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生
最近些年我校分不同類型的班級,兩個類型班級學生成績高低懸殊很大,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智力水平、對政治的認識等差異也很大;中下學生居多,差生面較廣;優(yōu)秀學生創(chuàng)造性能力不強,中下學生缺乏必要的政治基礎,上課聽不大懂,作業(yè)難以完成。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采取“等量、同速、同要求”的教學,必然出現(xiàn)優(yōu)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嚴重后果。教學中我根據(jù)兩個類型班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水平和狀態(tài)的差異性,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堅持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實施分層教學。具體做好以下環(huán)節(jié):
1、 備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是進行分層教學的關鍵。教師按不同層次學生實際情況,分層次備課。備課時認真鉆研大綱、教材、確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分清哪些屬于共同的目標,哪些不屬于共同的目標。要把握教學目標同時,根據(jù)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各層次學生的不同要求,對學有學余力的學生要求他們做一些綜合性較強的習題,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求掌握教學要求中最基礎的內(nèi)容。。安排教學時間時,要巧妙地設計教學程序,選擇靈活多樣,綜合適當?shù)慕虒W方法。做到心中有數(shù),一目了然。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時,舊知識導入課題時的深淺程度,重難點知識講解時坡度減緩程度,要以中等程度組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基準,但也要激發(fā)其他組學生的求知欲。
在設計問題及練習時,問題的難度要與學生的層次相一致。設計較易問題讓學生能回答能分析,使他們能體會到成功的愉悅。設計較難題,讓同學分析回答,增加他們的成功感。在作業(yè)布置和要求上不搞一切。
這樣的教案設計,既能保證完成大綱要求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任務的完成,也能做到“培優(yōu)、輔差”和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
2、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分層教學的實施的主要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對優(yōu)生以“放”為主,“放”中有“扶”,重在引導學生學習;對中等生和后進生以“扶”為主,“扶”中有“放”,重在帶領學生學習。這樣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前進,后進生必須基本上達到大綱的要求,優(yōu)生盡其所能拔尖提高。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全體學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
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對后進生采用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中等生采用激勵性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優(yōu)生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己。
3、課外培優(yōu)輔差
利用課外的很少時間的培優(yōu)輔差,可以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一些不足,教師心目中必須清楚每個學生成績落后的原因,做到有的放矢。補差時,不貪多、不求快,一步一個腳印,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每一次不要求提高很多,這樣學生學習起來沒有太大的壓力,因而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成就感。使一部分月考中成績較差的學生得到提高,作業(yè)進步很大。在不同的階段實施不同的輔導重點,作到有重點有目標的輔導。
4、注重消息反饋
在課后和學生交談,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有什么問題需要老師提供指導等;老師之間在課后也交換上課感想,對學生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進行總結,下一次課時及時進行更正,盡量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對他們的每一點進步進行鼓勵。
5、重視學科特點,整合知識,構建網(wǎng)絡
在求活、求新、求變的命題的指導思想下,近幾年的高考題讓人無法揣測,惟有抓好基礎,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政治科高考在試卷中所強調(diào)的關注現(xiàn)實生活、發(fā)揮創(chuàng)新意識的要求也是建立在對知識的扎實掌握基礎上的。對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就是能力。所以抓好基礎,既能保證高考中占80%的基礎題、中檔題的得分率,又使提高能力成為可能。抓基礎必須重視知識的落實。不怕難題不得分,就怕每題被扣分,說明了對教材基礎知識落實的重要性。重要的不是看教師講了多少,而是看學生掌握了多少,所以越到最后,教師越應抓落實,越應為學生創(chuàng)造抓落實的時間,真正讓學生做到對“雙基”融會貫通。在對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掌握的基礎上,我根據(jù)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打破課節(jié)框界限,形成教材的知識網(wǎng)絡,構建起科學的知識體系。對于規(guī)定的知識內(nèi)容,不僅僅滿足于簡單的記憶,還挖掘它們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弄清每個知識點在整個知識體系中所處的地位。第二輪復習不再注重知識結構的先后次序,而是“本著解決問題的目的,將知識進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組。做好“知識整合”,實施“立體復習”切忌簡單的機械重復和平面化的“復述教材”,打破教材原有順序和框架結構,優(yōu)化組合教材知識,跨框、節(jié)、課甚至跨知識體系地進行知識梳理。例如,對于《哲學常識》的學習,必須根據(jù)各個部分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從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人生觀四個方面來把握,然后再從宏觀上形成對哲學的整體印象,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融會貫通。對于每個知識內(nèi)容,要求學生必須懂得“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只有真正懂得了“是什么”、 “為什么”、 “怎么樣”,才能全面、準確地掌握這一知識點。這就要求我們更要重視挖掘知識,特別是主干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把一些看起來不相干的知識加以歸類,并使之網(wǎng)絡化、序列化和專題化,提高自己從變化中找不變,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
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只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知識 ,提高能力,在高考的考場上取得理想的成績,收獲自信取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