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
(1.河南大學 外語學院,河南 開封 476000; 2.商丘師范學院 外語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史研究:回顧與展望
楊 靜1,2
(1.河南大學 外語學院,河南 開封 476000; 2.商丘師范學院 外語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翻譯史研究已經(jīng)成為目前國內(nèi)外翻譯學術(shù)界的一條短線,對尚未建立理論體系的中國典籍英譯研究來說,中國典籍英譯史更是一塊尚未開墾的處女地,相關(guān)研究工作亟待展開,一方面要借鑒已有的翻譯史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參考相關(guān)學科:比較哲學、文化史、形象學、漢學史等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分國別、分時段地梳理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國哲學典籍英譯本,辯證地分析它們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和所存在的局限性,試圖發(fā)現(xiàn)翻譯活動的規(guī)律和所遵從的原則,從而更好地促進中西文化在平等的基礎(chǔ)上互鏡互鑒。
中國哲學典籍;典籍英譯;翻譯史;文化交流
如果把文化看作一個民族的各項活動:物質(zhì)的和精神的,那么哲學是思想的、精神的文化。哲學可以創(chuàng)造文化,代表著文化理想。(成中英,1988:58)[1]可見,哲學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部分,而承載著哲學文化的典籍,作為經(jīng)典文本,維系著一個民族得以安生立命的根基。具體到中國哲學典籍,它主要是指周代,尤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的元典文本,如后代所稱的《五經(jīng)》、《四書》、《荀子》、 《老子》 、《莊子》、《墨子》 、《公孫龍子》等,及漢以后相關(guān)的子集,同時也包括魏晉南北朝之后傳入中國的佛學典籍。以儒、釋、道三家為主體,兼及其它諸子百家的中國哲學典籍,不僅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更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因此,中國哲學典籍的英譯是關(guān)乎一個民族哲學文化的傳承、交流、發(fā)展的大事, 是“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文化參與全球文化交流的一個極好途徑?!?汪榕培,王宏,2009:3)[2],進而言之,中國哲學典籍英譯研究可以分為翻譯實踐、翻譯理論和翻譯史三個層面,其中,譯史研究能夠更好地促進中西文化的會通,從而構(gòu)建“和而不同、相得益彰”的文化多元化的全球文化格局。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史的研究內(nèi)容:一方面是對翻譯活動的史實的梳理和描述(翻譯了什么? 什么沒有被翻譯?誰在翻譯?如何翻譯?),另一方面總結(jié)不同時期翻譯活動的特征與規(guī)律 ,再者則是挖掘翻譯史料背后的歷史、社會、文化因素(為什么會是這些人在以這種方式翻譯這些典籍?翻譯的結(jié)果又是什么?),最后,以史為鑒,引發(fā)對中國哲學典籍英譯的原則和方法的思考,但目前國內(nèi)外,對中國哲學典籍英譯的研究多集中在翻譯實踐和理論構(gòu)建層面,對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史的研究幾近空白,在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和世界文化多樣化的今天,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史的研究工作亟待展開。
目前,國內(nèi)外對中國哲學典籍的英譯研究多集中在翻譯實踐和翻譯理論兩個層面,而對中國典籍英譯史的研究卻鮮有人涉足,甚至還沒有一本中國典籍英譯史的專著問世,就連相關(guān)的學術(shù)論文也不絕如縷。其實,這種對翻譯史研究的忽略不僅局限在典籍英譯當中,“無論在國內(nèi)還是國外,專門記載歷史上的翻譯活動的翻譯史書籍在20世紀前都相當匱乏。”(李德超,導讀:Vii)[3]翻譯研究一般分為翻譯理論、翻譯實踐和翻譯史三方面。其中,翻譯理論著重對“翻譯的本質(zhì)、翻譯的標準、翻譯的過程等作理論上的闡釋。” 翻譯實踐是“分析漢外各種語言的異同,探討翻譯中的理解和表達、包括對譯品的評析。” 翻譯史則是“對既往翻譯活動的記述,包括翻譯的文獻、翻譯組織機構(gòu)、翻譯家、翻譯主張、翻譯方法等?!?王克非,1997:3)[4]翻譯研究的三個方面互為表里,關(guān)系密切,只有共同發(fā)展,才能推動整個翻譯學科的全面建設(shè)。
(一)國外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史的研究現(xiàn)狀
即使是現(xiàn)代翻譯學科的建構(gòu)人霍姆斯,在20世紀70年代規(guī)劃翻譯學科發(fā)展的路線圖中,也只強調(diào)了“翻譯理論”和“描述翻譯”兩個方面,而僅僅在翻譯理論的“部分理論”的分支下對翻譯史以 “time-restricted” 的形式稍有提及。國外(以英、法為主)自20世紀60年代,才陸續(xù)出版了二十幾部翻譯史著作,有代表性的學者是斯坦納(Steiner, G. 1975)[5]、德萊爾和伍茲沃斯(Delisle, J. and J. Woodsworth, 1995)[6]、韋努蒂(Venuti, L. 1995)[7]。他們的翻譯史著作多是對翻譯理論和翻譯批評史的論述,少有專門記載翻譯實踐活動的,更鮮有對中西翻譯史的論述。
即使是在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二個高峰期——17,18世紀,中國文化,通過典籍的翻譯和傳播,對西方文化(啟蒙運動、宗教改革、法國大革命)產(chǎn)生了一定規(guī)模的影響,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史的研究也未引起重視,有關(guān)中國哲學典籍翻譯的研討,散見于國外出版的一些中西文化交流史、中西比較哲學、漢學等著作以及相關(guān)的博士論文中,如Lundbaek的論文《歐洲最早翻譯的中國史學和哲學典籍》,(1991:29-43)[8];美國漢學家孟德衛(wèi)的《1500-1800:中西方的偉大相遇》(1998:252-272)[9]如:美國漢學家南樂山(2000)編輯的《波士頓儒家》[10],安樂哲和郝大維及其他學者合著了近十部相關(guān)學術(shù)專著,其中代表作有《通過孔子而思》 (1987)、《由漢而思:中西文化中的自我、真理和超越性》 (1998)、《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1998)、《和而不同:中西哲學的會通》(獨著)(2002)等。
從某種意義上,西方翻譯史學家對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史的忽略, 豁然彰顯了他們的 “西方中心主義” 的民族優(yōu)越感,同時也暴露了我國自身缺乏的文化自覺性,沒能夠把自己文化的精華部分很好地翻譯和傳播出去。
(二)國內(nèi)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史研究的現(xiàn)狀
自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對外文化輸出的文化戰(zhàn)略的實施,以及聯(lián)合國尋求文化多元化的原則的提出,中國典籍英譯才逐漸被國人重視起來,尤其是在典籍翻譯的實踐和理論探索方面,已取得了相當矚目的成績: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聯(lián)合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啟動了《大中華文庫》英譯,國家社科基金于2010年專門設(shè)立了中華學術(shù)外譯項目,不少知名學者如許淵沖、辜正坤、汪榕培、王宏、傅惠生、王宏印、郭尚興、等也加入典籍英譯的實踐和理論構(gòu)建當中。中國典籍翻譯研討會也已經(jīng)成功舉辦了7屆。南開大學、四川大學、河南大學等多所高校也相繼招收了中國典籍英譯研究方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目前,關(guān)于中國哲學典籍翻譯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碩博論文也逐年增加,但據(jù)作者所掌握的資料,國內(nèi)還沒有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史方面的專著或論文??上驳氖?,2012年11月中國首屆翻譯史研究高層論壇由四川大學和西南科技大學聯(lián)合召開,會議集中研討了翻譯史研究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與會學者王宏教授也提到了中國典籍翻譯史的構(gòu)想。這次翻譯史高層論壇是國內(nèi)翻譯界的一個風向標,它預示著翻譯史研究在我國將被逐漸重視起來。
據(jù)作者目前搜集到的(截止到2012年12月)國內(nèi)(包括港、奧、臺)業(yè)已出版的翻譯史方面的專著和論文集共30本左右,其中三本有關(guān)西方翻譯史:譚載喜的《西方翻譯簡史》(1991,2011),謝天振的《中西翻譯簡史》(2009)(教材),劉軍平的《西方翻譯理論通史》(2009),其余二十多本都是對中國翻譯史的論述,其中僅有一部——馬祖毅和任榮珍(1997)的《漢籍外譯史》——是中國典籍外譯史的專著,但書中多是對翻譯人物、翻譯活動、翻譯機構(gòu)、等的歷史事實的客觀羅列,少見對翻譯活動背后的深層原因和譯作的影響等社會文化背景因素的剖析,重史實而輕論述。其實,王佐良先生早在1987年《新時期的翻譯觀》一文中就對翻譯史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譯史,不能僅敘述,要從社會背景和文化交流著眼,要結(jié)合文化(包括語言、思想史、哲人)、社會、歷史,要考察由翻譯引起的大的文化潮流或思想運動。踐行王佐良先生翻譯思想,史論結(jié)合較好的是王克非的《翻譯文化史論》(1997),這也是目前為止,國內(nèi)出版的唯一一部從翻譯和文化史結(jié)合的角度,詳盡論述了西方著作,包括佛經(jīng)漢譯對于中國社會文化方方面面的意義和影響。
除了翻譯史專著和論文集之外,國內(nèi)(主要是港臺)也有少量與翻譯史相關(guān)的博士論文,其中比較突出的是香港嶺南大學王曉云的《翻譯、意識形態(tài)與話語 ——中國1895-1911》(2006)、辛紅娟的《〈道德經(jīng)〉在英語世界:文本行旅與世界想象》(2008)、王琰的《漢學視域中的〈論語〉》英譯研究》(2012)、譚曉麗的《和而不同——安樂哲儒學典籍合作英譯研究》(2012);山東大學催瑩輝(2012)的《〈老子〉英譯研究》等。這些著作或論文,要么選擇某一個典籍作個案,研究它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翻譯和傳播,要么選擇一個視角,把某一典籍放在哲學的或漢學的背景下考察它的翻譯概況,要么圈定一位有代表性的譯者對典籍的翻譯模式進行探討,都沒有從翻譯史的角度系統(tǒng)地論述。
翻譯史研究已經(jīng)成為目前國內(nèi)外翻譯學術(shù)界的一條短線,對尚未建立理論體系的中國典籍英譯研究來說,中國典籍英譯史更是一塊尚未開墾的處女地,相關(guān)研究工作亟待展開。
一方面要汲取國內(nèi)外已有的翻譯史研究成果,特別是勒弗維爾、皮姆、王克非等人的文化史和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如皮姆在《翻譯史研究方法》(1998)提出了翻譯史的四條原則:1)翻譯史研究需要解釋譯作為什么會在特定的社會時代和地點出現(xiàn),及翻譯史應(yīng)解釋翻譯的社會起因; 2)翻譯史研究的主要對象不是譯本,而是作為社會人的譯者; 3)翻譯史的重點在于譯者,要圍繞譯者生活及經(jīng)歷的社會環(huán)境展開; 4)翻譯史研究應(yīng)表達、討論或解決我們當前的實際問題。再有就是王克非的翻譯史和文化史相結(jié)合的方法與單純的翻譯史相比,更注重對種種翻譯現(xiàn)象、事件作文化傳播意義上的分析與解釋,而不僅僅是翻譯史實的敘述和鉤沉,即不僅是描述性的,而且是解釋性的?!把芯坎煌幕慕佑|,重要的問題也許不在于它們是沖撞還是契合,而是在于接受一方如何認識、取舍、融合、激發(fā),這是一個比較與選擇的過程?!?王克非,1997:65)[4]。這種翻譯文化史論的研究思路完全可以借鑒到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史的研究中來,因為中國哲學典籍的英譯史同樣涉及到中西文化的沖突和融合。在翻譯中,我們同樣懷有這樣的困惑:高質(zhì)量的、反應(yīng)中國哲學典籍原貌的學術(shù)型譯本卻沒有暢銷書作家筆下具有現(xiàn)代闡釋傾向的譯本更容易被普通大眾接受。而王克非(1997:6)[4]則提出了對于歷史上的翻譯事實,我們不應(yīng)僅僅關(guān)注其翻譯質(zhì)量的高低,更要看到它在文化交流上發(fā)生的作用和影響,這正是翻譯文化史不同于翻譯史和其他翻譯研究之處??芍^一語道破玄機,可以幫助我們辯證地看待歷史上各種形態(tài)的哲學典籍英譯本存在的合理性。
其次,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史在具體書寫形式上也要借鑒一般的翻譯史的類型。翻譯史研究有不同的類型: 按地域,可以是某一國或地區(qū)的國別史;按時間,可以是翻譯通史或斷代史;按文類,有文學翻譯、哲學翻譯、科技翻譯等;按語言,有籠統(tǒng)的中譯外、歐譯中,也有具體的英譯、法譯等;亦或是兩者或多者的結(jié)合。其中最后一種情況最常見。中國典籍翻譯的通史性研究乃是一部恢弘浩瀚的巨著,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在研究的初始階段,要分國別、分時段、分語種的逐步進行,最后匯總; 再者,由于西方語言繁多,文化形態(tài)多樣,僅停留在一般性的研究上并不能突出文本翻譯呈現(xiàn)出的多元化的風格和特點,所以,從一般性研究進入不同國家和語種的翻譯研究,才能真正厘清中國文化外傳的實際文化歷程和特點。
再一方面也需要扎實地做好譯本和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同時也借鑒相關(guān)學科:比較哲學、文化史、形象學、漢學史等領(lǐng)域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分國別、分時段地梳理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國哲學典籍英譯本,辯證地分析它們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和所存在的局限性,試圖發(fā)現(xiàn)翻譯活動的規(guī)律和所遵從的原則,從而更好地促進中西文化在平等的基礎(chǔ)上互鏡互鑒。
[1] 成中英.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 汪榕培,王宏.中國典籍英譯[M].第1版.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3] 朱靈慧.視角與范式:翻譯研究的學科融合[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4] 王克非. 翻譯文化史論[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5] George Steiner.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 London,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6] Jean Delisle, Judith Woodsworth. Translators through History[M].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UNESCO, 1995.
[7] 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8] K. Lundbaek. The First European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Works[A]. Thomas HC Lee. China and Europe: Image and Influences in Sixteenth to Eighteenth Centuries[M].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1: 29-43.
[9] David E. Mungello. The Great Encounter of China and the West, 1500-1800[M]. Lanham, Oxfor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5.
[10] Boston Confucianism: Portable Tradition in the Late-Modern World[M]. Robert C. Nevill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0.
責任編輯:毛正天
2013-08-20
200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哲學典籍英譯研究”(項目編號:07BYY012);2011年度河南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英漢詞語語義疆域?qū)Ρ燃胺g本質(zhì)研究”(項目編號:2011BYY006);河南省科技廳2013年軟科學項目:河南本土文化典籍的英譯傳播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32400411171)。
楊靜(1981- ),女,河南開封人,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典籍英譯。
H0
A
1004-941(2013)05-00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