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微波
摘 要:以社會轉型期表現出來的唯經濟主義現象為切入點,反思學校德育效果,認為學校德育僅靠單一模式,很難發(fā)展學生綜合素質。提出學校德育應注重情感德育模式的培養(yǎng),堅持“回歸生活”的教育原則及德育要與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
關鍵詞:社會轉型;德育模式;轉變
我國傳統(tǒng)的德育模式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強調教師的權威地位,將學生當作道德知識的接納器,采用僵化的“說教”“管教”方式。忽視學生的接受心理、接受能力及現有的思想品德狀況,缺乏針對性,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筆者理解的德育過程應是走進生活,實現體驗、內化和外化的誠信道德培養(yǎng)過程。側重培養(yǎng)的是學生生活中應具備的最基本道德知識、道德能力和道德智慧?!霸鯓幼鲆粋€人”的問題是道德的核心問題?,F代學校德育擔負著提高學生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審美、交往、生活和自我發(fā)展等多項素質的任務,僅靠單一德育形式或方式,很難發(fā)展學生綜合素質。因此,我們不可以拘泥于某種既定的模式,應秉承“與時俱進”的理念,不斷轉變、創(chuàng)新德育模式以適應社會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要求。
一、應注重情感德育模式的培養(yǎng)
德育只能是人理解人的教育,這種理解必須通過人與人交往而實現,最終還需經過自我意識的建構才凝聚成個體的德性。若把人的情感抽離出來,只剩干癟的道德規(guī)范知識傳授,德育將從根本上喪失它的魅力。同樣,若只把德育當作純知識性的教學,加之教育者本身也缺乏德育的情感、信念的投入,是無法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靈魂的。因此,學校德育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美的、良好的情感和情操,充分發(fā)揮教師在情感德育中的主導、表率作用。教師的情感是學生情感塑造的支柱。這就要求教師要對學生充滿師愛,以鮮明健康、豐富和飽滿的激情講述知識,用自己高尚的情感感染學生。
二、應堅持“回歸生活”的教育原則
首先,“引進”生活內容,即要用真實的生活素材充實道德教育內容。德育內容的選擇要貼近生活,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在道德教育中讓學生識別生活中的真、善、美,也要了解假、惡、丑,以對生活有一個全面、深刻的理解?!耙M”生活方式,用“蹲下來”對話、“坐下來”商談方式代替道德灌輸。傳統(tǒng)的道德灌輸方法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因為普遍的即外部的灌輸,不僅不能促進反而限制了學生道德的發(fā)展。道德教育方法上要變革,用對話代替灌輸,因為對話可以打破信息的單向傳遞,有利于信息在師生間、學生間互動。道德教育采取對話方式,可保證道德對話的開放性,公平地對待對話的參與者,使其能夠公開表達自己的真實意圖和動機;可保證對話的自由性,允許每個人提出疑問,提出自己的主張,表達自己態(tài)度、欲望和需要。這樣,通過真正的對話,能打破道德教育死氣沉沉的局面,使學生的道德生活發(fā)生根本性轉變。
其次,“走進”生活,就是要引導學生參與生活,自主選擇生活。為了學生的生活而進行的道德教育,不能局限于“書本世界”空談生活,空談生活就像在岸上教人游泳一樣荒唐。為此,在道德教育中,要給予學生自由的時間,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去參與生活、探究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喚醒學生自主選擇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自主選擇的能力,采取自主選擇的生活方式。而生活德育就是要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過程中體驗德性生成,學會過一種道德的生活,而不是在脫離現實生活之外的一個空虛的世界里培養(yǎng)人的道德。
三、應與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
學校德育應融入心理教育中,通過提高認識,理順情緒,消除不良癥結,矯正不良行為,學習新的適應模式來達到心理成熟和心理健康;將德育寓于民主法制教育之中,通過發(fā)揚班級民主和強化學生遵紀守法的意識,達到提高其公德水平的目的;把學生思想問題與心理問題結合起來,將現實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之中,改善其個性品質及心理素質,增強其適應能力;開展學校心理咨詢,深入學生心靈深處,將道德品質與心理品質聯系起來。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意志品質,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更重要的是從心理實際出發(fā)。良好的思想道德的養(yǎng)成,也要注意學生的心理因素。進行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實際上就是把學生的思想素質教育具體化。為此,學校要創(chuàng)設良好育人環(huán)境,發(fā)揮集體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善于交往,學會對他人感情表示尊重和理解,虛心學習他人的長處,讓學生在和諧、寬松的環(huán)境中學習、生活,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同時,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學會愉快地接納自己、認識自己。
筆者認為,在學校德育問題上要“坐而論道”,更要“起而行之”。作為一名教育管理者,很清楚教育機構承擔著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職能。學校是教育學生的主陣地。因此,我們應整合各方面資源,不斷轉變、創(chuàng)新德育模式以適應社會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要求。努力提高學生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審美、交往、生活和自我發(fā)展等多項素質,促進其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盡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魯潔.道德教育的當代論域[M].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浙江省金華市曹宅高級中學)
?誗編輯 斛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