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楊
摘要:十番鑼鼓遍及全國的很多地區(qū),蘇州地區(qū)的十番鑼鼓也和全國一樣是一種民間樂種。它的演奏形式大多是產(chǎn)生在堂名、班社中,多服務于百姓的喜慶活動,如嫁娶、開張、壽辰、滿月等。演奏的樂器主要以打擊樂、絲竹樂、弦樂、笛子等,根據(jù)演奏曲牌類型的不同,樂器種類就不同。演奏的人員基本來源于百姓,大多都通過家族式的傳承方式傳承下去。
關鍵詞:十番鑼鼓;十番吹打;堂名;班社;藝人
十番吹打和十番鑼鼓都是流行在江蘇南部地區(qū)的兩個器樂樂種,歷史都很悠久。
1十番鑼鼓
十番鑼鼓在歷史上有著廣泛的流傳,是“創(chuàng)于京師而盛于江浙”的民間吹打樂種,俗稱“鑼鼓”、“十番”,歷史上曾有“十樣錦”、“十不閑”等稱謂,清·葉夢珠《閱世編》云:“吳中新樂,弦索之外又有‘十不閑,俗訛稱‘十番,又曰‘十樣錦,這里所說的也都是同一樂種”(引楊蔭瀏《十番鑼鼓》P2)。在我們今天的學術界還是運用這樣的稱謂,在查閱有關十番鑼鼓的文獻資料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在全國都有十番鑼鼓的演奏活動和表演形式。十番鑼鼓在萬歷末年(約1620年)就流行于蘇州一帶。最初的形式是“金革木而無絲竹”的“素鑼鼓”(即清鑼鼓),直到崇禎末(大約1644年)出現(xiàn)了加用“笙、管、弦”的“葷鑼鼓”(即絲竹鑼鼓)。十番鑼鼓在蘇州一帶流行的基本情況在《蘇州民間器樂曲集成》中都有記載,筆者在史料中也查閱到一些,如:明·代張岱的《陶庵夢憶》中寫道:“虎丘八月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處,大吹大擂,十番饒鈸,漁陽摻撾,動地翻天,雷轟鼎沸,呼叫不聞。”(引楊蔭瀏《十番鑼鼓》P2)這段在明代蘇州虎丘出現(xiàn)的正月十五鬧元宵的場面,一直延續(xù)到了今天,今天的虎丘廟會也是同樣的豐富多彩。十番鑼鼓除了在民間流傳外,也成為了官紳之家的家樂。在《紅樓夢》第十一回中描述到“養(yǎng)了一班小戲兒并一檔子打十番鼓的”(引《蘇州民間器樂曲集成》P5)。筆者去周莊古鎮(zhèn)做田野時,發(fā)現(xiàn)張廳有介紹當時張家就有這種演奏十番的班社。說明不僅書上記載大戶人家自己都會養(yǎng)一個小戲班,在我們身邊同樣也找到了這樣的歷史痕跡。主要是來源于民間的十番鑼鼓的演奏者,他們的職業(yè)性的班社被稱作——堂名。這些“堂名”藝人的身份,有一些是專業(yè)從事堂名演奏的藝人;還有一些是道教樂班中的道士兼做“神”、“道”,此外,在農(nóng)村有一些民間樂手也有自發(fā)或者是臨時參加“堂名”或是做十番和道教的樂社。樂隊在演奏十番鑼鼓的時候,人數(shù)一般在八人至十二人不等。被稱為“全堂”或“滿堂”的為十二人,演奏時大多采用坐樂的形式,用兩張方桌拼在一起,橫放在廳堂上,桌子的前端朝向廳堂的中央,樂器就擺放在桌子上,演奏時每人兼幾種樂器。單班演出①,那么桌子就擺放在廳堂的左邊;如果是雙班演出,那么桌子就是左右相對而放。
十番鑼鼓的曲目大多來自軍中樂、官樂和民間,還有一部分是來自于昆曲。十番鑼鼓的演出形式以鑼鼓段、鑼鼓牌子與絲竹樂段交替或者是重疊進行。十番鑼鼓根據(jù)樂隊編制的不同,可以分為“清鑼鼓”和“絲竹鑼鼓”兩大類。“清鑼鼓”,俗稱“素鑼鼓”,只用打擊樂器演奏。按照演奏所用的樂器的不同,又可以分為“粗鑼鼓”和“細鑼鼓”。演奏十番主要用的樂器有:綽板、小木魚、單堂、單皮、大鑼、戲鑼、大小齊鈸等稱為“粗鑼鼓”,代表性曲目有如《粗旺》等;主要如加上了春鑼、雙磬、湯鑼、馬鑼、七冒、撲卜則是“細鑼鼓”?!敖z竹鑼鼓”俗稱“葷鑼鼓”,除了用粗、細鑼鼓外還兼用絲竹樂器演奏,按照主奏樂器的不同,又可以分為:“笛吹鑼鼓”、“笙吹鑼鼓”、“粗細絲竹鑼鼓”。
2十番吹打
在介紹了十番鑼鼓的歷史與發(fā)展的形式后,我們有必要了解流行于蘇南民間的其他與十番鑼鼓對應的另一種吹打樂——十番吹打。在民間又稱為“吹打”或是“鼓吹”。清乾隆年間,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有記載:“十番鼓者,吹雙笛,用緊膜②,其聲最高,謂之悶笛,佐以蕭管,管聲如人度曲;三弦緊緩與云鑼相應,佐以提琴;鼉鼓緊緩以檀板相應;佐以湯鑼。眾樂齊,乃用單皮鼓,響以裂竹,所謂頭如青山峰,手以白兩點,佐以木魚、檀板,以成節(jié)奏,此十番鼓也?!边@里所提到的“十番鼓”就是這樣吹打樂。一般以為“十番鼓”在“十番鑼鼓”之前出現(xiàn)?!保ㄒ龡钍a瀏《十番鑼鼓》P2)
筆者就這個問題采訪了蘇州地區(qū)十番鑼鼓的顧再欣老師:
時間:2009年11月13日
地點:顧再欣家
筆者:我在器樂曲集成中看到“十番吹打”這個詞,是蘇州地區(qū)這么叫,還是其他地方都是這樣叫的?
顧:這個名字也就是我們當年編“集成”的時候自己定的。
筆者:請問在器樂曲集成中提到的十番吹打和十番鑼鼓,有什么聯(lián)系嗎?
顧:堂名班社中主要的器樂演奏形式;而鼓手班一般只是演奏十番吹打,在樂器配備和演奏曲目上都沒有堂名樂班那么豐富。一些大戶人家的喜慶活動常常喜歡請?zhí)妹嗌绾凸氖职嗤瑫r演出。堂名一般都在廳堂坐唱演奏,而鼓手班都充當著堂名的“幫手”,在大門內(nèi)的過道小間演奏十番吹打,可見堂名藝人的地位要比吹鼓手的地位高。堂名先生被尊稱為“堂名先生”,有的堂名先生在應也是邀參加鼓手班演奏吹打時,在有些農(nóng)村地區(qū)也被稱為“鼓手先生”。
筆者:十番吹打演奏些什么曲目?
顧:在堂名為婚禮、壽宴、小孩滿月、喬遷等喜慶場合演出時,十番吹打一般只安排在開場時演奏的,曲目有:先奏《將軍令》(稱為“開啟”),再奏《普天樂》和《山坡羊》,稱為“三響頭”;還有在迎接賓客、送賓客的時候也要奏樂迎送,如《水龍吟》、《傍妝臺》等。在座唱昆曲之間歇息是演奏《一枝花》、《春日景和》、《雁兒落》、《一機錦》等曲目。
筆者:那在當?shù)亟Y(jié)婚時用十番吹打嗎?
顧:在蘇州民間一般來說,辦喜事的時候請鼓手班在婚禮等喜事中被稱為“樂手”,演奏的吹打,要比堂名樂班簡單。一般只有四人應付演奏,其中兩人吹笛或大小嗩吶,兩人司打擊樂并兼號筒。所演奏的曲目都是有規(guī)定的,如:在婚禮中有“三清頭”的說法,就是用于請新娘子上轎、新郎出堂、新人拜堂等吉時典禮時配合著掌禮唱頌詞時用雙笛所奏的樂句,無曲牌名稱。
筆者:那么喪事呢?
顧:辦喪事的時候一般堂名是不參加的,而鼓手班在喪事活動中稱為“鼓手”,演奏《哭皇天》、《苦黃連》等,也有十番吹打的,如《傍妝臺》(用與“回吉”、迎客及客人祭奠等);《工尺上》(用于上祭品,燒紙錢時),閉靈拜奠結(jié)束時奏“三套頭”,有《一枝花》、《水龍頭》、《傍妝臺》。
可見在民間人們對十番鑼鼓的認識在學院學者研究中也可以看到,課本中的關于“十番鑼鼓”的稱謂是從民間而來。十番吹打,按吹奏形式可分為“粗吹”和“細吹”?!按执怠敝饕写髥顓?、單堂兼小齊鑼、湯鑼,主要曲目有《將軍令》、《一枝花》、《春日景和》;“細吹”則是以曲笛為主奏,其他管弦樂與打擊樂為輔助,主要曲目有《普天樂》、《山坡羊》、《到春來》等。 這兩個樂種,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特點。首先,它們同為吹打樂,都是“吹”的段落和“打”的段落連綴組成。同流行于蘇南一帶,同為民間職業(yè)音樂班社用于婚、喪、喜、慶等場合演奏,而他們又有不同的特點,最大的區(qū)別是在使用鑼鼓樂器上。
注釋:①只有一個堂名班社演奏。
②楊蔭瀏、曹安和編的《蘇南十番鼓曲》中對此曾有辯正:“‘雙笛、‘緊膜是一種特殊的演奏情形,不能用以概括十番鼓,十番鼓僅僅是小堂名的奏法,不能代表成人,能貼緊膜之笛的,雖然發(fā)音較悶,但不能稱為‘悶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