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勞動關系的特定展現形態(tài),勞資關系的內涵顯然更為豐富。與此相應,勞資關系的特征則更具個性色彩,而社會歷史性、勞資間矛盾與合作的并存性、影響因素的復雜性、整體影響的重要性等方面構成了其中的基本維度,是勞資關系相關分析的必要切入點。
關鍵詞:勞資關系;社會歷史性;并存性;復雜性
作者簡介:薛燕(1980-),女,江蘇淮安人,淮陰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經濟倫理、勞動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249.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48 文章編號:1672-3309(2013)09-102-02
勞資關系這一范疇并無所謂定義層面的概念,除了都肯定它是勞方和資方之間的關系外,往往只是從其發(fā)生、性質等層面作見仁見智的界定。一般而言,勞資關系是勞方和資方經由雇傭與被雇傭而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它本質上是商品經濟社會圍繞商品生產而結成的人與人的關系。勞資關系作為勞動關系的具體形態(tài),相比于一般意義上的勞動關系,尤其是比照其先勞動關系的其他形態(tài),必然具有自身的特征。然而也要作出說明的是,正如下述分析將要指出的,由于具體時空條件等的差異,勞資關系也會表現出多樣的特點,所以,此處所謂的“勞資關系的基本特征”相對更具共性色彩。
一、社會歷史性
首先對此處所謂的“社會性”作一必要的厘清,即可以自兩個最基本的層面去理解它,一者是人所特有的人際關系總和的層面,一者是與時間層面的歷史相對的空間層面,而勞資關系的社會性也可以從這兩個方面進行理解。至于人際關系總和的層面,這一點在勞資關系中的體現非常明顯,在人們走出傳統(tǒng)的生產單位——家庭從事雇傭勞動后,所從事的生產不再僅僅是自身存在的條件和要素,而更多地構成整個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而作為在社會屬性如此鮮明的勞動中形成的人與人的關系,勞資關系的社會屬性自然是其先的勞動關系形態(tài)所難以企及的。至于與時間層面的歷史相對的空間層面,不妨與歷史性一道理解。一方面,作為一種特定形態(tài)的勞動關系,勞資關系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尤其是與雇傭勞動和商品生產緊密關聯(lián),某種意義上乃是會隨著商品經濟的存亡而存亡;不妨這樣說,相比于其前建立在個體所有制基礎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勞動關系,勞資關系的社會歷史性特征集中于雇傭勞動層面,即雇傭關系構成了勞資關系的核心。另一方面,由于社會歷史等方面的原因,不同政治、經濟、文化的社會統(tǒng)一體的勞資關系存有差異,而同一社會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自然也會形成不同的勞資關系。勞資關系的社會歷史性在這一層面的體現,也為我們分析我國現階段的勞動關系提供了基本的視角。在改革開放的特殊歷史環(huán)境下,我國的勞動關系仍深烙著“中國”印,東西差距和南北相異同在,傳統(tǒng)風格與現代氣質交織,基于多樣性之上的復雜性不言而喻,而多樣性在現階段我國不同性質企業(yè)間的具體體現更是凸顯了這一復雜性。
二、勞資間矛盾與合作的并存性
不同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工業(yè)生產肇始的雇傭勞動不再依托家庭血緣,勞動中人與人也不再是建立在倫理之上的簡單利益統(tǒng)一體,與此相應的是,家庭血緣不再作為維系勞資關系的紐帶,而人們在勞動中所形成的更多的是建立在契約基礎上的復雜利益共同體,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張立會更多地通過沖突彰顯出來,尤其是在契約精神不明、契約意識不強的社會,勞資矛盾的突出乃是必然。自顯性層面而言,勞資雙方的各種矛盾,集中于簡單利益共同體消失后勞方和資方對各自所得的關注:作為資方,投資的目的在于獲取更多利益,一旦生產和投資效率較低,資方將責任歸于勞方是難免的,因為他們也知道資本自身不會自動增值,增值只是發(fā)生在勞動力的勞動過程,所以效率低的責任就這樣被歸在勞方身上;作為勞方,時常為勞動產出與自身勞動所得及勞動條件等之間的落差困擾,而將這種落差歸因于自己不掌握分配主導權或自己替資方勞動,是再正常不過的想法,落差心理及其對原因的追問在所難免地引向現實的與資方的對立。勞資雙方間由諸多落差所導致的矛盾,存在于整個生產過程的始終,但就整個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而言,勞資雙方的相互依存與合作,是勞資關系的主流內容和基本趨勢,否則,與勞資雙方矛盾同時消失的也必將是雙方相互依存與合作,當然,理想的勞資關系并不會也不能禁絕勞資雙方的矛盾,依存與合作的主流和大趨勢中含有矛盾與沖突乃是常態(tài),而矛盾和沖突的不斷涌現與解決,則構成勞資關系完善和發(fā)展的重要促動力。
三、影響因素的復雜性
相比于其他的勞動關系形態(tài),勞資關系的社會屬性更為突出,其所涉及的利益攸關方也更為多樣、復雜,除了作為首要主體的資方和勞方外,各種社會力量和因素也是重要構成部分,它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影響著勞資關系。一是最該引起重視的,當然是各級政府,作為掌握許多特有社會資源的力量,在協(xié)調勞資雙方關系——尤其是處理沖突等方面所發(fā)揮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社會力量所無法取代的,同時,政府也是和諧勞資關系的重要受益方,它所獲之利是包括經濟利益、社會穩(wěn)定等在內的廣泛社會利益。二是各種形式的非政府組織,特別是各種經濟組織,它們在協(xié)調勞資關系方面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是構建和維系良好勞資關系的有力力量,當然,各種非政府組織在勞資關系協(xié)調方面所能發(fā)揮的作用及其效力,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整體發(fā)展狀況制約的,具體到我國現階段而言,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改進和提升空間。三是作為社會組織的工會和雇主協(xié)會,雖然分別代表勞方和資方的利益,但各自的主要職責和履行職責的途徑乃是協(xié)調勞資關系,維護勞資關系的穩(wěn)定與和諧,確保企業(yè)這個勞資共同體的存在和發(fā)展,才能最終實現勞方或資方的利益。四是法律、法規(guī)、制度等較抽象且意識形態(tài)色彩鮮明的因素,它們意在通過剛性約束規(guī)范勞資關系中的各利益攸關方,力圖實現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與發(fā)展,而且必須正視的是,與社會力量的強化和社會功能的完善相應,良性勞資關系與法律、法規(guī)間的依存性不斷強化。五是文化作為社會發(fā)展在精神層面的積淀,對發(fā)展的影響較多地是通過心理指導行動來體現,這就導致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形成的勞資關系具有不同的風格,而不同文化對勞資關系的改善有不同的價值,無疑也是能夠成立的命題,所以,如何使文化更有效地為構建良性勞資關系服務,業(yè)已成為勞資關系研究的重要維度。綜上所述,包括政府在內的相關社會組織,在協(xié)調勞資關系并維護這一關系良性發(fā)展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而不同因素之間的關系也較為復雜,各種非政府組織和工會、雇主協(xié)會等往往過多地依賴政府,獨立性有待加強是通病,而法律、文化等因素由于社會層面的主體不健全,也多少存在靠政府“牽頭”的現象。因此,如何在守法、合規(guī)的基礎上,使勞資關系的各種影響因素成為維系和協(xié)調勞資關系的較獨立的社會力量,這是不斷完善的突破口和目標所在。
四、整體影響的重要性
在前工業(yè)社會時期,生產是以一家一戶為單位展開的,生產中的勞動關系直接影響到的往往是家庭及其成員而已;如果說影響可能傳導到國家或社會的層面,那速度也是非常緩慢的,而且在這個緩慢的傳導過程中,影響及其效果往往很容易被社會所消解。所以,可以用“傳導慢、耗散多、直接而短暫”來形容那時勞動關系在影響國家或社會發(fā)展這個層面的特點。而進入工業(yè)社會之后,勞動突破了家庭的界限而延伸到整個社會層面,人與人在勞動中形成新的統(tǒng)一體——企業(yè),人的社會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伸張?;诖耍瑒谫Y關系的影響也是在整個社會層面釋放,而且,企業(yè)作為勞資共同體,受到的影響最為直接,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由于社會傳導機制的不斷發(fā)展,勞資關系的影響會迅速地傳導到國家或社會層面,事實證明,與社會發(fā)展相聯(lián)系,這種傳導的速度是越來越快,以致社會消解相關影響的困難越來越大,使得集聚效應逐漸放大。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隨著家庭成員日漸成為各種形式的雇員,作為社會基本細胞的家庭的整體“員工”化趨勢明顯,受勞資關系的影響程度也日益加深。至此不妨說,勞資關系所獨有的社會特性,使得它的影響觸角延伸到家庭、企業(yè)、國家、社會等領域,而且相對地體現出“傳導快、耗散少、深遠而持久”的特點。
總而言之,作為人與人之間特定的關系形態(tài)之一,勞資關系所具有的特征肯定還有其他方面,這是由任何性質的特征都具有無法窮盡性這一點所決定的,甚至其中也不乏具有重要價值者。只是出于典型性等方面的考慮,就上述四個方面作了重點考察,這種考察并不排斥或否定勞資關系其他特征的存在,相反,所有特征共同構成的特征體系,既是深入理解勞資關系的重要依托,也是協(xié)調勞資矛盾、構建勞資和諧的切入點。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
[3] (英)理查德·海曼.勞資關系:一種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框架[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
[4] 吳宏洛.勞資關系新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