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異 杜華勇 成龍
摘 要:研究生階段是我國教育人才培養(yǎng)特別是優(yōu)秀科研人員培養(yǎng)的關鍵階段,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隨之凸顯。近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研究生群體逐漸呈現(xiàn)出生源基數(shù)大、學術功底薄、個體活動分散、群體壓力大等特點,對高校的研究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本文基于近年來研究生管理呈現(xiàn)的新特點,以云南財經(jīng)大學為例,運用層次分析法探索新的管理環(huán)境和背景下研究生管理的核心路徑和節(jié)點,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估模型,并由此提出優(yōu)化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政策建議,以期推動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取得新進展。
關鍵詞:研究生管理; 層次分析法; 關鍵路徑;評估模型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87 文章編號:1672-3309(2013)09-199-02
一、問題的提出
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高素質(zhì)的科研創(chuàng)新人才,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則成為了擔負培養(yǎng)研究生科研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然而近年來隨著研究生群體的不斷擴大,研究生群體結構開始趨于多樣性,研究生面臨的壓力日益具有多重性。因此,對于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科學評價和優(yōu)化日益迫切。
縱觀已有的研究,國內(nèi)學者對此問題的研究多采取的是綜合式的理論研究,很少采用實證方法,且針對性不強。有的學者建立起了針對某一類學科的評價體系,但多停留在學科層面,沒有對評價體系作進一步的賦值打分,檢驗其可行性和科學性,因此對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變革和完善仍然沒能觸及筋骨。本文以云南財經(jīng)大學為例,通過對研究生管理專家和研究生群體的實地訪談,建立科學系統(tǒng)的研究生管理評價體系,在專家對其賦值打分的基礎上,運用計算機Matlab軟件求解出各個指標權重,擬合出研究生管理的關鍵路徑和節(jié)點,建立科學合理的研究生考核評估模型,由此提出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優(yōu)化途徑。云南財經(jīng)大學坐落在中國西南,面朝印度洋,毗鄰東南亞,是我國戰(zhàn)略發(fā)展的橋頭堡。而該校研究生生源較為分散,涵蓋學科廣,研究生個體差異明顯,同時隨著該校博士點建設的成功,其科研能力和辦學、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肯定,也加大了對高效率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迫切性。因此以該校為研究對象具備較高的代表性和應用價值。此外,本文基于層次分析方法,通過專家打分,建立了學籍課程管理和學生考核評估兩個模型,對該??荚u學生和學籍管理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二、研究生管理體系的構建
本文以云南財經(jīng)大學為個例,探尋研究生管理的優(yōu)化途徑和科學合理的研究生考核評估模型,為研究生管理和優(yōu)秀人才選拔提供有力參考。結合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獨有特點,筆者邀請該校若干管理學專家教授和部分學生以“頭腦風暴法”的形式擬定并篩選出一級指標6個(以An表示),二級指標17個(以Bn表示),三級指標33個(以Cn表示)(含子集指標17個,以Dn表示)。旨在通過對于評價體系中各層級指標的量化分析,求解出其權重值,并以此找出關鍵優(yōu)化節(jié)點和路徑。
三、研究生管理評價體系實證分析結論
層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以下簡稱AHP)由美國運籌學家、匹茲堡大學薩蒂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它是將對決策層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層次分析法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建立判斷矩陣,把人們的判斷轉化為若干因素兩兩之間重要性比值,即各指標的得分權重,進而做出篩選和決策。
通過專家的賦值打分,建立判斷矩陣并運用MATLAB軟件求解,可得出研究生管理的綜合權重?;趯C合權重的分析,運用計算機數(shù)據(jù)篩選,筆者找出研究生管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如下:
一級核心指標3個,分別為升學就業(yè)管理、學術研究管理和考核評估管理;二級核心指標7個,分別為專業(yè)必修課程管理、正式組織管理、非正式組織管理、學術氛圍、學術成果管理、特殊家庭學生群體管理、貧困學生群體管理;綜合權重指標共47個,核心指標13個。
四、基于AHP分析的研究生管理優(yōu)化途徑
(一)合理安排研究生教學課程及學分配比
由于研究生階段較本科階段而言專業(yè)性更強,造成了許多研究生重專業(yè)、輕基礎的現(xiàn)象。認為只要學好自己的專業(yè),其他的一些基礎課只要隨便聽聽就行。且不知這正犯了學習的大忌,高屋建瓴、九尺之臺起于壘土,沒有好的基礎,就不可能會有大的成就。且各學科之間都會有很多的聯(lián)系,往往那些優(yōu)秀的培養(yǎng)方案正是抓住了這些關系,強化研究生的課程知識的融會貫通,學活學精。在研究生管理的過程中,在鼓勵研究生努力學習基礎課程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專業(yè)課的學習和實踐應用,保持專業(yè)課與基礎課相輔相成,優(yōu)勢互補。逐漸形成重基礎、寬口徑、精于專業(yè)的學習發(fā)展模式。因此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門可以合理分配基礎課和專業(yè)必修課之間的學分分配。本文基于實證研究提出了學分分配參考比例。即公共必修課:專業(yè)必修課:基礎理論課:公共選修課:專業(yè)選修課約為5:16:8:1:2。同時高校宜多開展一些學科間的知識競賽,鼓勵跨學科的交流與合作,使研究生可以產(chǎn)生挖掘?qū)W科間聯(lián)系的主動性,并增加專業(yè)課的實際應用活動,對實際應用后的心得進行交流互動,以此加強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二)構建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并重的管理模式
在研究生的學習生活中最常見的正式組織是黨支部、團支部、研究生會和班委會。筆者基于研究生根據(jù)以往學者“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進一步綜合出“四位一體”的以正式組織為主的管理模式。即以黨支部為核心,促進研究生的思想教育;以團支部為紐帶,增強集體凝聚力;以研究生會為支點,提高研究生組織管理水平;以班委會為基層堡壘,注重榜樣學習,帶動學生全面發(fā)展。
然而該管理模式本也有其不足之處。研究生階段較之本科階段在組織環(huán)境方面呈現(xiàn)出許多新的特點。比如研究生群體分散、個體差異大、思想獨立,研究生的交往也往往以小范圍、學術性、趨利性、社會化等多元形式展開。由此班級、研究生會和黨團組織等正式組織很難形成凝聚力。加之研究生加入正式組織往往是雙向選擇,許多研究生并不都能加入到他期待的組織中,因此正式組織的管理也受到局限。相反,非正式組織恰恰彌補了這些不足。那些由于共同的利益需求或愛好自發(fā)組成的非正式組織更容易凝聚和帶動研究生完成特定目標。非正式組織還體現(xiàn)著強烈的非排他性,可以容納任何有著相似愛好的人,同時規(guī)模較小,信息傳播快,缺乏核心人物,能較好地配合正式組織開展研究生管理工作。
因此,在實際的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可將以正式組織為主的管理模式轉變?yōu)橐龑Х钦浇M織并重的模式,針對不同類型的非正式組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推動研究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加強管理工作的實施和反饋,協(xié)調(diào)多方利益,及時疏通研究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礙,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比如對于宿舍等生活型群體,研究生長時間與室友朝夕相處,學習生活聯(lián)系緊密,溝通交流也很順暢。高??蓮纳瞽h(huán)境上多加以關懷,鼓勵研究生努力創(chuàng)造優(yōu)良的宿舍環(huán)境,豐富宿舍文化生活,積極利用課余時間探討時事政治和學科知識,爭創(chuàng)文明先進。而對于校園論壇、貼吧、學術交流群等學術群體,可讓老師以普通一員的身份加入到其中,與同學們共同交流和分享學術經(jīng)驗,并及時了解研究生的近期想法和需求,使高校能及時為研究生們從事科研和學術交流提供便利。
(三)豐富學術科研形式,強化激勵機制
高校對研究生的學術研究能力較本科階段而言有更高水平和更深層次的要求,而通過AHP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研究生的研究形式最主要的就是導師的指導和同學的協(xié)作,因為研究不是一件隨隨便便就能完成的事,在研究過程中既需要有專業(yè)的知識儲備,對大量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的能力;又要有豐富的經(jīng)驗,以此做出科學合理的假設和論證。要想高效地完成這一系列的過程,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必不可少,導師是知識的巨人,我們可以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看到更高更遠的地方;而同學是學術道路上的摯友,能在團隊的學術研究中彼此學習和提高。同時高校應該鼓勵研究生以更多形式的學術交流來鍛煉學術能力,比如獨立研究、校企合作或利用家族已有的資源進行科研探索等。這些多樣化的科研實踐和學術交流也能夠?qū)ρ芯可蒲心芰Φ呐囵B(yǎng)起積極的作用。激勵機制作為管理中非常核心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當然也無法忽視,在學術研究中也只有賞罰分明才能出“良將”。筆者認為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門應該加強導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不止停留在從導師到學生的單向溝通,而更注重積極的雙向的交流方式,鼓勵研究生成立學術研究小組,并定期進行各小組,各院系乃至各高校之間的學術交流。同時也要多開展一些學術競賽,對于那些優(yōu)秀的學生或者團體要給予獎勵和鼓勵。同時加強學術環(huán)境的治理,宣傳和發(fā)揚學術道德,嚴懲學術不端等不良行為,杜絕學術浮躁和學術腐敗等現(xiàn)象。提倡和引導正確的、科學的、積極的學術研究風氣,使得學術研究的氛圍更加濃厚,從而促進學科發(fā)展和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賀朝霞.研究生非正式組織存在的原因及引導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2,(08).
[2] 李亞敏.研究生“三位一體”教育管理模式探究[J].學習月刊,2012,(07).
[3] 李雷鳴、王軍會.經(jīng)管類碩士研究生團隊學習的實踐總結與思考[J].商業(yè)會計,2012,(10).
[4] 王金祥、盧紹君.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現(xiàn)代管理教育,2012,(07).
[5] 楊蕙馨.管理科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評價體系構建既培養(yǎng)機制變革對策[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3).
[6] 張月想、張羽.加強新時期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J].學理論,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