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對C語言課程內容特點、職業(yè)院校學生特點分析的基礎上,從教師的教學解釋、學生的學習解釋兩個方面闡述解釋在職業(yè)院校C語言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解釋 職業(yè)院校 C語言
【基金項目】該論文為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面向職前教育的英特爾未來教育優(yōu)質資源本土化設計與開發(fā)》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4-0231-02
一、解釋在職業(yè)院校C語言教學中的應用可行性分析
C語言往往是職業(yè)院校學生進入職業(yè)教育階段所接觸的第一門程序設計課程,該課程包括大量抽象的英文符號、數據類型和算法實現(xiàn),學生難免會對內容產生枯燥無味的印象。并且該課程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學生從心理上畏懼抽象的計算機語言,在學習該門課之前便已產生了退卻的心理。由于職業(yè)院校錄取范圍的上下限寬泛,導致學生的學習素質和學習能力差距較大。現(xiàn)實促使我們必須采取某種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降低學生的心理壓力、實現(xiàn)課堂分層教學,將解釋應用進C語言教學中恰好可以克服這些困難。從C語言的課堂教學雙方而言,解釋包括教師的教學解釋和學生的學習解釋。教師在教學解釋過程中,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采用類比或者比喻的方式,讓抽象的C語言教學內容血肉豐滿,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興趣。解釋通過口頭語言實現(xiàn),在一種近似聊天的環(huán)境下,可以潛移默化地降低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心理壓力,并拉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職業(yè)院校的學生往往敢說敢言,學習解釋正是利用這一優(yōu)點,給予學生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教師適時提供表揚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該門課程的信心。
二、課堂演示與教學解釋相融
(一)基于程序表達形式的教學解釋
職業(yè)院校學生學習主動性較低,在課前很少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預習,這使得教師在課堂上要從C語言的基本知識講起。C語言具有眾多概念、各種各樣的符號、復雜的規(guī)則,單純講解這些知識極易給學生造成枯燥乏味的印象。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職校學生的好奇心,借助于多媒體平臺,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整合教學內容的程序及其運行過程和結果。當全班大部分學生能夠進入學習狀態(tài),教師以該段程序為載體進行教學導入解釋。這一層教學解釋僅僅局限于C語言程序代碼的表達方式,包括這段代碼涉及到的符號、數據類型,英文變量的含義等。解釋時可以在案例上進行圈圈點點并作相關文字標記,實現(xiàn)抽象知識與具體代碼的對應。圈點和作文字標記這樣簡單的精加工策略是教學導入解釋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導學生在看到某一程序時,能夠從程序的表達形式上先判斷出所屬知識類型,再作進一步的深度思考。在教學過程中,一部分對C語言感興趣的學生摘錄課堂上呈現(xiàn)的程序并進行筆記。筆者在課后交流中了解到,這部分學生在課后進行復習時,容易根據這些記錄再現(xiàn)教師的課堂教學,并能較清晰地回憶出當時的教學解釋。
(二)基于程序算法思想的教學解釋
C語言教學不僅僅只是于讓學生依據程序表達形式進行判斷,更多的是理解典型程序所折射出來的算法思想。在進行算法思想解釋的過程中,對于算法思想所涉及到的已有知識,可以讓學生進行解釋,將復習很好地融入在新課堂之中。在算法思想解釋過程中,教師要借助于箭頭等表示程序執(zhí)行順序或跳轉的可視化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算法實現(xiàn)過程。對于抽象算法的教學解釋,通過比喻的方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將其具體化將會助推教學解釋過程和整個課堂氣氛。在教學解釋過程中,雖然沒有師生之間的顯性互動,但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愛好和心理特點實現(xiàn)隱性互動。筆者在教授指針概念時,以班級某一位比較喜歡表現(xiàn)自己的學生入手,通過其家庭住址、其人作為比喻說明指針與指針變量的關系。這樣既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也調動了班級氣氛,學生也能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huán)境中理解知識。
三、典型練習與學習解釋相輔
對算法的掌握,需要通過習題進行鞏固。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觀察到,在習題練習過程中,部分學生只是將習題記錄在課本上,等著他人作答。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嘗試按照C語言程序的執(zhí)行、調用過程引導全班學生對程序的運行進行自我解釋。對于淺顯的知識,讓C語言基礎薄弱的學生進行解釋,并及時給予表揚;比較難的知識,讓基礎較好的學生進行解釋。有時簡單的知識學生也有可能無法回答,此時允許他們尋求外援獲得幫助。若對較難知識的解釋正確,教師觀察學生反映,當大部分學生通過同學的解釋獲得理解,教師在總結的基礎上過渡到下一環(huán)節(jié)。較難知識解釋出錯時,教師提煉出學生中所存在的幾種解釋,給予全班討論的時間,然后每種觀點由學生推選一位學生或者學生自愿起來進行闡述。在學生進行自我解釋的過程中,往往他人會指出其存在的思維誤點。如果班級成員無法生成正確解釋,此時教師從學生討論得出的解釋入手進行闡述,指出每一個學習解釋中值得表揚的地方和產生誤區(qū)的原因。在群體解釋過程中,往往會有奇思妙想,教師要及時領悟并在全班進行教學解釋,實現(xiàn)對個別學生學習解釋的關注。
四、突出問題與解釋相成
由于教師依據程序的執(zhí)行流程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解釋,在這過程中所迸發(fā)出的學習解釋比較零散,缺乏整體性。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總結時,圍繞學習解釋中暴露出的問題為組織單元,采用自問自答的形式,鼓勵學生的出聲思維。在教學解釋與學習解釋同時進行過程中,和學生進行眼神交流,確保學生注意力集中。
五、小結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解釋、全體學生的學習解釋、個別學生的學習解釋一直處于相互促進過程中。在C語言課堂教學中不能為了解釋而解釋,光注重課堂教學的表面形式,而是致力于通過解釋這一手段實現(xiàn)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一些職業(yè)院校教師反映,維持課堂紀律往往占據課堂教學的很多時間。將解釋應用進C語言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動給予學生充分表達和活動的機會,將這種課堂不利因素轉換為課堂促進因素,有利于實現(xiàn)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協(xié)調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傳學.高職C語言教學方法改革探討[J].軟件.2012,33(10).
[2]肖湘.職業(yè)中學C語言教學思路探討[J].當代職業(yè)教育.2012(3).
[3]高大鵬.C語言教學中的語言技巧[J].科技信息.2012(27).
作者簡介:
黃麗(1987-),女,漢族,江蘇淮安人,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技術學2010屆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