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虎
【摘要】“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 (以下簡稱“基礎”課)教學目標是整門課教學活動的靈魂與導向所在,對教學目標橫向切分與縱向分解互相交織,構成了整個“基礎”課的教學目標體系。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 教學目標分解 意義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5-0083-01
一、“基礎”課教學目標及其分解
“基礎”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指課程教學目標(即教學大綱)即某門課程在教學上總體所要達到的預期培養(yǎng)目標,即“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打下扎實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提高自我修養(yǎng)的課程”。這是新教材(201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一個比較簡短的對“基礎”課教學目標的概括。
二、“基礎”課教學目標分解的意義
其一,有利于“基礎”課教師掌握領會“基礎”課教學目標分解的原則和精神主線,吃透教材內容編排的目的,所要達到的要求,實現“基礎”課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裁剪教材內容,援引恰當的教育材料,突出教學重點、難點等備課行為都應當由明確的教學目標的指引,受教學目標約束,體現教學目標,恰當地編排課堂教學的過程。
其二,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細化對自身所應達到的目標,明確個人的成績與不足,尋找差距,增強自身學習的內生動力。
其三,有利于更好地實現“基礎”課教學水平和效果的檢測,將定性評價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指導學生科學準確地建立高效的學習體系,從而通過效果測評實現對教師備、教、改、及考的指導作用。
三、“基礎”課教學目標分解的具體內容
“基礎”課教學目標的分解,是從橫縱二個方向進行切分。從橫的方面看,主要以課程自身為依據,在課程教學目標與單元(章節(jié))教學目標之間,進行較大板塊的內容切分,從而確定各自板塊的教學目標,然后將大板塊教學目標進一步分解成單元(即章節(jié))教學目標,最終細化為每課時的課時教學目標??v向看,課程教學目標可以受教育者自身的接受過程邏輯順序為依據分解為三個不同的層次,然后進一步,將上述橫向分解的大板塊教學目標、單元(章節(jié))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從三個層次進一步切分。這樣就可以實現由課程教學目標到具體的操作性強的課時目標的細化,明晰整個教學過程的目標和方向性。
其一,從橫的方面,以教材內容為依據,將課程教學目標依次劃分為人生思想修養(yǎng)的教學目標,道德修養(yǎng)目標和法律修養(yǎng)目標。教材前言和第一、二、三章,側重于大學生人生的思想修養(yǎng)方面,緒論部分從要確定人生觀、價值觀為立意,以解惑為大學生活的切入點,重在引導學生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第一章意在確立大學生人生理想,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核心,全書靈魂之所在。從人生生存發(fā)展中理想信念存在必然性為切入點,旨歸于樹立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第二章意圖 通過對學生的愛國主義熏陶,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意識與真摯的愛國之情;第三章涉及到人生哲學問題,即人生目的、人生態(tài)度和人生價值觀問題,需要向學生傳導什么是人,人為什么要活著,什么樣子的人生才有意義,一句話,弄清楚作為大學生“人”的真正含義。這里序言到第三章,可以說這四大塊內容從當代大學生所面對的現實和精神的重大困惑問題切入,圍繞著引導提升大學人生思想休養(yǎng)的境界而展開,目標在于將大學生思想境界提升到一個符合同時代社會所期望要求的理想水平。教材四、五章和六章以三個生活領域即公共生活領域、職業(yè)生活領域、家庭生活領域為界,打破道德與法律界限,以大學生為人處事所需為依據,從德與法兩個規(guī)范維度來講做人的規(guī)范問題。當然我們以學科角度分類,這里主要討論道德問題,即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家庭美德??偨Y這三章的道德部分其主要目標是通過分析道德的一般知識、社會領域道德現象,從品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私德,使學生學會合理調整好社會的倫理關系,培養(yǎng)良好的自我道德素質,提高自身道德調控能力。教材第五、六章法律部分和第七、八章教學部分都屬法制觀教育,教材編排遵循了由分(社會生活領域的法律)到總(培養(yǎng)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和法治精神)再到分(憲法及部門法),同以往的法律基礎課相比較而言,不能從簡單意義上進行普法教育,而應側重于教會學生做一個有良好法律素質的現代人,教學目標定位于培養(yǎng)學生法制觀念,法律人格和法律信仰,提高法律修養(yǎng),養(yǎng)成敬法守法習慣,正確處理成長中可能遇到的法律問題。當然,橫向地三大塊教學目標還可以進一步切分成章節(jié)(單元)教學目標和每課時教學目標,但從總體上,在課程教學目標之下,我們應當進行這三大塊教學目標內容上的切分。
其二,從縱的方面,依據受教育者接受教育過程的邏輯順序,課程教學過程都內在地包含三個層次的要求,即知識方面要求如概念、范疇、類型、特點和分類等知識體系系統(tǒng)的確定。能力方面要求:理性分析與邏輯思考推理。觀念方面要求︰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的內化外化。這三層次的目標要求,是由“基礎”課課程的價值取向所決定的。以上述橫向分類內容 的教學目標而言,具體教學內容不同,對分類教學目標要求的側重點也不同。在解決大學生人生思想修養(yǎng)問題內容板塊中,應側重于大學生入校方面對人生重大問題的理性分析與邏輯思考的教學要求,即能力方面,在此基礎來提升大學生情感態(tài)度,促進其價值觀向積極向上的方向轉化,而知識層面的要求則處于基礎位置。在道德觀教學內容中,除必要的道德知識傳授外,應側重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內化的教學。而在法制觀教育內容板塊中,應綜合三個層次教學目標的要求,首先實施體現知識掌握層面和理論分析邏輯思考推理層面的教學目標的內容,然后在此基礎上抓住可以開發(fā)地案例等教學資源,盡可能實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內化外化教育,因為只有在法律知識的傳授,案例理性分析與邏輯推論的過程中才有可能實施法治觀念意識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熏陶、感染與升華。更進一步,在三個大板塊內容下的各章節(jié)(單元)教學目標分解實施的側重點都有所不同,具體的課時教學目標對總體課程教學目標的把握其側重點又有所不同。但只要我們一步步從課程教學目標進行分解,就能從大到小,將總體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具體支撐點落到實處。(見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