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彩虹
(福建農(nóng)林大學東方學院,福州350017)
英語這個專業(yè),既有人文性,又有著實用性的一面。最近這些年,由于對學生就業(yè)率以及就業(yè)后的實用性的盲目追求,大部分的高校,尤其是二、三本和民辦高校,都過分強調(diào)英語的實用性,而忽略了前者。普遍情況是把英語實用翻譯和商務英語等實用性課程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英美文學課程則被以各種名目減少課時。大部分大學的英美文學課程的設置都是在大三開始,每周兩節(jié)課,兩個學期內(nèi)完成所有英國和美國文學的教學。而文學史時間跨度比較長,重要的作家作品繁多,要在這種現(xiàn)狀下完成英國與美國文學的教學無疑是不容易的。課時不夠導致課程教不完,某些重要作家只是花不到一節(jié)課的時間提及。
另一方面,就師資方面的弊病來說,傳統(tǒng)文學課的教學,呈現(xiàn)兩個趨向。第一,為了使學生更好更熟練地使用語言,教師側重于文學選讀,但是卻把文學作品當成精讀泛讀課本,著重于語法、詞匯和閱讀技能等的教學和訓練。第二,教師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羅列背景知識、作家生平、作品以及藝術特征等,進行“滿堂灌”的教學。這種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中心,比較枯燥。而且,由于需記憶的知識點多,學生通常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付考試,結果收效甚微。
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提出語言是通過可理解性輸入來獲得的。語言習得者只有通過接觸(閱讀或者聽)大量可理解的語言材料,才能自然而然地習得這種語言。同時他提出i+1的理論,也就是說,這些語言材料的難度應該是略高于習得者的現(xiàn)有水平。Krashen認為理想的輸入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輸入的材料雖然難度應該略高于語言習得者現(xiàn)有水平,卻也不能超出其理解能力。否則,接觸再多語言材料都是無用的,只會使習得者喪失信心,也不能達到輸入目的。
如果所輸入的材料既無趣又無關,就不能激起學習者的興趣,也不能保證學習效率。
結構語言學家認為,要學會一門語言,應該先從句型結構開始。而克拉申的理論與之大相徑庭,他認為,語言習得的關鍵是要有大量可理解性輸入?!鞍凑Z法程序安排的教學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保?]
學習一門語言不是光靠看幾篇文章,做幾個習題就夠的。除了語言材料的趣味性,可理解性,習得者還需注意語言材料的輸入量。只有輸入達到足夠的量,才能刺激到大腦中的語言習得機制,習得才能產(chǎn)生。
Swain以母語為英語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對他們的法語學習進行研究。他對Krashen的理論進行了補充,提出“可理解性輸出”,認為第二語言習得者光是進行大量語言輸入還是不能熟練使用該語言。習得者應該同時產(chǎn)出可理解性語言輸出,輸出才能使習得者鞏固已有知識并且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根據(jù)Swain的理論,“可理解性輸出”可從四個方面促進語言習得:
語言的輸出能使習得者意識到自己已習得的語言知識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并對還未習得的或者理解還不夠的知識加以注意。這樣,在下次輸入的過程中,習得者會特別注重這些不足之處,以查漏補缺。
“學習者在發(fā)展中介語的過程中,常把輸出作為嘗試新的語言形式或結構的一種方法,試圖通過輸出來驗證自己的假設,從而盡快達到交際的目的。”[2]
Swain認為,二語習得者在某種情況下會用目的語的思維方式思考自己輸出的語言。這種用語言來思考語言的作用叫元語言功能,它能促使習得者更有效地控制和內(nèi)化所學的語言知識。
“當某種輸入與某種輸出在形式上存在一致的、規(guī)律的聯(lián)系時,這種過程即成為自動化?!保?]Swain認為,在某些條件下,語言輸出可以促進二語習得,可以增強輸入對二語習得的作用。
語言輸入是二語習得的基礎,輸出則可以刺激習得者已經(jīng)輸入的語言材料,達到鞏固、檢測等目的。在語言習得過程中,輸入、輸出缺一不可。下面,以小說《格列佛游記》為例,進一步探討輸入輸出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作用。
(1)教師對18世紀歷史背景(如輝格和托利黨派之爭)、作者斯威夫特生平等有利于小說理解的相關知識進行介紹,并且提出問題。——輸入
問題a.小說第一部分中小人國的宮廷游戲是什么?人們?yōu)槭裁匆獏⒓舆@個游戲?這個故事的諷刺意義是什么?
問題b.小說第二部分大人國國王與格列佛的談話中,作者抨擊了英國社會的哪些方面?
問題c.例舉飛島國的科學研究項目,對此作者本人的態(tài)度怎么樣?
問題d.耶胡(Yahoo)為了奪得漂亮發(fā)亮的石頭而互相爭搶,這個事件的寓意是什么?
(2)學生帶著問題看小說文本——輸入
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問題,學生互相對答案進行評價、補充,老師給出反饋?!敵觥陡窳蟹鹩斡洝愤@部小說文筆樸素簡練,難度略高于英語專業(yè)大三學生的水平,符合Krashen i+1的原理,學生閱讀文本后,獲得大量可理解性輸入。這部小說風趣滑稽,既是最受歡迎的少兒讀物,又富有深邃的諷刺意義,符合“既有趣又相關”的原則。
本階段的活動旨在通過大量的輸入,使學生提高英語語言水平,加強對《格列佛游記》這部小說的理解,提高他們的文學作品鑒賞水平。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使學生閱讀時特別注意到在小說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使學生對小說內(nèi)容、作者的寫作風格以及寫作目的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學生對輸入的內(nèi)容加以整理后輸出。本階段的輸出使學生鞏固前面兩個階段輸入的知識,學生之間的互相討論和老師的反饋使學生們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以便在下一階段的輸入中糾正。
(3)學生分組看作品相關的評論材料,就某個角度進行研究(如反諷等)?!斎?/p>
做出PPT展示與講解(分組活動)?!敵?/p>
教師就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評論,并加以補充。
學生進行第1、2階段的活動之后,對小說內(nèi)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本階段的活動旨在加深學生對小說文本理解的同時,引導學生掌握正確評價文學作品的標準和方法。
這一階段的輸出活動中,學生對之前所輸入的知識進行進一步加工。在文學批評反饋階段,教師應避免使用“對”或者“錯”這樣絕對的評判標準,應該鼓勵學生積極主動說出自己的想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4)學生就這部作品寫出讀書報告。——輸出
之前的輸出活動大部分是以口頭形式進行,而這一階段的輸出是要求學生在理解文學作品的基礎上,寫一篇讀書報告。報告中不僅涉及小說內(nèi)容的概括,作者的寫作目的與風格,還應包括學生自己的看法、小說的實際意義以及對讀者本人的啟發(fā)。
經(jīng)過多次的輸入輸出練習,學生逐漸能用英語的思維來思考英語,其元語言功能開始起作用,它促使學生更加有效地內(nèi)化和鞏固所學的語言知識。
Krashen認為,只有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即略高于語言習得者現(xiàn)有語言能力的輸入,語言習得的效果才是最好的。所以,對學生獨立閱讀的作品,也應該挑選適當?shù)碾y度。詩歌雖然篇幅較短,但是學生自己閱讀難度太大,不適合學生獨立閱讀,需要教師課堂上講解。小說篇幅較長,若在課堂上逐句逐段講解,花費時間太長。而且,與詩歌相比,小說無疑更加通俗易懂。所以,學生自己閱讀的作品應該為小說,這既可以節(jié)省課時,也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另一方面,供學生閱讀的小說選擇也非常重要,既不能太晦澀,也不能太邊緣。既要學生看得懂,又要體現(xiàn)文學史上某個時期的典型特征,這樣學生才能體會到,每個時期的文學作品都是其時代背景的產(chǎn)物,才能更好地理解與分析該作品。
以上教學案例既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主動學習,又能有效緩解教學現(xiàn)狀中課時少的問題。案例中,學和練相結合,輸入與輸出自然轉變。在大量輸入相關有趣的語言材料之后,學生通過語言輸出進行內(nèi)化、加工,以達到習得語言、獲得文學知識的目的。
[1]Krashe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2]王麗萍.Krashen的二語習得理論與外語教學[J].理論觀察,2006,(12).
[3]王烈琴,李建魁.克拉申的輸入假設與斯溫納的輸出假設的比較研究[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