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在7月30日的《學習時報》上撰文指出:在中國現實中,缺乏自信的現象不僅存在于知識精英和經濟精英中,也明顯地存在于權力精英中。一是許多官員底氣不足,內心相當脆弱。草木皆兵,稍有風吹草動,動輒就大規(guī)模使用警力。一個本來不大的事情,卻如臨大敵。我們處在重大的社會轉型期,社會各群體之間產生了復雜的利益矛盾,某些利益受損的群體表現出對社會和政府的不滿是很自然的事情。這其實是促使政府進行制度改革的動力和契機。但我們有些官員對這些不同利益訴求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認為這是對現政權的挑戰(zhàn),要動搖我們的執(zhí)政基礎。實際上,我們的政權并沒有那么脆弱。脆弱的是某些官員自己的內心,是他們自己對政權沒有自信。二是怕講真話,怕暴露真相,好像告訴民眾真相會被民眾吃了一樣?,F在很多真相都是被動暴露的。說真話,講真相,天不會塌下來,可為什么這么難???從深層里說,就是不自信,以為民眾知道真相后會更加不信任自己。有些官員喜歡用“不明真相的群眾”這樣的特定政治語言——其實,既然群眾“不明真相”,那你就有責任告訴群眾真相。三是怕別人議論。別人說你好不行,說你不好也不行。說你好,你說他們在捧殺你;說你不好,你說別人在棒殺你。這是極度不自信的表現。還有些官員動輒將群眾對政府的不滿歸結為“受西方敵對勢力的煽動”,這尤其需要慎重。如果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好好的,群眾對自己很滿意,真有敵對勢力的干預你也不用怕。文章提出,做好自己的事情,任人評說,這才是真正的自信。怎么才能克服官員中間的消極悲觀情緒,讓他們變得更加自信,從而使改革有更大的動力呢?要有好的官員選拔機制和罷免機制;要培養(yǎng)和提高官員的實際能力;要有一個長治久安的環(huán)境:要對我們的民族、國家、老百姓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