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壽彝
“小錦”是在受過宗教教育的中國回教徒中間通行的一種文字。這種文字底歷史,至少要有四五百年。但這個名子底原來,毫無可考。這個名子底意思也很不清楚。有人說,“小錦”應該寫作“效經(jīng)”,意思說它是仿效經(jīng)典文字的一種東西。有人說,“小錦”應該寫作“小兒經(jīng)”,意思說它是給小兒閱讀的一種東西。又有人說,“小錦”應該寫作“小講”,因為這種文字最初是為作經(jīng)典講注用的。這三種說法大概都是由于揣測,并不足信;好在我們現(xiàn)在也不是考究這種文字底歷史,對于這一點可以置而不論。
“小錦”最重要的特色,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寫中國話。在中國回教寺院教育所常用的十四種基本教典中,差不多每一種教典都附有這種文字。有的是在經(jīng)典原文底左右空白上(即書頁底邊緣上)寫著,有的是在一個單字底附近寫著,有的是在一段原文完結(jié)后寫著。頭兩種寫法,以解釋字句者為多;第三種寫法則是解釋全段原文底意思的。用第三種寫法的,一段文字寫得很長,除了大體上寫的是中國話外,還夾雜著許多阿拉伯話和波斯話。凡學習這類經(jīng)典而不識中國方塊字的回教徒,平常都是用這種文寫信,記賬和記事。依不明白這種情形的人之素日的看法,往往以為回教徒?jīng)]有甚么著作,識字的人太少,其實回教徒何嘗沒有著作,識字的人又何嘗少,不過用中國方塊字著作和認識中國方塊字的人太少罷了。
近來友人龐士謙阿衡常常和我談到這種文字,使我覺得這種文字不只在中國拼音字史上應該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目前回民教育底廣大推行上,更是一種很要緊很應該充分利用的一種教育工具。我的最重要的理由和辦法,約有兩項。
第一,依照我們所見到的不甚完備的統(tǒng)計材料作最低額的推測,全國底回教禮拜寺至少要在一萬座以上。如果每三個年頭,每一座禮拜寺只教育了二十個學生,則在最近三十年中所訓練出來的,能應用這種文字的人,至少也要有二百多萬。在這二百多萬人中,有的年事已長,有的奔走衣食,依一般的情形說來,另外有機會學習中國方塊字者恐怕很少。現(xiàn)在我們?nèi)绻眠@種文字辦一種報或雜志,按著一定的時期,免費分送各地禮拜寺代發(fā),則這二百多萬的龐大群眾都可以得到救濟知識荒的機會,可以使他們慢慢地提高他們的能力,改善他們的生活,增進他們的國家情緒。二百多萬人不是一個小的數(shù)目,三十年的訓練不是經(jīng)過很短的一個時期。我們眼看著這樣已有的廣厚的成績而不知利用,作進一步的展開,我們更要利用甚么呢?
第二,在我們的邊疆上,西北如陜西甘肅,西南如云南,都是回教徒聚居最多的地方(新疆土著的回教徒另有他們的語言文字,故不列在里面)。而這些地方,因愛新覺羅氏政策底播弄,正是回教徒與非回教徒關(guān)系最欠圓滿的地方。這些地方底回教徒視中國方塊字為“漢字”(這和一般人心目中所謂漢字,意義是不大一樣的),視讀漢字書為漢化底開端,為離經(jīng)判教的行為。歷來西北及西南學校教育所以得不到當?shù)鼗亟掏降讚碜o,實以學校拿方塊字為講授的唯一工具,占一個很重要的原因?,F(xiàn)在我們?nèi)绻唤锝镉谖淖纸y(tǒng)一的假體面,而采取避名就實的過渡辦法,除設(shè)立以方塊字授課的普通學校外,還應該廣設(shè)短期的回民小學,初級班底課程完全以“小錦”講授,必要時還可以加上一點正式的阿拉伯文,高級班可以慢慢地加上用“小錦”注音的方塊字?!靶″\”雖也應該說是一種中國文字,但因為用的是阿拉伯字母,在一般的回教同胞看來,總是一種帶著濃厚的宗教色彩的文字。這種文字上的改變,大可為邊疆上回教同胞之視聽所系;用這種文字辦的邊疆教育,不只可以減少許多阻力,還可以取得許多愛護。我們覺得,文字是假的,文字所表示的意義是真的。邊疆上的同胞暫時不懂得所謂“國文”,用不著發(fā)愁;我們沒有法子讓他們和國家精誠團結(jié),才真正可愁呢。
在這兩項中,第一項的辦法較為容易,只要有一筆固定的款子和少數(shù)的人才,經(jīng)過一個短的研究時期就可以舉辦。第二項,因為需要整個的規(guī)劃,師資底訓練,和教材底編制,則需要較長的時期來籌備。自然,這兩項都非私人之力所及,是需要政府來提倡的。
關(guān)于第二項,我覺得不只對陜甘云南等處的回教同胞如此,對于新疆,蒙古,西藏等處同胞和苗,爨,擺夷等族同胞也需要有類似的辦法;如果想對于他們辦一種教育,也須用他們通用的正式文字。他各有各自的歷史,各有各自的語言。中國方塊字不惟和他們的歷史沒有深厚的關(guān)系,而且和他們的語言毫不相干。用方塊字在他們中間來推行教育,簡直是空中樓閣,比讓陜甘等地的回教同胞讀“漢字書”更艱難,更無效。而且中國方塊字是一種獨立的單音字,和蒙文、藏文、維吾爾文、擺夷文之用字母組成者,在學習的難易上大有差別。方塊字在這一點上,也是一個推行的大障礙。為真正的教育計,我們是無舍易就難之理由的。
我常感到,在內(nèi)地的一般人往往以所謂“漢人文化”等于全盤的中國文化?!皾h人文化”也許是中國文化最主要的一部分,但中國文化底內(nèi)涵決不僅限于“漢人文化”。我希望,我們以事實來糾正這種觀念,希望公私教育當局能在各種特殊教育中給予國內(nèi)各種特殊文字以適宜的地位。更希望由各種特殊文字應用上之發(fā)達,而作國內(nèi)各種特殊文化之發(fā)揚,由個別的發(fā)揚走到相互的吸收和集合,以造成真正的統(tǒng)一的中國新文化。
——原載《申報》“星期論壇”,民國26年(1937年)五月二十三日。另見《語文》,民國26年(1937年)第1 卷第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