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婷
摘 要:隨著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網(wǎng)絡上、電視上各種關于莫言的報道撲面而來,本文運用內(nèi)容分析法,對近兩個月以來大眾媒介的新聞報道進行系統(tǒng)解讀分析大眾媒介的新聞框架報道對文學生活建構所產(chǎn)生的影響,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大眾媒介在對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事件報道中,報道內(nèi)容娛樂化,大量對“消費莫言”進行渲染和報道。媒介在報道以莫言為實例的新聞中,應重視自身的社會責任,堅持新聞專業(yè)主義。
關鍵詞:大眾傳媒;文學生活;媒介消費主義;娛樂化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9-0045-02
2012年10月11日,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本土作家,這一新聞事件不僅關乎文學,更關乎政治、經(jīng)濟和生活。在網(wǎng)絡時代背景下,新媒體侵入生活,它日漸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價值傾向,大眾傳媒通過議題選擇、新聞構建對人們了解世界起著愈加重要的作用。然而大眾媒介的報道并非完全真實的反應客觀事實,新聞報道通過對議題的選擇、立場的呈現(xiàn)、報道數(shù)量等進行包裝來影響社會的各個方面。郭慶光認為“傳播媒介對外部世界的報道不是‘鏡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種有目的的取舍選擇活動。[1]”同樣,在莫言獲獎一新聞事件中,大眾媒介的報道也進行了有目的的取舍為社會大眾呈現(xiàn)一個媒介化的環(huán)境,大眾媒介對莫言獲獎報道數(shù)量上、角度和符號組合都會影響受眾的文學觀。本文通過對588條關于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兩個月以來的有效新聞報道進行內(nèi)容分析,以新聞框架為理論基礎,通過分析大眾媒介報道這一相關事件時的報道立場,試圖回答:大眾媒介是報道文學本身還是其他娛樂化消費性新聞?會對文學生活建構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新聞媒介關于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報道文本為研究對象,采取內(nèi)容分析法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歸類和定量分析。
1.大眾媒介新聞的抽樣。本文研究文本選擇新浪網(wǎng)提供的新聞搜索引擎搜索結果,原因在于:首先,從媒介層面來說,新浪網(wǎng)作為全球最大的中文門戶網(wǎng)站,信息豐富,并且覆蓋了全國大部分報紙和大型網(wǎng)站,如權威性強的《人民日報》、新華網(wǎng)等,內(nèi)容全面;其次,從受眾層面來說,新浪網(wǎng)新聞訪問量大,受眾面廣,融合紙質電視傳統(tǒng)媒體和網(wǎng)絡媒體于一身,社會影響力大。具體操作步驟為:在新浪網(wǎng)的新聞搜索中選擇“高級搜索”,關鍵詞為“莫言”,搜索類別為“新浪新聞”,搜索頻道為“全部頻道”,時間為“2012年10月11日至2012年12月13日”兩個月時間,搜索顯示“從全部頻道搜索結果5342條”。根據(jù)研究目標,只選擇對莫言的報道、評價等作為研究樣本,將下列情況剔除:大量重復性新聞、報道主要內(nèi)容和主題不是莫言的新聞、圖片視頻類新聞,按照這三種情況剔除新聞后,共有588條有效新聞。并以一周為分界點,觀察報道數(shù)量上的變化。
表1 新浪新聞關注莫言獲獎類相關報道主要方面
2.類目建構。根據(jù)大眾媒介對莫言報道內(nèi)容,本研究將采集的樣本分為中外媒體評論、莫言采訪活動、行程類報道、關于文學類報道、莫言效應報道、娛樂化報道、莫言家人、家鄉(xiāng)類報道、莫言印象報道、諾貝爾獎金報道和其他報道共9個大類。
二、研究發(fā)現(xiàn)
從本次研究來看,新浪新聞關于莫言報道主要呈現(xiàn)以下特點:
1.報道量大,且集中度高。如表3所示,本次研究中,從2012年10月11日莫言獲獎到2012年12月13日莫言領獎兩個月時間,新浪新聞共產(chǎn)生5342條新聞,平均每天89條新聞,有588條有效樣本,平均每天9.6條新聞,可見數(shù)量之多,報道量之大,體現(xiàn)大眾媒體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大眾媒介通過對熱點新聞事件在主題上和數(shù)量上的報道,來傳達當今社會大眾的關注點。以一個星期為周期的報道數(shù)量分布中,報道主要集中在莫言獲獎消息的前兩個星期(2012年10月11日~10月17日;2012年10月18日~10月24日)和領獎的一個星期(2012年12月6日~12月13日),對莫言的報道涉及作品、采訪、經(jīng)歷等各方面的報道,等“莫言熱”潮流過去報道數(shù)量也隨之減少,這種報道集中化體現(xiàn)大眾媒體所跟蹤的報道大多關注莫言本身,而非長遠的文學生活方面。
2.評論居多,以正面評論為主。從表4中可看出,中外媒體評論占所有報道數(shù)量的28.5%,是所占比例最多的報道類型,內(nèi)容大多是外媒對莫言獲獎的評價和專家評價,隨著莫言熱潮的漸退,媒體在議程設置方面更加冷靜看待莫言獲獎,避免將莫言“圖騰化”,如《關注莫言,少些與文學無關的喧囂》等報道。
3.娛樂類報道數(shù)量多。表4中,娛樂類報道占了12.7%,莫言效應報道占了13.6%,追蹤類報道占了20.2%莫言獲獎類的文學新聞逐漸和娛樂新聞混雜在一起,由于文學新聞在之前報道中相對于社會新聞、娛樂新聞居于弱勢地位,事件化也成為文學新聞的主要構建方式,許多媒體為吸引大眾眼球,提高知名度,將這一嚴肅的文學新聞以娛樂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三、討論與反思
通過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一方面,大眾媒介通過大量評論新聞的理性報道來引導大眾輿論,通過新聞框架的選擇和凸顯,將部分的客觀真實轉化為媒介真實呈現(xiàn)給受眾。這些理性聲音的報道,對觀眾的文學觀、價值觀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效果,同時,這種影響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涵化”的過程,它在不知不覺當中制約著人們的現(xiàn)實觀[1]。在另一方面,在以娛樂為中心和以消費至上為表現(xiàn)的現(xiàn)代傳播環(huán)境下,大眾媒介對文學事件的報道中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1.文學新聞的娛樂化傾向。尼爾·波茲曼在名著《娛樂至死》中說:“我們的問題不在于電視為我們展示具有娛樂性的內(nèi)容,而在于所有的內(nèi)容都以娛樂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在表4中,關于莫言獲獎的新聞中,娛樂類報道占了12.7%,莫言跟蹤類報道占20.2%,“莫言熱”被媒體炒的沸沸揚揚,關于莫言的生活、領獎細節(jié)、獎金如何用等內(nèi)容都變成媒介娛樂化的對象,過度關注莫言,而非文學本身,將文學新聞以一種娛樂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這種情況下,文學新聞不再是一種嚴肅性的新聞,而是一種提供快樂、消遣式的精神快餐,在潛移默化下,讀者也開始從文學休閑、精神娛樂角度參與文學,“在這里,一切公眾話語都以日漸娛樂的方式出現(xiàn),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3]”
2.大眾媒介的消費主義化。在消費主義的情境下,所謂消費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實際需要的滿足,而是不斷追求被制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欲望的滿足,而大眾媒介則是一種刺激這種滿足的外在動力。大眾傳媒的消費主義傾向即是大量對消費主義生活方式、消費新聞的報道和渲染,在表四中,“莫言效應”類的報道占到13.6%,關注莫言個人類報道占到11.7%,這些內(nèi)容包括由莫言引發(fā)的作品脫銷、熱炒收稿費、莫言故鄉(xiāng)高粱酒等大量過度消費莫言類的新聞,這種傳媒的“消費時代”會使文化、文學成為一種物化現(xiàn)象,按照“沉默的螺旋”理論,“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1],在大眾媒體這種對消費莫言新聞的渲染下,文化形態(tài)終究會離精英或高尚愈行愈遠,也是使文化失序的一股助力。
我國的文化文學發(fā)展正方興未艾,這就需要大眾媒介重視文化文學的傳播,為文學生活的重建作出貢獻。從媒介生態(tài)學角度上說,大眾媒介要堅持新聞專業(yè)主義,以“公正、公開、公平”為目標取向,強調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解構新聞消費主義理念,從而對文學生活重建產(chǎn)生正面積極的影響。從受眾角度來說,則要提高受眾的媒介素養(yǎng),增強大眾批判媒介、合理利用媒介以及對媒介負面影響的抵御能力,通過關注和研究大眾媒介,能引導媒介文化而不是為媒介文化所擺布,使大眾媒介為建構文學生活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 李希光.新聞學核心[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
[3] (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