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世強 李維
陶餅,在我國的河南和陜西等地的漢墓中常有出土,且常與陶質五株、鎏金銅餅等一同出土,出土時常常是一罐,數量一個到幾十個,被泉界定為隨葬用的冥幣,是研究古代貨幣文化和喪葬文化的珍貴文物。近些年,江浙地區(qū)也曾大量出土陶餅,且種類更加繁多。
筆者認為陶餅的出現與西漢時期的黃金使用是密不可分的。西漢時期小額交易一般使用五銖錢,大額交易使用黃金。黃金使用也主要用于對外貿易。黃金使用樣式最多的是金餅,還有麟趾金和馬蹄金等。西漢初期高規(guī)格墓葬出土的金餅重量大約是一斤,合現在的250克左右,到后期劉徹墓出土卻成為一兩的金餅。西漢隨葬風俗盛行,早期貴族陪葬物黃金多,后期則用陶餅取代金餅來陪葬。從出土情況來看,陶餅從西漢開始,延續(xù)到六朝時期逐步減少,大約700多年時間。
據介紹,2007年浙江余杭漢以及六朝墓就曾出土一些帶釉彩的陶餅,其中還有許多漂亮的帶釉陶瓶、陶壺等。值得一提的是一起出土的還有一些不規(guī)則形的陶餅,多數帶有席紋,少數有特殊的刻畫符號。這種不規(guī)則陶餅是否是隨葬的陶餅也值得我們探究。與北方出土的陶餅相比,江浙陶餅的紋飾較為豐富,大致分為旋轉紋、谷丁紋、水波狀紋等。
陶餅一般分為有釉質和無釉質的,北方地區(qū)出土的一般是表面有凸起紋飾的灰陶無釉陶餅,而江浙一帶有釉質的出土量大,筆者通過觀察浙江余杭地區(qū)出土的陶餅實物可知,釉質是早期鉛質釉,顏色以淺黃色為最多,還有褐色和黃綠色等。江浙一帶出土的帶釉質陶餅硬度高于西北地區(qū)的灰陶質地面泛白色的陶餅,且吸水量小于西北灰質陶餅,個別陶餅背面有圖案。另外,江浙地區(qū)出土的陶餅還見有方形和異形,此類是否為陶餅范疇,有待考證。筆者認為,帶釉色的陶餅還是研究我國陶瓷文化不可或缺的歷史文物。從陶瓷角度來看這些陶餅是陶和瓷轉換過程的過渡期,釉的顏色也逐漸趨向于三種色調。還見有兩面施釉、胎質為紅土質地的陶餅,硬度接近于瓷器了。而瓷器真正的產生年代就是東漢,地點也正是江浙一帶。
很多歷史文物的發(fā)展都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都是為了滿足人們最基本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我們更多的粉飾。陶餅也是如此,人們拿到手,往往會想到核桃酥、夾心餅干等等,且花紋都是很隨意的。在當時,可能就是一個工匠隨手揪一塊泥巴,按入模子,拿個竹制的刮刀順手把邊上的泥土刮掉,反手將模子扣過來,在釉水里沾一下,放入火里燒好了就成了陶餅。就如同從陶器發(fā)展到瓷器只是為了滿足人們防止?jié)B水的最基本的需求。
筆者認為江浙地區(qū)所出土的陶餅應該晚于北方,其用途作為隨葬用品是毋庸質疑的,也是陶餅發(fā)展的產物。它可能是代替金餅,也可能就是最直接的代替食物,歸根結底一定是代表著“財富”,也影射出幾百年來不同地域之間文化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