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的內涵
什么是經濟學人?
從經濟學人本身的工作內容看,在一些場合我曾講過,有三類經濟學人:理論經濟學人,就是提出問題,假設前提,設立模型,實證推理,去發(fā)現(xiàn)理論規(guī)律,奮斗目標就是要摘取諾貝爾獎。應用經濟學人或者叫政策經濟學人,在中國,就是研究中國轉軌,研究中國制度變革,推動中國經濟的轉型。要研究眼前短期問題,又要兼顧長期的制度演變和制度轉型問題?!帮w機場式”的經濟學人,即美國學者克魯格曼曾把經常寫一些在飛機場書攤上出售的經濟學問題常識書、經濟知識普及書、“快餐書”的經濟學者,稱為“飛機場式”的經濟學人。
我認為,這三類經濟學人都是需要的。這是從經濟學人本身的工作角度來講。如果我們從“當代”、“使命”這樣一種更為宏觀的字眼分析,中國當代經濟學人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我認為有兩大使命:第一,研究改革、研究轉型和研究政策制度的變化。從今天看,研究如何使中國這個第二大經濟體在改革中逐步逼近第一大經濟體,重點不是總量,重點是制度變量。第二,13億人口的大國,已連續(xù)30年,年均9.8%的GDP增長,外國經濟學家說這是人類經濟學史上的奇跡。國人在總結這30年時,有人用“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字眼,我認為,與其說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不如說“中國故事”?!爸袊适隆鼻?0年剛剛演完上集,是有聲有色,非常成功的,演出了一個人類奇跡,但是下集才剛剛開始,還沒有演完,結局如何還不得而知。今天,我們看到的中國經濟現(xiàn)實又存在一大堆問題,用前總理溫家寶的話說,是不協(xié)調、不平衡、不可持續(xù)的,即中國經濟按原有軌跡走不下去了。面對這樣的狀況,中國經濟學人的第二大使命就要對前30年好好進行總結,總結中國實踐,抽象理論規(guī)律,發(fā)展、豐富經濟學,哪怕是曾經有過的教訓。可能這是當代中國經濟學家的重要使命。好像記得有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曾說過,誰能夠說清楚中國30年的成功,誰就能得諾貝爾獎。我想這一代中國經濟學人有豐富的改革實踐,有條件、有責任從理論上去認真總結,而不是從一般的經驗與方法上去總結。
兩條建議
我曾在今年前些日子長江商學院新生大會上提過,現(xiàn)在,我認為中國當代經濟學人要能出色完成當代的使命,更需要重視我下面說的兩條意見。
第一,應該好好學習、了解世界經濟發(fā)展史。因為中國今天已經不是一個開放的小國,我們是大國開放體,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今天的一舉一動、政策制度的演變,都會影響世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國如何和世界互動?世界會有什么反應?最后結果會是什么樣?世界經濟發(fā)展史上有很多東西可以供今天的我們借鑒。近200多年來的人類經濟發(fā)展史中也有不少經驗與教訓,有的甚至是非常慘痛的,因此未來中國經濟要保持穩(wěn)定增長,有它應有的、內在的邏輯。我們應該了解這個大邏輯,了解世界與中國經濟制度政策可能變化的趨勢,借鑒歷史,指導當今中國。
第二,應該讀點經濟學說史。我們一定要尊敬先人、前輩、偉大的西方經濟學家,但是我們又不要盲目迷信前輩,更不要在中國轉軌這樣一個長歷史時期簡單地迷信主流經濟學。理由是:其一,美國危機之后,美國主流經濟學家都對這場危機的事先毫無預測、反應進行反思,這起碼說明主流經濟學還需完善,還不能解釋為什么不能預測。其二,要看到每一種理論都有它產生的特殊的時代背景,即有一定的時代性和局限性。如果具體展開講,可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從主流經濟學看,馬歇爾新古典經濟學以后,30年代的世界大危機產生了凱恩斯主義,60年代美國高通貨膨脹產生了貨幣主義,七八十年代美國的滯脹產生了理論預期學派和供給學派。即任何一個理論學派都不是長青樹,都不能永遠獨占舞臺,而是各領風騷30年,經濟學就是這樣不斷地豐富與發(fā)展的。
第二個方面,從非主流經濟學看,說遠的,19世紀上半期德國的崛起,是歷史學派在支撐。20世紀德國的進一步崛起,靠的是弗頓堡學派。今天的世界大國——美國的崛起,流行的政策的理論依據不是英國新古典學派,而是漢密爾頓的思想。從近期看,二戰(zhàn)后發(fā)展經濟學的形成,從劉易斯的結構變動理論開始,到依附理論,到全球體系理論,到現(xiàn)在的轉軌經濟學、演化經濟學,在不斷地發(fā)展和深化?,F(xiàn)在一些新奧地利學派講的更多的也是市場機制的形成,和我們研究轉軌經濟差不多。因此僅從發(fā)展經濟學幾十年看,它的學派內容也在不停地發(fā)展。可以說,人類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不光是主流經濟學完全能解釋的。
第三個方面,從諾貝爾獎得主的作品內容看。既有沿襲古典傳統(tǒng)的主流經濟學家,也有反映新制度經濟學流派的科斯、諾斯,也有貨幣主義學派、計量經濟學、信息經濟學、福利經濟學,博弈論等。既有純理論的,也有技術經濟的,如投入產出法、線性規(guī)劃。還有反映部門經濟內容的金融經濟學等。我們說古典經濟學原理很經典,但我記不得哪位學者曾說過,古典經濟學到1933年尚未發(fā)生根本動搖的原則已不多了,都已經發(fā)生了變化。
做人和做學問
講這一點,首先要聲明,我不是在告誡人家,對自己而言也是自勉,大家共勉。
第一,經濟學人做學問首先要明確定位。做學問不要東碰碰西沾沾,三心二意,要明確定位,就是要明確我是干什么的,我能干什么,我在干什么,即我在研究哪一塊?不要什么都研究,因為每個人精力有限。
第二,做理論經濟學的要耐得住寂寞。不要羨慕做政策研究、應用研究短期就能得到的名和利,每天在媒體上出現(xiàn)的頻率。做理論經濟學的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鞍宓薯氉昀?,文章不著一字空?!?0年磨一劍,才能磨出好東西。諾貝爾獎得主科斯一生沒寫過幾篇論文。1933年寫了《廠商的性質》,1960年寫了《社會成本問題》,到了1991年才得諾貝爾獎??扑箤戇^的論文數(shù)量,可能遠遠不如我們現(xiàn)在有的中國經濟學者寫得那么多。
第三,做政策研究的要腳踏實地,善于調研,善于思考。有深度的文章不需要擺花架子;有價值的文章不光是批評政策的文章,而是能提出建設性意見的;文章只能光說隔靴搔癢的話,說明自己不了解實際。嚼人家已經嚼過的饅頭,說明作者沒出息。講人家聽不懂的話,不會“大道至簡”,說明自己是似懂非懂。
作為一個經濟學者,我曾說過:寫一篇文章,作一次演講,我更在乎以下三點:一是會發(fā)現(xiàn)問題,即思想要敏銳,能見微知著,察青萍之末,善于捕捉經濟運行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和新矛盾。二是要能準確判斷問題和矛盾的性質與特征。學會通過現(xiàn)象抓本質,把握經濟規(guī)律、經濟大勢呈現(xiàn)的特征性的東西。三是研究提出的政策措施要具有可操作性。政策研究要回答的不僅僅是“應該怎么辦”,主要是要回答“具體怎么辦”。政策經濟學人批評政府政策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只會批評,不會提建設性意見,就欠缺了一點。
我認為,如果能做到以上三點,一個經濟學者,其思想、其觀點,就可以從一國經濟的發(fā)展、政治制度演變的歷史中找到它的“影子”,就能見證歷史,影響歷史,這就是政策經濟學人的使命。
第四,在當今浮躁的社會,金錢橫流的社會中,學者要珍惜出自于自己名下的一個字,一句話,一個觀點。要牢記演講、寫文章、做報告,首先是在向社會亮相自己是如何做人的,其次是向社會亮相自己是如何做學問的。在社會和歷史的試金石面前,人與學問做得好不好,人正不正,學問深不深,最終是會一清二楚的。
第五,要做好學問,首先要做好人。一個經濟學人、一個知識分子,首先應追求“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經濟學人看中的應該是經濟學人本身的人格魅力、人格影響力,這應遠遠重于經濟學的某一個經濟觀點。
經濟學人應該是良心的守望者,知識的守望者,不能附炎趨勢,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見風使舵,經常說出今天否定自己的昨天,今年否定自己去年的話,不斷打自己的耳光,這樣的經濟學人是沒有出息的。
因此經濟學人的做人和做學問,必須老老實實,不怕自己觀點思想不成熟,就怕不老實,只要老實做人和老實做學問,社會和歷史的眼光是客觀的,早晚是會承認的。經濟學人要牢記,名和利只是學問做成功的副產品,不是目的,只有這樣才能做好學問。投機取巧、不老實做學問乃至于金錢至上,早晚是會被人嗤之以鼻的。
(根據夏斌2013年7月24日在《新京報》舉辦的“中國青年經濟學人”評選活動中“論壇致辭”發(fā)言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