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早期荊楚文化與漢水流域的關(guān)聯(lián)性
      ——以史前至三國為考察中心

      2013-04-11 13:49:17李亮宇
      關(guān)鍵詞:炎帝楚文化神農(nóng)

      李亮宇

      (華中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荊楚文化與漢水文明,看似是兩大文化板塊,論及荊楚文化我們一般會想到在湖北發(fā)生的文化面貌,漢水文明則以漢中為標識。細究之下,其實不然。荊楚文化與漢水流域關(guān)系密切,既有交集,又相互影響和促進。本文嘗試探討早期荊楚文化,即炎帝神農(nóng)文化、楚國歷史文化、秦漢三國文化與漢水流域的關(guān)系。

      一、荊楚文化與楚文化

      荊楚,本意是指一種落葉灌木,如牡荊、紫荊等,古時被代指蠻荒之地,先秦時期在地域上特指楚國(地),在民族上專稱楚人。楚國名荊、楚二國互見,然戰(zhàn)國以前多稱楚,春秋以前多稱荊;戰(zhàn)國以前楚人皆自稱楚,戰(zhàn)國以后仍自稱楚,但也偶見稱荊。從西周初年至楚國滅亡,楚國始終有楚、荊二號,既可單稱楚,也可單稱荊,合稱則為“楚荊”或“荊楚”。[1]64八百年的楚國,產(chǎn)生了絢麗多彩的楚國歷史文化,即楚文化。楚文化是特定意義的文化概念,它是指楚國(地)人民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文化財富,及其長期積聚和沉淀下來的精神結(jié)構(gòu)、價值觀念、心理品質(zhì)、民族性格、思維方式等等。其內(nèi)容包括物質(zhì)文化、精神文化、社會制度(組織)文化等三個方面。物質(zhì)文化方面,青銅冶煉、絲織刺繡、木竹漆器、水陸交通網(wǎng)和各種交通工具、城市建設(shè)和各種建筑物等等,都卓爾不群,代表了中國古代物質(zhì)文明的較高成就。精神文化方面,老莊哲學、莊騷文學、許行農(nóng)家學派,以及驚采絕艷的音樂、美術(shù)、舞蹈,瑰麗無比,令人嘆為觀止。社會制度(組織)層面,楚國滅了權(quán)國之后置縣,首創(chuàng)縣制,楚軍車、步、騎和水軍合一的立體軍事編制,既保證了楚國長期穩(wěn)定的局面,又促進了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的蓬勃發(fā)展,使兩個文明成就一直居于中國古代文明、乃至世界古代文明的前列。[2]公元前223年(楚王負芻五年),秦滅楚,楚國政權(quán)不復存在,但是楚人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化被繼承下來,楚人的精神品格被傳承至今,有這樣五個方面:“篳路藍縷”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撫夷屬夏”的開放精神;“一鳴驚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舍身報國的愛國精神;“止戈為武”的和平精神。[3]楚文化的這些文明精華和精神特質(zhì)歷經(jīng)兩千多年,匯聚成了以楚文化為源頭和內(nèi)核的荊楚文化。

      荊楚文化作為一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從靜態(tài)的空間角度看,它主要是指以當今湖北地域為主體的歷史文化;從動態(tài)的發(fā)展時序看,它不僅包括古代,還包括近現(xiàn)代、當代乃至未來湖北地區(qū)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顯然,用動態(tài)的眼光考察文化的發(fā)展更貼切。荊楚文化的內(nèi)涵,歸納起來有這樣八大系列:炎帝神農(nóng)文化、楚國歷史文化、秦漢三國文化、清江巴土文化、名山古寺文化、長江三峽文化、江城武漢文化、現(xiàn)代革命文化。[4]在這樣豐富博大的文化內(nèi)涵中,楚文化顯然具有其上游源頭和內(nèi)核本真的屬性,張正明先生說:“荊楚文化的主源是楚文化”?!俺幕写_定的時域,大致與楚國同始同終;可是沒有確定的空域,覆蓋面從方圓約一百里逐漸擴展到方圓約五千里,輻射力則遠及九州以外。荊楚文化恰恰相反,有確定的空域,大致即長江中游地區(qū);可是沒有確定的時域,下限將隨著歷史的前進而延長。周代的楚文化是秦漢以后的荊楚文化的主源?!盵5]17-18

      楚人是炎帝神農(nóng)的后嗣,楚文化源遠流長、澤被后世,開啟了秦漢三國文化,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楚文化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是源頭活水,荊楚文化則是一瀉千年的那渠清流。

      二、荊楚文化的分期

      前文我們提到楚文化承前啟后的歷史意義,這就涉及到了荊楚文化的時序分期問題。荊楚文化,延續(xù)數(shù)千年,自然應(yīng)該有其歷史分段。有學者將荊楚文化的發(fā)展軌跡分為先秦荊楚文化、中世荊楚文化、近世荊楚文化、近代荊楚文化四個歷史階段。[6]筆者認為有其道理,但是竊以為早期荊楚文化應(yīng)當從史前文明發(fā)端,不能將炎帝神農(nóng)這一中華民族的始祖忽略。以愚見可以粗略將荊楚文化分成三個時期,即早期荊楚文化:包括炎帝神農(nóng)文化、楚國歷史文化、秦漢三國文化;中期荊楚文化:秦漢三國以降到近現(xiàn)代之前的文化;近現(xiàn)代荊楚文化。本文擬討論早期荊楚文化與漢水流域的一些關(guān)聯(lián)。

      三、早期荊楚文化與漢水流域的關(guān)系

      (一)炎帝神農(nóng)——誕生在漢水流域的華夏先祖

      上古時期,炎帝和神農(nóng)氏是既有聯(lián)系而又相互獨立的部族領(lǐng)袖,但無論是炎帝還是神農(nóng),都生長在漢水流域。戰(zhàn)國以前的記載,炎帝多而神農(nóng)少?!秶Z·晉語》:“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毖椎鄢砷L的“姜水”是渭水的支流,在今寶雞市的東面?!端?jīng)注·渭水》:“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兜弁跏兰o》曰:炎帝,神農(nóng)氏,姜姓,母女登,游華陽,感神而生炎帝,長于姜水。”這段記載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炎帝成長在渭水支流姜水之上,故為姜姓;二是炎帝的母親南游華陽,感神而生炎帝。華陽泛指秦嶺以南,這里主要指與渭水一嶺之隔的漢中盆地,證明炎帝出生在漢水上游。神農(nóng)氏的記載,最早的資料出自《國語·魯語》:“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薄蹲髠鳌ふ压拍辍罚骸坝辛疑绞现釉恢鶠轲?,自夏以上祀之?!睎|漢鄭玄在給《禮記·祭法》作注時說:“厲山氏,炎帝也,起于厲山,或曰烈山氏。”而文獻記載,烈山氏最早活動在漢水中游的隨棗走廊,即今湖北隨州市境內(nèi)?!端?jīng)注·漻水》:“漻水北出大義山,南至厲鄉(xiāng)西,賜水入焉?!薄耙凰鬓焻栢l(xiāng)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傳,云是神農(nóng)所生處也,故《禮》謂之烈山氏。”神農(nóng)氏起源于漢水中游,與漢水上游聲息相通,山水相連。[7]炎帝與神農(nóng)究竟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漢代以前有爭論,漢以后炎帝與神農(nóng)合一。在這里我們姑且不去辨析炎帝與神農(nóng)的關(guān)系,只關(guān)注他們的誕生地——漢水上游或者中游,因此漢水流域是炎帝神農(nóng)的搖籃,這是毋庸置疑的。炎帝神農(nóng)對漢水流域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并且是特別的,有學者指出,“神農(nóng)讓漢水流域人民具有較高的中醫(yī)素質(zhì),讓鄂西北地區(qū)具有濃厚的中醫(yī)文化底蘊;受神農(nóng)的影響,在漢水流域、鄂西北形成了獨特的食物防腐技術(shù),和以酸辣為主的飲食習慣;漢水流域、鄂西北一帶形成了飲茶成習、品茶成趣、種茶成風、視茶為寶為特征的茶葉產(chǎn)業(yè)和茶葉文化……”[8]

      (二)楚人——有漢水流域血緣的民族

      《史記·楚世家》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皇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背耸茄椎酆妥H诘暮笠?,炎帝是日神,祝融是舜的火正,生為火官之長,死為火官之神。楚人的先祖是日神兼農(nóng)神炎帝和火神兼雷神祝融。相比而言,日神炎帝的地位較火神祝融則更高?!秴问洗呵铩?、《禮記》、《淮南子》等書都說祝融是從屬于炎帝的神,《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張守節(jié)《正義》曰:“祝融,南方炎帝之佐也。”湖南長沙子彈庫墓出土的帛書,有“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句,《白虎通·五行篇》:“其帝炎帝者,太陽也。其神祝融,祝融者屬續(xù)。”按《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jié)并,節(jié)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庇纱耍缟衔乃龀说南茸嫜椎壅Q生于漢水流域,楚民族亦產(chǎn)生于漢水的支流丹江流域。至夏商交替之際,中原地區(qū)戰(zhàn)亂頻頻,祝融部落由此分崩離析,羋姓季連逐漸往南遷徙,到達豫西南的丹水流域,并且與當?shù)赝林用裣嗳诤?;《世紀·楚世家》又:“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早)卒。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后嗣,而封繹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季連部傳至鬻熊時,在荊楚大地終形成被稱為“荊楚”、“楚荊”、“荊蠻”、“楚蠻”的新興民族。其發(fā)展壯大同樣是與漢水流域密不可分,即“楚人立國于丹水和淅水之間交會之處,崛起于江、漢、雎、漳之間……民族的勃興和國家的強盛無不深深收益于江河,特別是江、漢、雎、漳四條大川?!盵9]

      再從楚文化的出土器物類型來看,1975年至1979年湖北當陽縣趙家湖發(fā)掘楚墓297座,年代上起西周末、東周初,下迄戰(zhàn)國晚期。其中,屬于兩周之際和春秋早期的楚墓有18座。這18座楚墓都是長方形豎穴土坑墓,與周墓相同;隨葬銅禮器的基本組合是鼎與簋,與周制相似;隨葬的某些陶禮器與中原和關(guān)中的同期同類器大同小異,亦即與周制相近。如此葬俗,表明當時的楚人——尤其是貴族以仿效華夏的禮制為榮,亦即楚人在春秋早期對漢水流域的周文明羨艷,并不自覺地效顰。[5]27從春秋中晚期始,楚文化自身特點日益明顯,但仍具有周文化的因素,如樂器中的編鐘,兵器中的戈、矛、劍、戟,車馬器中的車和馬銜等。河南淅川下寺1號楚墓出土的方壺和帶蓋圓鼎,形制接近河南新鄭春秋墓出土銅器;下寺7號楚墓出土的銅于鼎、銅盤與洛陽中州路第二期墓所出同類器形接近。陶器也是如此,整個春秋時期鬲、盂、豆、罐的組合,實際上是中原周式組合的承襲;從楚典型器物陶鬲的形制來看,不少是從中原西周鬲變化而來,如淅川毛坪楚墓山土陶鬲即是。楚國的青銅鑄造技術(shù)更是師法中原。[10]

      (三)漢朝——楚人在漢水流域的復興

      公元前223年(楚王負芻五年),秦將王翦、蒙武攻入楚都壽春,俘楚王負芻。楚昌文君死,項燕自殺,楚亡。前221年,秦滅齊,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統(tǒng)的封建王朝。然秦朝建立之后,橫征暴斂,苛稅徭役導致民不聊生。終于,在楚亡國14年之后,爆發(fā)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的農(nóng)民起義——楚人陳勝吳廣領(lǐng)導的起義。當時起義部隊制造輿論,篝火狐鳴:“大楚興,陳勝王?!蓖瑫r,打出楚將項燕的旗號,筑壇為盟,號為大楚,隨后建立了張楚政權(quán)。陳勝、吳廣犧牲之后,項燕之子項梁及其侄子項羽、沛縣人劉邦這兩支義軍互相呼應(yīng),繼續(xù)討伐暴秦。前208年底,項羽破釜沉舟,大敗秦將章邯于巨鹿,消滅秦軍三十余萬,摧毀了秦軍的主力,奠定了亡秦的基礎(chǔ),并且有力地支持了西線劉邦入關(guān)的行動。前206年,劉邦率先攻入關(guān)中,秦朝滅亡,驗證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劉邦以漢中為基地,安撫百姓,積蓄力量,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最終擊敗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隨之而來,國人稱漢中、漢朝、漢水流域的人為漢人、漢子、男子漢,乃至形成了延續(xù)至今的占中國人口絕大部分的漢民族,繼而有了漢語、漢文、漢文化以至漢劇的稱謂,這些都與楚人劉邦興起于漢水流域分不開。

      “楚人把半壁河山丟給了秦人,然而,曾幾何時,他們卻從秦人手里奪來了一統(tǒng)天下,建立了漢朝?!盵11]以楚人為主干的漢王朝的建立,伴之而來的是楚風北上,中央和地方的實力人物,除劉氏諸王外,蕭何、韓信、曹參、周昌、樊噲、王陵、周勃、陸賈、枚乘、嚴忌、周亞夫、司馬相如、朱買臣等,都源自南方楚文化區(qū)。楚人的勝利,使?jié)h初風俗在諸多方面再現(xiàn)了楚文化的氣質(zhì)。如楚俗尚赤,自漢高祖至漢武帝前期,無不尚赤。漢初所謂朱雀,其實是紅色鳳凰的衍化之物,后世稱鳳為“赤鳳”、“朱鳳”,足以為證。在漢代前期,祥瑞中朱草,使節(jié)用赤旋,通侯乘朱輪,等等,都體現(xiàn)了楚人尚赤的傳統(tǒng)。還有楚俗尚東,漢初也繼承下來,《漢書·叔孫通傳》記漢高祖朝會中“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xiāng)”,此也與楚人尚東相一致。楚人事鬼敬神、崇巫尊鳳的心態(tài)也延及漢代前期。如漢人也崇巫好祠,并尊奉太一——楚人的全天最尊之神。漢武帝時修筑建章宮,中殿和東闕(即鳳闕)的頂上各立著一只銅鳳;飛廉觀之飛廉即風神,是鳳的別種。漢武帝尊鳳,也是出于楚人崇鳳的舊俗。[12]漢初楚人的道家學說甚至和黃帝相結(jié)合,構(gòu)成黃老無為而治這樣的治國指導思想,《漢書·刑法志》載:“蕭曹為相,填(鎮(zhèn))以無為,從民之欲而不擾亂”。又《史記·外戚世家》:“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shù)?!秉S老思想是發(fā)展了的道家思想,但其主旨仍循著道家思想未改變,道家的“無為”并不是無所作為,放棄努力,而是反對違逆自然的造作妄為,反對主體的狂妄自大和主觀任性,而要求在與始源、自然的統(tǒng)一中去獲取自由,即達到“無不為”的境界,這也符合楚人的生活特征。[13]還有漢代盛行一時的漢賦,也是對楚辭的繼承和發(fā)展,劉勰在《文心雕龍·詮賦》里面講到:“然賦也者,受命于詩人,拓宇于楚辭也?!薄坝懫湓戳鳎排d楚而盛漢矣?!睗h賦的鋪陳夸張,所體現(xiàn)出的也是楚人的浪漫主義情懷。恰如魯迅先生所指:“漢興好楚聲?!币虼耍瑵h承楚制的說法也是有道理的,漢朝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可以說是楚文化的復興。

      (四)荊襄地區(qū)——縱貫漢水的三國文化之鄉(xiāng)

      荊州是東漢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大部相當于今兩湖以及河南南陽地區(qū)。州境北部縱貫漢水,有南陽郡;中部橫貫長江,有南郡、江夏郡;江南有長沙、桂陽、零陵、武陵四郡。荊州是南北交通要道,也是南方益、揚來往必經(jīng)之地。漢末,荊州逐漸成為了各方矛盾的焦點。[14]初平元年(190年)劉表任荊州刺史,將治所移至襄陽;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向?qū)O權(quán)借荊州,又將治所遷移江陵。因此,湖北地區(qū)是三國時期荊州的核心區(qū)域,而襄樊則是核心中的核心?!蹲x史方輿紀要》稱:“襄陽上流門戶,北通汝洛,西帶秦蜀,南遮湖廣,東瞰吳越?!薄耙蕴煜卵灾?,則重在襄陽……”襄陽既是東西之間的聯(lián)系樞紐,又是南北之間的一個重要接觸部。它處于南陽盆地的南部,依托湖北,通過漢水和長江,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由南陽盆地,可以北出中原,可以西入關(guān)中,還可以據(jù)漢中而聯(lián)絡(luò)隴西。進可以圖中原,退可以固東南。荊襄地區(qū),群英薈萃,謀臣勇將競逐風流,是名符其實的三國文化之鄉(xiāng)。在此筆者僅簡單陳述三國時期我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中國古代賢臣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諸葛亮與漢水流域的淵源。

      興平二年(195年)十四歲的諸葛亮來到荊州襄陽,襄陽給了他安定生活的環(huán)境,在這里他潛心讀書,在這里他廣交良師益友,在這里他娶妻成家。建安十二年(207年)二十七歲的諸葛亮在這里遇到了理想的明主,在襄陽草廬之中為劉備獻出霸業(yè)藍圖《隆中對》,開始了他的政治、軍事生涯,做出了一生中最關(guān)鍵、最重要的抉擇,從此臥龍騰飛,叱咤風云。《隆中對》為劉備集團制定了建立霸業(yè),興復漢室的遠大政治目標?!叭艨缬星G、益,保其險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盵15]要實現(xiàn)這個最終目標的前提就得首先實現(xiàn)跨有荊州、益州的戰(zhàn)略計劃,以實行兩路出擊夾擊中原的戰(zhàn)略。而跨有荊、益,必需的前提是據(jù)有荊州,只有占領(lǐng)了荊州,才能溯江西上進入益州,也才能使西進巴蜀獲得堅實的戰(zhàn)略依托。[16]跨有荊、益之后的作為便是等待時機,從襄陽和漢中這兩個漢水流域的重鎮(zhèn)出兵北伐,“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劉備集團正是以此為戰(zhàn)略指南發(fā)展壯大。

      令人遺憾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關(guān)羽離開江陵,率軍攻打曹軍控制的樊城,初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然曹仁拼死堅守,城池未丟;焦灼之時,東吳趁機偷襲江陵,關(guān)羽腹背受敵,敗走麥城,父子皆歿,丟失荊州?!堵≈袑Α房缬星G、益的戰(zhàn)略構(gòu)想遭受到嚴重的打擊,如鳥失一翼,車損一輪,劉備集團只能偏安益州一隅,繼而向漢中發(fā)展。在平定南中之后,為了威武自強,避免坐以待斃,諸葛亮于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開始第一次北伐,直到建興十二年(234年)第五次北伐病逝于陜西寶雞五丈原,這里是渭河平原,與漢水流域相鄰,滔滔漢水看著諸葛亮成長成才,又見證了他的隕落逝去。真是滾滾漢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四、結(jié)語

      “從楚文化形成之初起,中華文化就分成了北南兩支,北支為中原文化,雄渾如觸砥柱而下的黃河;南支即楚文化,清奇如穿三峽而出的長江”。[17]以楚文化為源流和主流的荊楚文化,含英咀華,吐故納新,與時俱進,自孕育誕生到今日壯大輝煌,無不體現(xiàn)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zhì)。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幅員遼闊,地理環(huán)境多樣,由此形成了多元文化、地域文化的差異,但是正所謂“和而不同”,方顯百花之艷。荊楚文化與漢水文明交相呼應(yīng),相映成輝,筆者惴惴不安,探究冰山一角,以期拋磚引玉。

      參考文獻:

      [1] 羅運環(huán).楚國八百年[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2] 魏昌.論楚文化的內(nèi)涵與歷史價值[J].荊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1).

      [3] 劉玉堂.豐富多姿的荊楚文化[J].世紀行:2004(1).

      [4] 劉玉堂,劉記興,張碩:荊楚文化與湖北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03(12).

      [5] 張正明,劉玉堂.荊楚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 江凌.試論荊楚文化流變、分期與近代轉(zhuǎn)型[J].史學集刊,2011(5).

      [7] 梁中效.炎帝與漢水流域文化[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8] 潘世東.論炎帝神農(nóng)嘗百草對漢水文化的深遠影響[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4).

      [9] 劉玉堂,賈繼東.楚人祭祀禮俗簡論[J].民族研究,1997(3).

      [10] 劉玉堂,張碩.扶有蠻夷,以屬諸夏——楚民族的開放氣度[J].世紀行,2007(10).

      [11] 張正明.先秦的名族結(jié)構(gòu)、民族關(guān)系和民族思想[J].民族研究,1983(5).

      [12] 賈繼東.楚文化在秦末漢初的復興及其原因[J].理論月刊,1995(6).

      [13] 李銘.西漢時期的楚化與漢民族認同感的形成[J].科教文匯,2009(25).

      [14] 陳梧桐,李德龍,劉曙光.中國軍事通[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15] 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6] 李亮宇.荊益二州的輕重關(guān)系及荊州之失的責任追究-兼與薛國中先生商榷[J].襄樊學院學報,2010(7).

      [17] 張正明.楚文化史“導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猜你喜歡
      炎帝楚文化神農(nóng)
      湘楚文化之楊家將與太極起源
      民族文匯(2022年19期)2022-05-25 14:58:31
      荊楚文化 漆器之美——項目式美術(shù)課程設(shè)計的探究學習
      秦楚文化交融的結(jié)晶:商洛花鼓
      神農(nóng)鞭藥和嘗藥
      神農(nóng)嘗百草
      炎帝樣本
      炎帝奮斗者聯(lián)盟的攻與守
      神農(nóng)嘗百草
      幼兒畫刊(2018年5期)2018-06-05 02:17:05
      炎帝 星耀美加
      第二屆楚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點摘編
      财经| 醴陵市| 襄城县| 新巴尔虎右旗| 西城区| 清苑县| 乌兰县| 永康市| 内丘县| 澄迈县| 台南县| 辰溪县| 赤峰市| 九龙坡区| 翼城县| 汨罗市| 孟村| 交城县| 彭阳县| 吕梁市| 遵化市| 郯城县| 甘德县| 浦江县| 宝兴县| 怀仁县| 安图县| 南安市| 博罗县| 通江县| 红河县| 福贡县| 苗栗市| 清原| 中超| 清涧县| 东丽区| 麦盖提县| 大埔区| 阿拉尔市| 乌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