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方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5-0048-01
古人吟詩喜歡煉字,留下了許多錘煉語言的佳事佳句。從歐陽修“求得一字穩(wěn),耐褥五更寒”的執(zhí)著到賈島“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感動;從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錚錚誓言到盧延讓的“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的真實寫照;由“僧推月下門”改為“僧敲月下門”,由 “春風又到江南岸”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無不體現(xiàn)了古詩詞煉字的作用與妙處。
何謂煉字?煉字就是使作者的主觀情思和作品所表現(xiàn)的生活具體化、生動化、縱深化與美學化。只有煉出具體生動的富于美感與哲理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因而高考煉字的考查受到了出題者的青睞。而對這種常見的題型,學生雖然記住了答題模式,但不是泛泛而談就是遺漏要點,不能準確地賞析出從煉字到煉意的妙處,寫不出滿意的答案。怎樣才能答好煉字題呢? 我把教學中積累的一些經(jīng)驗總結為:四步攻克煉字題。
第一步:找。“找”就是找對象,即找出所煉之字的對象。這個對象包含主語和賓語 。在找對象之前,一定要先準確判斷該字的詞性。如果是動詞一定要找出動作發(fā)出的對象(即主語),還要找出它所涉及的對象(即賓語),如果是副詞一定要找出它所修飾的對象,即中心詞及中心詞所涉及的對象。只有這樣才能走好煉字的第一步。
第二步:析?!拔觥奔次隹陀^情理特征。它包含兩部分:一是解釋該字的含義,二是分析該字涉及的對象所表現(xiàn)出來的客觀特征。在析的時候一定要將該字還原于原句,聯(lián)系詩句,合理想象,再現(xiàn)畫面來分析所涉及對象客觀存在的特征。聯(lián)系詩句客觀分析情理特征,這是走好第二步的關鍵。
第三步:思?!八肌奔此贾饔^情理。即是思考該字給人的主觀情感怎么樣,或給人怎樣的感覺。一定要從客觀角度出發(fā)側重主觀角度分析,這樣才能走好煉字題的最容易漏寫的關鍵一步。
第四步:答。“答”就是整合答案、規(guī)范答題。煉字題的答題格式一般分為三部分:一是釋義(可答可不答),如果用了修辭,一定要點出修辭。二是把該字放入原句中展開聯(lián)想合理描述景象畫面。三是寫出這個字起到了什么作用,有什么好處(寫出了事物的什么特點,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以上四步中,第一步是基礎,可有效防止學生答題時偏題或答不到點上。第二步是準確表述的關鍵,第三步是學生最容易漏掉的一步,第四步是讓學生規(guī)范答題。下面就具體詩句講解分析操作的具體步驟。
例一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請賞析“鋪”的表達效果。
[析]“鋪”發(fā)出的對象是太陽,涉及的賓語是江面。(找對象)太陽的特點是殘,江面的特點是平而闊。不說殘陽照在江面上而說鋪,這是因為殘陽已接近地平線,用“鋪”字寫出了殘陽像紗縵一樣貼著地面照射在江面上的情景,寫出了殘陽的照射特征是慢、柔和(析客觀情理特征)。給人一種安然親切的感覺(思主觀情理)。
[答]太陽本應照射在江面上,而作者卻用一個“鋪”字,說明太陽是貼著地平線照在寬闊的江面上的,“鋪”字寫出了秋天夕陽的平緩、柔和與靜美,既形象又貼切。一種親切安然的感覺撲面而來。
例二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廓,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請結合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談談你對“橫”和“繞”的理解。
[析]此詩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清澈的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斑斕。斑馬猶長鳴,人又何以堪?整首詩形象鮮活,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詩的節(jié)奏明快,感情真摯熱烈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diào)。“橫”的對象是青山,“繞”的對象是白水。(找對象)“橫”寫出了山的靜姿,“繞”寫出了水的動姿。(析客觀情理)一動一靜,營造了寥廓美麗的畫面,給人以視覺上的圖畫美與送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思主觀情理)分析二字不僅要點出分別之地,更應聯(lián)系送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的旨意,才能看出二字的情感內(nèi)涵。
[答]作者寫出了送別之地是廓外青山,水繞城之地。用一“橫”字形象地勾勒青山的靜姿,作一“繞”字使白水的動態(tài)之美盡顯紙上,一“繞”字又有纏綿之意。此二字一動一靜,于視覺上形成一幅青山綠水的優(yōu)美的圖畫,又在心理上引出了情意。寫出了作者送友人時的那種纏綿的依依惜別之情。
此二例屬于煉實詞。
例三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峰前沙是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詩中“不知”寫出了征人迷惘之情,而“盡”字寫出了怎樣的情感,有何妙處?
[析]這是一首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詩?!氨M”字修飾的是望鄉(xiāng),而望鄉(xiāng)的主人是征人。(找對象)“盡”是“全”與“都”的意思,體現(xiàn)了征人無一例外的望鄉(xiāng)之情。(析客觀特征)“盡”又有“完”的意思,用“盡”來寫出征人的思鄉(xiāng)情之無盡。(思主觀情理)
[答]一個“盡”將詩情畫意的音樂美與戰(zhàn)士的思鄉(xiāng)之情融于一爐,寫出了所有的戰(zhàn)士無一例外的思鄉(xiāng)之情,但征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卻如春蔓一樣沒完沒了。這樣一盡字就達到了征人無一例外之“盡”與戰(zhàn)士思鄉(xiāng)情之“不盡”的妙合,使征人的思鄉(xiāng)之情更顯幽深綿長。
此例是煉虛詞。
例四 渡漢江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注]這是作者從瀧洲被貶逃歸途經(jīng)漢江時寫的。
寫詩有詩眼,請問“嶺外音書斷,今冬復歷春”這兩句詩的詩眼是什么?試作簡要分析。
[析]詩眼是“斷”與“復”?!皵唷钡膶ο笫恰耙魰保ㄕ覍ο螅懗隽俗髡咴诒毁H后音訊全無、與世隔絕的境況(析客觀情理)表達了作者在逃亡時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痛苦無助(思主觀情理).“復”的對象是時間, (找對象)寫出了作者逃亡時間之長,(析客觀情理)表達了作者當時度日如年的痛苦。(思主觀情理)
[答]“斷”是中斷之意,寫出了作者被貶后逃亡時與世隔絕的境況,突出了作者逃亡時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孤苦無依的無限悲傷之情?!皬汀笔怯种猓瑢懗隽俗髡咛油鲋玫默F(xiàn)狀,突出了作者逃亡所經(jīng)歷的痛苦之多和度日如年的痛苦之情。
古人煉字美,今人鑒賞難。但不管是煉實詞、虛詞題,還是虛詞實詞題同時鑒賞,我們只要摸索經(jīng)驗,找出規(guī)律,按照四步法去賞析,就能迅速地答好煉字題,讓自己、讓閱卷者滿意,就更能進一步領悟古詩詞煉字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