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蕓斐
摘要:本論文主要通過對《里斯本的故事》中聲畫的結合為議題,探討電影中的聲音。聲音介入電影后,對電影的蒙太奇結構也產(chǎn)生了變化。在文德斯的影片中,聲音的存在往往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其本身的意象和傳達作用。
關鍵詞:聲音與畫面;里斯本的故事;文德斯
1電影中的聲音
1.1認識電影中的聲音
電影媒介是種綜合性媒介,聲音介入后,根本上改變了蒙太奇結構和電影美學觀。電影不同于文學,它是依靠兩個信息磁道——聲音、視像進行敘述,可以說,電影具有雙重敘事的特征。聲音的敘事功能對于現(xiàn)代的電影來說極為重要的,是不可被取代的。它的主要功能在于:第一命名功能,單純的畫面通常只能對人物、時間、地點、人物關系等加以展示,而不能告訴觀眾具體的人名、地名、時刻、人物間的關系。第二是鏡頭、場景鏈接功能。第三是講述視像之外的一些行動、事件。①
我認為聲音本身就具有 辨識的作用,我們往往可以很直觀的通過聲音就知道是什么或者發(fā)生了什么,這在《里斯本的故事》中,錄音師與孩子們的一段互動也可以很直觀的了解。但這里太過于狹義地只是說明了聲音在電影藝術中的普遍運用方法。我們往往忽略了,聲音作為一個個體的存在,而非只是輔助的作用。在電影藝術中,我們看到的是綜合的藝術。當每一種元素,這里主要是聲音開始演繹時,同樣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存在去敘述故事,這在電影中并不是普遍的但卻是一直存在的,尤其在文德斯的電影中,將音聲音做為一個演員的總用來演繹。在這里不得不贊嘆文德斯對于電影音樂這些不同學科的藝術造詣之深,得以很好的把控,敏銳地感知。
1.2文德斯與電影音樂
文德斯的電影總是與地理有某種深刻的聯(lián)系。首先在內容方面,道路和旅程構成影片的主題和框架,他早期的許多影片尤是如此。其次就他的身份而言,文德斯在創(chuàng)作中總能清醒意識到,拍攝的方式不可避免地會顯露文化傳統(tǒng),于他則是德國、歐洲或者美國文化。這樣復雜的網(wǎng)絡左右了他的感性觸覺,把他的電影放置于電影拍攝風格和個人觀念傾向的十字路口上。在這條道路上,搖滾樂比他的電影愛好更能體現(xiàn)他向美國文化的趨近。②
文德斯的電影中是如此執(zhí)著地應用搖滾樂,在《柏林下的蒼穹》中也是一樣。使搖滾在他這里被賦予了比喻的功能。它們展現(xiàn)了一段豐富的經(jīng)歷和對已流逝過往的懷念,影像中的回憶和感知混合起來。這樣一來,搖滾樂擔當一個純電影手法的角色,它展示出文德斯一直在影像中尋找的范式,即一種節(jié)奏、一種自律的動作,它起到講述故事的功用,擁有一種塑造力,在自己內部不斷產(chǎn)生新的戲劇元素,并變成一種深刻的經(jīng)歷。這樣的在文德斯的電影中就擺脫了傳統(tǒng)的敘事結構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束縛,所有的敘述卻又同時與世界發(fā)生默契。這是文德斯的電影語言。
2《里斯本的故事》中的聲音與畫面
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我強烈建議戴上耳機靜靜去聽,去感受。本片中運用半真實半虛幻的視角,從影片中展現(xiàn)了電影的音樂,配音在制作過程中的產(chǎn)生過程,并用電影本身去記錄和呈現(xiàn),從一個電影制作中的音樂制作這一部分,展現(xiàn)了電影工作的辛苦,最后導演的一句不需要了就可能使你所有的工作辛苦都付諸東流,也在本片中探討了導演對電影的態(tài)度,對商業(yè)化的批判和厭惡。
2.1聲音與畫面相輔相成
本片的開頭主觀鏡頭是這個片子最具代表性的一組鏡頭。這組鏡頭很好地詮釋了聲音與畫面同步的例子,我們通過鏡頭得到的城市畫面與廣播里出現(xiàn)的聲音契合。在這里聲音與視像都是重合的,聲音與視像共同完成敘事。
事實上,《在里斯本的故事》中這些不過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時時聽到的聲音,我們無時無刻不處在這些聲音的包圍之中。只是,我們是否對它們給予了足夠的關注?我們是否對這些聲音有足夠的敏感和開放?比如,我們是否會在廣場上鴿子飛起的時候感到一種無名的悵惘?我們會不會在聽到二樓小酒館傳來的吉他聲時突然駐足,為這些不期而遇的他人的情緒感到美好、傷感?我們是否思索過,港口的水聲、教堂的鐘聲、電車的聲音,樓下市集里嘈雜的人聲其實構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背景,構筑著我們生活的秩序和節(jié)奏?我們是否對生活的這些庸常和細微之處懷抱了足夠的熱情和敬意?詩人和藝術家總是在要求我們要有一雙敏感的“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而文德斯或許是在要求我們要具備一對敏銳的“發(fā)現(xiàn)美”的耳朵吧。正如佩索阿的詩歌所揭示的那樣:“在明亮的陽光下,即使聲音也熠熠發(fā)光”。
以上例子所說明的就是在電影的敘事過程中,聲音具有意義的引導與定位功能,它在多種不同的可能所指中引導觀眾,從而保證故事的確定性與完整性。
可以說里斯本是特別的,在文德斯眾多的電影中,里斯本用了一種別樣的聲音形態(tài)呈現(xiàn),導演文德斯很受公路電影影響,并且極其喜愛搖滾樂。而在里斯本中的音樂是由Madredeus(圣母合唱團)是一個葡萄牙本土的樂團所制作的。
當主人公為配音的事開始思考又略帶苦惱的時候,忽然轉身離去,原來是聽見了一縷優(yōu)美的聲音飄來,一開始導演沒有交代為什么他忽然轉身離去,我們會有各種的猜測,是不耐煩或者是餓了?最后我們才知道,當他推開一扇門時發(fā)現(xiàn)了樂隊在排練。我覺得這里的安排很妙,或許只有錄音師才能在嘈雜的機器聲力辨識出微弱的,不一樣的,優(yōu)美的音樂,并最終找到了樂隊,來開了另一段邂逅和故事。
圣母合唱團一直以原音的貝斯與正統(tǒng)的古典吉他,彈奏出如夢如詩般充滿異國葡萄牙風味的歌曲著稱。在這部半虛構半真實影片中,我們可以見到葡萄牙民謠樂隊Madredeus的成員,他們演了自己。他們?yōu)檫@部電影而做的,洋溢著幽雅的葡萄牙風情,寧靜優(yōu)美。演唱的歌曲稱為法多,可以說是葡萄牙的國寶,又稱為悲歌,法多也有命運的意思。高音的葡萄牙吉他和中音的西班牙吉他在一起合奏,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抒情氣氛,使人感受到一種甜蜜的憂傷,這可能就是法多的魅力所在。最早也是水手出海前人們相送時唱的歌。
在這里契合的不僅是畫面聲音的單獨個體,我們甚至看到了聲音的調性,通過燈光的渲染,柔和地展現(xiàn)出了聲音的感受,并且概括地在畫面中得到呈現(xiàn)。因此我們可以感到畫面中導演運用的橙色和藍色的對比調子來渲染,也是契合了法多既悲傷又帶著柔美的甜蜜。
2.2聲音與畫面獨立而同步
聲音的陳述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獨立性,而不總是要與視像相伴而行,它往往超出視覺畫面的講述,而能夠敘述或表達出并不由視像呈現(xiàn)的行動。這在《里斯本的故事》中,有這樣的一些片段,畫面的內容是一個老者在畫面中運動,同時有這個老者的念白,但念白的內容和畫面的內容似乎完全沒有關系。這是文德斯非常慣用的手法。畫面的演繹是一條線,聲音的演繹也是一條線,就像平行蒙太奇。兩者單獨敘事,但是都緊緊圍繞著電影的主題,我們既看到了葡萄牙的面貌,同時聽到了它的聲音,在這兩者的碰撞下,是蒙太奇手法中的積的作用,我們得到了一個新的完全的形象和意義。
我們能夠真實的感受到的是里斯本的本土文化,這是直觀的。很多紀錄片的表達方式甚至更加的直白,更容易讓人們接受,這是文德斯的電影巧妙之處,好的電影藝術工作者擁有的是獨特的視角。 直白的,或許容易讀懂,卻不深刻。再次回到電影中,老人滑稽的表演和哲理性的念白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我們看見的是一個城市隱藏的力量。導演通過老者的口來傳達,一個城市的存在,城市里的生活,世界是相關聯(lián)的。我們將這些意象轉化,轉喻,導演在探討電影的本質,電影的存在意義,記錄,講述,或者是記錄那一瞬間的證據(jù)。
同樣的這種方式在《柏林下的蒼穹》中,得到了更多的應用,通過城市里的人的內心獨白來演繹,他不是直白的講述戰(zhàn)后留給城市的創(chuàng)傷,畫面的內容是普通而尋常的生活,聲音的內容是念白,如此地沉悶,這種沉重的內容與平常的生活相對比,他們看似互不相干,職責是互相作用并且最終達到故事的主題。
這種超出視像之外的表達、或簡要概述或較詳細地述說過去的一些行為、事件,而畫面仍然僅僅是展示人物在“說”這一動作。但其表達的作用和強度遠遠大于直白的普通敘事結構。
2.3聲音“高于”畫面
“影像背叛了世界,為了那點錢?!碑斘覀円琅f認為文德斯僅僅是為了敘述一個簡單地錄音師的故事時,最后導演與錄音師的相遇那一段,如此強烈地道出了本片的主題。通過念白直接地拋出了導演對于電影本質的一個思考。在這里的畫面看似只是一個輔助的作用,輔助故事中的導演親口對商業(yè)化電影的批判。在這里我所說的高于是內在的含義。
通過與《柏林下的蒼穹對比》在《柏林下的蒼穹》中更加明顯,天使聆聽每個人的心聲,得到了不同的人身觀世界觀,其實都是在通過別人的口來講述自己的觀點。
假定里斯本是真實的自然的,用攝像機紀錄看到的里斯本是主觀中的里斯本,而將攝像機背在后背,紀錄自己看不見的景物是一種較為客觀的方式。在電影技術高度發(fā)展且日益商業(yè)化的今天,電影所遭遇的問題不是“人的介入”,而是“人的缺失”,或者說,人的心靈活動的缺失。這是否是一種諷刺,當故事中的導演如此侃侃而談純粹畫面的問題時,錄音師滑稽的表演,不屑的微笑,和錄音的一系列動作。從錄音師的角度來說是諷刺的。我們可以很鮮明地發(fā)現(xiàn)對比,相較于錄音師的種種表現(xiàn),故事中導演的演說,那么諷刺。但我發(fā)現(xiàn)的是兩個個體同時演繹時產(chǎn)生的一個碰撞,對電影的一個思考和探索。文德斯給了我們他的答案。
我們看到的畫面直觀表述了這場碰撞的產(chǎn)生,但是這個命題過于深刻,我在這里并不認為文德斯是給出了準確的答案,什么才是影像,攝像機通過人的意志或者完全將人抽離出去后是否就是純粹的畫面?是否就是導演所說的不被污染的畫面。文德斯認為那是垃圾。而從畫面和聲音這個主題來說,在這里,聲音將主題最終升華了。
它不僅是一種敘述與情感的宣泄,作為觀眾也得到了交流,我們通過畫面的感官的到了故事,通過聲音對電影的理念進行了思考。因此可以說這里的畫面是輔助了聲音,通過對比詮釋了本電影的主題。
3總結
如果說《里斯本物語》是一部探討電影理念,影像真實,影像與聲音關系等種種重要電影命題的電影,那么,這一切卻是在一種舒緩以至松散的節(jié)奏中展開的。影片也并沒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故事情節(jié)。通過影像、聲音、詩歌和音樂的拼貼,通過它們之間的互文性而形成一種緩慢流動的詩意,將關于電影和藝術的探討隱于這流動的詩意之后。
這是一部說教的電影,知道最后我才恍然大悟,但在觀看數(shù)遍后我發(fā)現(xiàn)這部影片并不那么沉悶,你能不斷從細節(jié)中體會到文德斯的巧妙構思。在文德斯對電影聲音的理解中,我們通過影片感受到聲音作為單獨個體的演繹,也可以擁有其本身的意象傳達。
注釋:①沈慧.論電影中的聲音敘事[J].科技信息,2006(09).
②弗蘭克·考施,于貝爾·尼奧格雷,曹軼.關于維姆·文德斯和搖滾的訪談——音樂根植在我的創(chuàng)作中[J].世界電影,2009.
參考文獻:
[1] 甘凌.對于電影聲音分析方法的思考[J].當代電影,2013.
[2] 王玨.電影聲音設計的概念及方法[J].當代電影,2010.
[3] 王樂文.論電影聲音與電影聲音文化[J].影視技術,2004.
[4] 鄭亞冰.電影聲音與畫面的協(xié)同性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
[5] 侯燕.音畫統(tǒng)一與視聽合一——電影音樂特性研究[J].中國音樂學,2007(01).
[6] 鄭春雨.關于電影中的聲音[J].電影藝術,1990.
[7] K.J.唐納力.于帆.當代電影中的音樂化聲音設計[J].電影藝術,2012(05).
[8] 王濼泉.關于現(xiàn)代電影中聲音與影像問題的思考[J].戲劇叢刊,2012(02).
[9] 章明.一個巫山人眼中的維姆·文德斯與新德國電影[J].書城,2004(08).
[10] 江闊云低.柏林的另一堵“迷墻”——德國新電影四杰之維姆·文德斯[J].世界電影之窗,2007(07).
[11] 肖雅.文德斯的歐羅巴鄉(xiāng)愁[J].電影畫刊(上半月刊),2012(09).
[12] 劉曉燕.維姆·文德斯電影模式的建構與價值探尋[D].海南師范大學,2012(03).
[13] 張文.文德斯,迷戀城市,迷戀荒漠[J].電影,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