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瀚文
上世紀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多有這樣的經歷:在北方的農村,老少三代睡在一鋪炕上,在城市,三代人擠在幾平米的房間里,吊鋪地鋪立體式。樓梯下搭個簡易房,像馮鞏在影片中蓋個小房樹干留在屋里,都是現實。現在,兩三口人住幾十米甚至幾百米的房子,寬敞得很,但我們心里堵得慌。
小區(qū)在中國是后現代生活,它憑借物業(yè)管理井井有條,給人一種溫馨、舒心、放心和滿意之感,以規(guī)范化、社會化、商業(yè)化、自律化等來吸引住戶,所以,更多的人購置小區(qū)房產。但是近年,商家要追求利潤,房屋建造得越來越密,間距小不說,還橫七豎八,成了N個小四合院,不單擋光,空氣流通也不好,且越建越高,所以好端端的剛剛落成的高檔小區(qū)竟被戲稱為城市垃圾。小區(qū)整體環(huán)境是很重要的一項,清幽方彰顯魅力,如此來享受花園一樣的空間。但現在,大多小區(qū)庭院成了停車場,就連步道上也往往趴著車。這還不算,小區(qū)外的馬路上也成了停車場,寬闊的馬路成了單車道。來到街上,人滿為患,擦肩接踵,本想出來喘口氣,可那種密密麻麻的感覺,堵得慌。車蝸行或者干脆堵著。
……
我們生活得為什么越來越堵呀?
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以往農村的主要勞力是青壯年,現在卻是老弱,因為年輕人在城里打工。一部分老年人也隨著兒女遷到了城市。外來人口的涌入,第一個問題就是居住,所以城市房屋便成了硬性需求,房子越蓋越多,城市范圍越來越大,城市周圍的耕地變成了小區(qū),很多樹木被砍了,草地平了。人多了,城市大了,車的需求大增。于是馬路顯得窄了。
怎么辦?我們曾發(fā)過一文,介紹“寶石小鎮(zhèn)”施泰因,這個已然走過了千年的小鎮(zhèn),今天的居民也不過3 000多人。
我讀過馬小寧發(fā)表在《人民日報》上的一篇文章《美國的拼車文化》,文中說:
美國這個“汽車輪子上的國度”,多數家庭人均一輛車,但他們拼車。美國人的拼車文化歷史不短,大多數州及地方政府都鼓勵民眾拼車。美國的交通圖標中有一個菱形標,在一些高速路入口處的標志牌上,可見這一標志及“HOV”字樣。HOV為英文High Occupancy Vehicle的首字母縮寫,為“多人乘坐車輛”之意。標志牌上同時有周一至周五、時間段以及2人或3人以上的信息,表明在5個工作日,只有車內人數達到一定數量的車輛才被允許進入這一俗稱“拼車道”的快行道,違者要收到比一般交通違規(guī)重得多的罰單,有的州縣罰金可達上千美元。拼車是提高道路使用率、減緩交通擁堵的妙招。絕大多數拼車人為住在遠郊的有車族,他們往往相約在某一地點碰面,然后拼車。為了鼓勵拼車,許多地方還建有拼車停車場,價格優(yōu)惠?;ゲ幌嘧R的人們通過社交網絡、拼車網等,結成拼車伙伴。有些人則在社區(qū)設立的拼車點報出自己的目的地,尋找同路人。
堵,真堵與堵心,客觀主觀兩方面,怎么解決,這需要科學的方法,更要有科學的態(tài)度。其實,一些過來的經驗我們是可以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