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珍
近幾年來,隨著山東杜郎口中學、泰興洋思中學的崛起,一種新的教與學的教案或?qū)W案方式在教育領(lǐng)域開始規(guī)?;餍校覀兎Q其為導學案。從各種資料上得知,導學案是經(jīng)教師集體研究、個人備課、再集體研討制定的,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素質(zhì)教育要求為目標編寫的,用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討、優(yōu)化發(fā)展的學習方案。它以學生為本,以三維目標的達成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新、自主發(fā)展的路線圖。導學案的努力實質(zhì)上就是試圖有效處理學與教的關(guān)系,凸顯出學。在教育理念上,從教師主體逐漸轉(zhuǎn)向?qū)W生主體,放手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把自主實踐還給學生,重視學生良好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堅持預習,獨立完成作業(yè)。這樣的改革既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也與新課程理念一致。
在欣喜之余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導學案中導與學的比例應該怎么分配?放手給學生的主動權(quán)應該放到什么程度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從導學案的意義范疇來說,導學案是學生學習文本的一張路線圖,可以為學生指點迷津,在學習中有路可循,有的放矢地在有效的時間內(nèi)更快地達到學習目標??梢?,導學案只是起到引導學習的目的,而學生是否能根據(jù)導學案的引導完全達到學習目標,還要靠課堂的實踐檢驗。那么,導學案上學生沒有找到的知識點、知識面和延展面是否還要靠教師的課堂引導和啟發(fā)呢?事實上,我們從網(wǎng)絡上看到的或?qū)嶋H觀摩的課堂實例中,大多數(shù)教師很忌諱講,即使講,也盡量少講,似乎教師講多了就忽略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有傳統(tǒng)教育教學方式的嫌疑,甚至在有些教師的課堂上教師三緘其口,學生回答得越多,似乎這堂課效果就越好。殊不知,有時學生流利的回答是照著參考資料順暢地讀下來的,那不是學生深入文本、與作者心靈的溝通和靈魂的共鳴,這樣的學習在語文學科上很可能就是蜻蜓點水,不可能真正觸及文本的真正內(nèi)涵與文學作品所賦予的深刻意義。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有些是因為教師自身的原因,有些則是來自于校方的硬性規(guī)定:不準教師多講。
試想,教育的對象是千差萬別的,學習的學科是分門別類的,各學科中的內(nèi)容也是深淺有別、廣度與深度不同側(cè)重的。教師的引導應該是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導學案的設計無論怎樣精巧,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角度、深度、廣度也會存在差異,這時教師的引導就能為學生撥開云霧、指點迷津。
在導學案中,學生的自主學習體現(xiàn)得很明顯:自主預習,按照導學案設定的路線去尋找問題、搜集資料、探究答案。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合作探究的能力,但在某種程度上,有些教師和學生,或有些學校過分看重了導學案的作用,導學案變成了習題集,只有解決了導學案的問題,才能達到學習目標。這個問題從某個角度看,是否和過去傳統(tǒng)教育中的過分肢解課文有本質(zhì)上的相似之處呢?
另外,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是不是所有的學科都適合用導學案?是不是某一學科中的所有教材內(nèi)容都適合用導學案呢?我想,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千百年來的實踐證明: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有的知識適合講授,有的知識適合學生自學,有的知識適合學生之間通過交流討論來解決,這是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了的。同時,教師的特點也決定了有的教師適合采用講授的方式把知識教給學生,有的教師則適合采用組織學生自學、討論、探究的方式使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有的教師能夠在學生的活動中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思維動向,也能準確地估計學生的思維障礙,再點撥學生來切中要害,但有的教師就欠缺這方面的能力。導學案教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把知識以問題的形式反映出來,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事實上,有些學生接受不了這種學習方式,問題導學其實不能適合所有的學生,不能使所有學生都進入學習狀態(tài),也就不能使所有學生都有收獲。這樣,我們的問題導學就失去了意義,成為拋棄一些學生的罪魁。
采用導學案教學模式之后,學生的展示成了大多數(shù)課堂的主流,學生的問題也處在很多預設不到的地方,但我們又不能對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置之不理,時常出現(xiàn)被動局面。這種課堂的不可控因素很多,看起來紅火熱鬧,似乎是我們進行教學改革的目的所在,但深入思索,這種現(xiàn)象也并非全是優(yōu)點。我們不能也沒有權(quán)利阻止學生的展示,即使學生的展示已經(jīng)偏離了預設的問題,我們也只能等到學生展示之后再由其他的學生或者教師進行評判,這樣的課堂有效時間急劇減少,特別是面對不同層次學生所展現(xiàn)出來的不同問題,作為教師都應在課堂這樣一個大背景中解決,這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無疑是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對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種無效的勞動。
導學案在教與學的理念上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在具體實踐操作中也為我們指明了一條路,但是我們在使用這種方法時,更要看看內(nèi)容是否適合我們自己的學生,該導的時候應該導,該放手讓學生學就大膽讓學生學,真正做到因材、因人、因時、因地去教和學。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