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經濟合作的今天,跨文化發(fā)展成為一種潮流,跨文化經濟合作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在合作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矛盾。在本文中,筆者以中德經濟合作為例,分析了中德經濟在合作中所產生的行為差異,對瓶頸問題的認識差異以及能力的跨文化差異,供同行參考。
我國自改革以來,與外經濟合作日益繁盛。而在跨文化視角下,問題也已經顯現(xiàn)。就在近幾年,西方媒體關于在中國投資、辦企困難重重的報道卻已經屢見不鮮。因此,不少的企業(yè)和一些經濟研究機構也就在積極地尋找著這其中困難的原因。我們可以這么淺顯的認為,外商在中國的直接投資就必定導致許多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來到一起工作。他們的價值取向、交際行為準則,對事物的認識方式都會有很大的差異,所以,相互之間良好的交流和合作是成功的關鍵。這也就意味著,各種文化間的取舍和融合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一、中德經濟合作中的行為差異
(一)德國人的直白和中國人的含蓄
中國人對德國經濟合作伙伴最重要的印象,便是德國人在交際中的直白和坦率;并且,在這坦率中卻有一種傲氣。而德國人對中國人的交際風格的評價,恐怕會讓中國人自己臉紅。曾經與中國這位經濟合作伙伴談判過的德國人會抱怨說,在與中國人談判的中,總是要去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談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在希望對自己的意圖作出一些較為明確的表態(tài)的時候,可中國人卻總是在那里“搗漿糊”。在德國人的眼里,中國人很少直奔總體和目標,總是小心、謹慎的等待著,從不過早的闡明自己的想法和立場。在碰到矛盾和問題的時候,中國人都會很習慣先退縮回去,事后再來想辦法??傊褪翘嗟目吞?,過多浪費時間,太低的工作效率。因此,早先就有不少德國人員以為中國人不會按邏輯辦事,缺少自己的邏輯和策略。當然,這只是一種誤解。
(二)德國人的“距離”和中國人的“關系”。
一直以來,我們都自詡為禮義之邦。中國人的禮貌歷來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人情關系。熟人見面必定先要寒暄一番;講究“待人和氣,和氣生財”。同時,面對長輩則要保持謙恭的態(tài)度。這確實是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但是,請注意,德國人也是講禮貌,有素質的,但與中國人的“禮貌”確有很對的差別。德國的禮貌行為的可以分為上有兩個基本范疇。首先是表現(xiàn)在對身邊人的關注,也就是尊重、贊賞、肯定身邊的一些人。其次,卻是十分注意保持與身邊人的距離,這就是說,在他們看來,注意保持與身邊人之間的距離也是德國人公認的禮貌之一。事實上,中德經濟合作交往中的矛盾往往就容易顯現(xiàn)在這一點上。在傳統(tǒng)的德國人的交往中就很注意保持距離,而這并不是要冷漠的對待身邊的人;而是在禮貌交往的過程中不去妨礙他人的行為習慣和人生自由。這就是德國人從小就接受的禮貌行為教育。生活中,德國人從不愛到處走動、串門;即使是在熟人之間也不會去噓寒問暖,但卻相互尊重。因此,對待人際關系不同的文化,就難免會給雙方的經濟合作制造麻煩。
二、瓶頸問題的認識差異
中德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合作中誰遇到的瓶頸問題,雙方也有不同的認識。從大體上來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發(fā)展經濟、技術援助政策”是德國在全球政治、經濟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全球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角度,聰明的德國政治家都會明智的將中國作為優(yōu)先發(fā)展的對象。這當然也是我們中國人所喜聞樂見的。只是在中國人的眼中,加強與外界的合作,不斷提高本國的經濟實力。從而在全球范圍內提高中國的影響力。
因此,也就是說,中德兩國的“經濟合作”,是經濟合作層面,還是援助層面的關系,就又存在了很大的認識差異。問題是德國必須認識到,自己所開展的援助經濟合作不是在救濟中國,而是自身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國這個發(fā)展中的人口大國的合作,是其發(fā)展的內在需要。而且在經濟合作的成果收益中,中德的認識也是很不一樣的。我們認為在合作中,中國巨大的需求對德國的出口產業(yè)起到了關鍵性的支撐保證作用。而作為投資國的德國來說,作為歐洲在中國這片廣袤空曠土地的最大投資國,不能不說,它在中國經濟發(fā)展中所起到的助推器般的強大作用。
三、能力的跨文化差異
(一)能否用換個角度來看待問題。
我們的思維方式是五千年文化的積淀,特別是我們在交際中就無時無刻流露出傳統(tǒng)文化巨大的影響。所以,對于我們中國人而言,就必須要有能力對新文化的視角上做到巧妙的轉換??缥幕慕洕献髦?,我們不是一味的去適應講究對方的文化,而是要慢慢的以一種轉變的眼光來看待不同文化形式的影響
(二)以己方文化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德國人其實比我們根據(jù)有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和我們傳統(tǒng)的文化相比較,中方的發(fā)展和文化基礎都不可能接受這種外來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所以,在跨文化的經濟交流中,這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就必須要引起注意,從而避免在具體事務上分歧上的誤解和矛盾。
(三)不同文化的信仰和觀念
跨文化的經濟合作中,中國要十分注意的一條是要直白和坦率的闡明自己的文化的信仰和觀念。一旦在中德乃至大范圍的文化的交流中,丟失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根基的支撐,就很難在文化的交流中保持應有的文化底蘊與特色。德國人的務實就和他們的信仰有關,不同文化的造就了不同種族特色的人群。中國人的信仰還有多少,我不得而知。在學習他國文化信仰與觀念的過程,卻也是一個深入本國文化的過程。
在跨文化的經濟合作與技術交流的大背景下,中德雙方對事物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價值取向、以及不同的文化信仰等,使得中德文化激烈的交融著。雙方要做到與時俱進的文化革新,就需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以一種相互學習的態(tài)度深入到寬廣的經濟合作。
小結
要使得跨文化的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能夠克服障礙并且獲得讓人滿意的成績,那么無論是對于中國還是德國來講,對這種成功想要明確的標出是某國文化的作用,都是不切實際的做法。因為,在跨文化的經濟合作條件下,就必須要求雙方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并根據(jù)合作的需要而做出很大的改變。思維認知方式、行為語言、價值取向的差異,都會讓雙發(fā)的文化發(fā)生強烈的碰撞。這種碰撞可能是強大的阻力,但也可以成為一種促進合作的新動力。
參考文獻
[1]梁鏞.中德經濟合作中的跨文化問題[J].青島學術研究(工程技術版),2011年09期.
[2]徐曉曼.中德經濟發(fā)展合作的瓶頸問題及其解決途徑[J].發(fā)展經濟學研究,2012年06期.
[3]蘇妍.歐元債務危機背景下的中德經濟合作關系[J].國際人才交流,2011年05期.
[4]史世偉.中德經濟關系的現(xiàn)狀問題及前[J]德國研究,2004,03:32-39+62.
(作者單位:成都師范學院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