiàn)當代軍人們在技術落后、觀念陳腐的條件下的復雜內心世界,面對外界的誘惑軍人也有個人的私欲等刻畫,塑造了一批在和平年代里有理想、有學識、有抱負的軍人典型形象。自此軍旅劇突破了過去的敵我二元對立的描寫,而表現(xiàn)更立體和多元化的軍人性格,使當代軍人的形象回歸到人的本質。接著《激情燃燒的歲月》、《DA師》、《亮劍》、《歷史的天空》、《士兵突擊》、《我的兄弟叫順溜》、《潛伏》等軍旅劇相繼亮相熒屏熱播,被各級觀眾爭先收看并成為茶余飯后的熱議。分析這些電視劇廣受觀眾好評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突破了傳統(tǒng)軍事英雄人物模式的形象塑造,表現(xiàn)出對主流文化的顛覆;另一方面是當代軍旅劇揭去了傳統(tǒng)宏大敘事的神秘面紗,表現(xiàn)領域突破題材局限,反映軍事變革,在戰(zhàn)爭與和平轉換中體現(xiàn)英雄的英勇但也有世俗的甚至荒唐凡俗一面。
2001年,《激情燃燒的歲月》以充滿了革命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風靡了整個中國。其以極富寫實性的藝術風格,講述了一個真實而曲折動人的故事,譜寫了一曲慷慨激昂的生活贊歌,它深深吸引和震撼了觀眾的心靈,它與《渴望》、《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一樣成為描寫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史詩性的電視作品。主人公石光榮,與1996年的《和平年代》里的職業(yè)軍人秦子雄一樣是一位職業(yè)軍人,但他以更多面性的性格和真切形象深深打動了觀眾:貧寒的出身,英勇頑強的作戰(zhàn)風格,在戰(zhàn)場上是常勝將軍,但在家庭中卻很固執(zhí)和獨斷專行,一輩子在與妻子、兒子的爭吵中磕磕絆絆地度過。而且他與秦子雄不同的是他渾身充滿了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那股特有的艱苦樸素精神和不服輸奮戰(zhàn)激情,他以一個軍人的世界認知走進了平民視界的日常生活,也走進了觀眾的心里,成為了被命名為“新英雄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
2004年播出的軍事題材劇《歷史的天空》,同樣講述了一個非常精彩又長達四十年的漫長故事。劇情跌宕起伏,故事錯綜復雜,懸念不斷。姜大牙和陳默涵錯位的革命道路選擇,桀驁不馴的姜大牙與嚴明的軍紀之間不斷沖突,每逢出現(xiàn)困境總能逢兇化吉……該劇既展現(xiàn)了老一輩革命者在崢嶸歲月里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豪情,同時又以人性化、陌生化的手法真實再現(xiàn)了姜大牙從一名鄉(xiāng)野莽夫成長為真正的革命將領的艱難轉變歷程。[4]透過革命時代大背景,故事直面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其中不乏人性化的真實表現(xiàn),表現(xiàn)了一個時代的軍事人物真實、平凡甚至丑陋的多面性格。訂了親的小媳婦死活也不愿意嫁給他,為了年輕漂亮的美女八路而留在游擊隊隊伍里,這位和石光榮一樣有缺憾的英雄,從一出場就顛覆了傳統(tǒng)紅色革命者的形象,大齙牙、蓋碗頭、滿嘴粗話,吊兒郎當沒個正形,好時像個大俠,壞時卻像個強盜;他兼具了豪氣和匪氣,最后卻在愛情力量的驅使下逐漸改頭換面。相比石光榮那一根筋的個性,姜大牙的形象更是深入到了人物的內心,粗中有細、草莽中帶著智慧的復雜的性格而更加可信和富有魅力。
2008年,《士兵突擊》、《我的兄弟叫順溜》這些現(xiàn)代軍旅題材電視劇百花齊放、多元共生,對軍旅生活和軍人形象客觀呈現(xiàn),塑造了令人耳目一新、藝術造詣頗高的新英雄形象。許三多、順溜等“平民英雄”以其真實的“本來面目”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許三多出身貧寒,善良而勤快,愚笨而執(zhí)拗,有堅韌又執(zhí)著的精神,同時他有孤獨感、失敗感和被人忽略的一面,他憑著“不放棄、不拋棄”的信念,堅持一步一個腳印地做有意義的事情,最后終于成為一名軍事素質極佳的特種兵。[5]故事既有喜劇性的一面也有悲劇性的一面,多維視角展現(xiàn)許三多的復雜性格,表現(xiàn)他的無奈、無助、庸常以及堅韌倔強。而這些恰好是生活中每個人都有的影子,能集中代表平民的成長軌跡。這樣的人物形象塑造正式普遍抽象性與典型個性的統(tǒng)一。
2009年,《潛伏》刻畫了國難當頭中“群雕性”的人物群像,信仰構成了他們性格的主要基調。余則成、左蘭、翠平、地下黨廖三民等典型的藝術形象集中代表了特殊時代先進人物的思想傾向與精神追求,令人信服的信仰原則構成了具有歷史本質性的真實性意義。講述的故事懸念迭起,人物性格鮮活,沒有固定在國家民族的宏大共同體上,而是以較為直接的生存意識、團隊意識以及軍人職業(yè)精神來詮釋時代的軍人特征和個性特征,因而能讓人感受到在時代的浪潮中個人命運與時代精神的和諧融合與發(fā)展,甚至由潛伏話題折射到當代職場的處世哲學。
總的來說,新世紀以來的軍旅劇呈現(xiàn)出了一個快速高產(chǎn)發(fā)展過程。軍事題材電視劇以主流話語的調整,主流文化隱匿的敘事,甚至敘事中充滿大眾文化的娛樂趣味,使以往軍事題材的隱秘性失去了簡單化的正邪對立,而切入了大量和平年代的日常生活;軍事人物也一改以往的革命英雄模式化、雷同化傾向,讓英雄們走向平凡樸實的日常生活,塑造正面人物也不再回避性格缺陷,而是以人性化的筆觸深入人物內心,回歸到本質的人的敘述,盡量客觀還原歷史人物的應有面貌和多種可能性,以人文關懷的態(tài)度啟迪人思考歷史云煙中的人物命運與成敗得失,因而增加了觀眾的真實感受和共鳴,給觀眾帶來很高的審美愉悅。[6]
眾所周知,電視劇在敘事藝術形態(tài)中是最接近生活真實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電視劇源于現(xiàn)實生活的“高度逼真”特征,是依循在現(xiàn)實日常生活中的審美需求對于日常生活的重構。
作為當今大眾文化典型代表的電視劇必然會對日常世俗生活進行藝術寫照,反過來日常生活化審美泛化又會引領電視劇的潮流藝術。近年來,無論是家庭倫理電視劇還是軍旅劇抑或歷史劇都走出了簡單化或宏大化,故事的講述貼近當下大眾關心的話題,塑造的人物形象能在生活中找到對應,即使是家長里短、婚戀親情也都是從日常生活中折射的真實形態(tài),并對日常生活拓寬了想象,既滿足了觀眾的大眾文化需求,也敢于對當下社會的敏感話題做出大膽嚴肅的審視及批判。如堪稱紀實電視劇濫觴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既有原作時代烙印的黑色幽默,更有苦中作樂的樂觀而堅韌的人生態(tài)度的反映。[7]緊接著《大哥》、《空鏡子》、《浪漫的事》、《家有九鳳》、《家和萬事興》、《老大的幸福》等電視劇的主題均為家庭婚姻、親情孝敬、情感歸屬等現(xiàn)實問題,這類反映人們家長里短、結婚生子、嬉笑怒罵的電視劇收視率一路飆升,以輕松或寫實風格講述了一個個關于家庭的悲歡離合的日常故事。新世紀以來,中國很多類型劇都選擇以日常生活為視角,以審美的態(tài)度觀察生活,提煉生活細節(jié),并以編年體一樣的手法記錄日常生活狀態(tài)。如《金婚》、《蝸居》、《房奴》、《新結婚時代》、《抹布女也有春天》等家庭倫理劇,著眼點都是當下社會中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狀態(tài),以日常世俗生活為敘事背景,描述當下普通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使觀眾看了倍感親切,仿佛身臨其境,能較自然地找到自己與劇中人物的共通之處和情感體驗。
新世紀電視劇的亮點來自于對真實生活的藝術再現(xiàn)和別具意味性的把玩。《媳婦的美好時代》描述了三個不同特點、不同經(jīng)歷的“媳婦”,善良、圓潤的媳婦毛豆豆,在兩個挑剔的婆婆面前如何游刃有余;嫁入城市的農(nóng)村媳婦潘美麗如何在城市掙扎,獲得自己的一方空間;婚姻不幸的媳婦余好如何擺脫往事走向正常的生活。一個通俗的家庭倫理劇將社會某一類人,人與人的相處關系,婚姻關系、婆媳關系、姑嫂關系沖突都融入其中,將日常生活關注的話題戲劇化呈現(xiàn)在電視劇中,貼近觀眾的觀賞視點,該劇在國內熱播后傳遞到坦桑尼亞,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而隨著家庭倫理劇的創(chuàng)作成熟,細碎的家庭倫理題材也逐漸折射復雜的社會生活,直面社會的人性、倫理以及社會的不成熟或不平衡等問題。如《中國式離婚》、《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新結婚時代》、《雙面膠》審視到人的深層心理,顛覆傳統(tǒng)的婚姻觀;《媳婦的美好時代》、《老大的幸?!穫鬟f的博愛、寬容、與人為善、溫良恭儉以及忍辱負重、重義輕利的傳統(tǒng)觀念,把傳統(tǒng)置于現(xiàn)代性訴求之中?!段伨印?、《房奴》等電視劇則對當下敏感的話題進行了提煉并引發(fā)了一時的熱門話題,如住房緊張、房價飆升等問題;《奮斗》、《我的青春誰做主》關注80后、90后的成長創(chuàng)業(yè)以及婚姻問題等。如《蝸居》反映一線城市房價居高不下,由此旁生出的權錢交易、婚外情、購房夢等,極具有現(xiàn)實感,又帶有尖銳的諷刺性和批判性,讓人產(chǎn)生真切的體驗感。由劇作而引出熱議話題,引發(fā)人們對當前中國的住房現(xiàn)狀、都市“蟻族”的苦惱進行反思,并引發(fā)道德觀和價值觀背后的深度反思批評。
這個時期的家庭倫理劇的日常生活化審美藝術手法著重突出時代話題,以場景生活化、語言通俗化、敘事平實化、情節(jié)戲劇化為特征。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柴米油鹽、升學就業(yè)、婚喪嫁娶等瑣事成為敘事的內容,聚焦當下現(xiàn)實生活,關注日常生活的本來面貌,還原普通人的生活,透視人物的心靈世界,因而塑造人物形象富有時代新鮮氣息和普通人的人性和人情。并且在敘事結構上多呈現(xiàn)一種沖突性的和諧,創(chuàng)作者將詩意的審美和娛樂結合,體現(xiàn)了民族性的中和之美,因而觀眾能得到自己所需的精神滋養(yǎng)并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
年代劇又稱家族劇,一般是指反映清末至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故事的一類電視劇。這些電視劇多從不同角度演繹特殊年代的內憂外患、動蕩不安的社會中家族命運以及為之奮斗的平民英雄的成敗榮辱,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濃厚的民族情感和愛國主義精神。暨《上海灘》、《金粉世家》初具形態(tài),緊接著,《大宅門》、《大染坊》、《喬家大院》、《京華煙云》、《闖關東》、《走西口》、《中國往事》《鳳穿牡丹》等掀起收視熱潮。這些電視劇透過恢弘歷史畫卷把民族的忠、孝、勇,仁、義、禮、智、信等情感隱藏在一個個家族的興衰榮辱中,借平民化的視角講述故事和表現(xiàn)多元性格的人物形象。
《闖關東》、《走西口》、《喬家大院》、《大染坊》、《大宅門》多把主旋律和商業(yè)劇題材結合在一起,以大家族背景下的父母、兄弟、姐妹、妯娌、親朋好友等血緣親情作為關注點,徐徐展開他們的日常生活畫卷,講述家族的發(fā)家創(chuàng)業(yè)、悲歡離合,傳遞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美德:仁義禮智信或忠孝勇,使觀眾重新喚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闖關東》以近代影響巨大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為觸點,以朱開山一家從山東闖蕩東北謀生為線索,一家人三個兒子及三個媳婦死里逃生,生死離別并掙扎拼搏的創(chuàng)業(yè)經(jīng)歷,以及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民族氣節(jié),充滿跌宕起伏的精彩的歷史故事?!蹲呶骺凇吠瑯右灾袊鴼v史上著名的人口遷徙文化現(xiàn)象為故事背景,講述田青、梁滿囤、豆花等走西口的坎坷經(jīng)歷。故事講述山西人的堅韌、勇往直前和拼搏,其實也是一部講述中華民族的勤勞拼搏精神。面對天災人禍,這群山西人遠走他鄉(xiāng),艱苦奮斗并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這些小人物在民族特定歷史背景下的壯舉,成就令人敬仰的事業(yè),其悲歡離合的故事成為具有時代意義的精神源泉。
斬獲過飛天獎、韓國首爾國際電視節(jié)最佳長篇劇大獎的中國電視劇《中國往事》,憑借精致唯美、大氣恢弘的場景制作,厚重的百年歷史感和對人性的深入刻畫和思考而一舉奪魁。[8]雖然講述的還是家族興衰史,但更是在描寫一百年前的中國人群,一群不安分的中國人的不安分的心。老守著一鍋湯藥的曹氏男主人公曹如器的黃老夢,新一輩曹光漢的民族工業(yè)創(chuàng)業(yè)夢以及曹光滿的世俗欲望與傳宗接代舊思想的交接;老少兩輩曹氏女人的愛情與道德之間的糾葛;革命派與政府在各自的泥淖中掙扎,每一個人物都在那個時代各自的位置上做著各自的事情,風平浪靜的深宅表面卻潛伏著一種中國特色的悠遠文化氣質。人物塑造十分細膩,形成略帶壓抑的故事情節(jié),具有時代和歷史感的故事和中國清代的陰幽古宅子,光影斑駁的富有象征性的畫面,混搭了歷史劇、古裝劇和西式劇的精美色彩。我們如同看著一鍋中國醬湯,一段塵埃往事,看一家人、一個時代、一段變遷以及一個苦澀的故事,充滿了沉香的味道和中國的味道。這就是中國往事故事的魅力。
年代劇大多以一個家族或家庭在歷史洪流中不斷與命運抗爭的故事,以充滿歷史滄桑的文化背景、中國風情畫般的鏡頭演繹他們的悲歡離合、滄海桑田,所以有時候又被稱為家族劇。年代劇中的家族在歷史中經(jīng)歷盛衰變遷,既不同于家庭倫理劇的家長里短,也不是歷史劇的帝王將相改朝換代的史詩刻畫,而是以離奇曲折的故事,把家族、民族、國家等融為一體的精彩故事,表現(xiàn)極具中國特色的一群人的夢想和追求。
在電視劇多元化時代,適應大眾文化時代的通俗審美需求的同時還應該追求雅俗共賞。這種通俗不是低俗和媚俗,或形式上的直白淺陋,而是一種電視劇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取向。電視劇文化應在日常性的變異中見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復雜關系,展示劇中主要人群承載的文化意義和文化使命,才可以揭示出在變化中涌動的時代主潮。觀眾愿意看的是世俗故事,內容上可以是凡人小事,或弘揚真善美的故事,或能反映我們民族歷史風云變幻的沉浮故事。所以,不管是在題材選擇還是內容表現(xiàn)上,都不再局限于重大歷史題材或軍事題材或領袖人物,而可以更多傾向于表現(xiàn)社會日常生活、家庭倫理道德故事內容和平凡的人物等。
[1]楊旦修.媒介景觀、生活圖景、意義建構:電視劇文化的一種闡釋[J].三峽論壇,2010(7):136-139.
[2]曲 茹.以故事為核心論電視劇的審美價值的體現(xiàn)[J].現(xiàn)代傳播,2008(5):25-28.
[3]林 凌.當代電視劇審美反思[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2):30-35.
[4]楊致遠,周根紅.新世紀軍事題材小說的文化轉型[J].小說評論,2009(5):56-60.
[5]薛晉文.中國電視劇創(chuàng)作的必然選擇[N].光明日報,2009-11-06(04).
[6]金丹元,馬璐瑤.更貼近生活的影像敘事——關于當下電視劇熱播的思考[J].當代電影,2010(10):16-21.
[7]毛凌瀅,歐陽宏生.日常生活敘事:電視劇本體的回歸與審美嬗變[J].中國電視,2009(2):32-35.
[8]薛晉文.電視劇應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文化切入點[N].光明日報,2007-02-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