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勝
比喻是寫作上的一種修辭手法,是指在描寫事物或說明道理時,用同它有相似點的別的事物或道理來打比方,使事物生動、具體,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興趣的穩(wěn)定性差,但可塑性大。如果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地借助比喻的特性,把熟知的形象交給他們,引導他們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就可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讓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借助比喻理解課文
教學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樣學生才有可能在似真的活動中,通過觀察、感受等,形成科學看待問題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恰當?shù)亟柚扔餍揶o手法,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從而對文本產(chǎn)生出親切感;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學會用感性的眼光觀察生活,用形象的思維體驗生活,感受語言的魅力,從而使他們真正走進知識的海洋。
案例一:《 林海 》一課的導入。
師:讀課題,說說本文的課題有什么特點?
生1:課題運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生2:課題把森林比作了大海。
師:這樣的寫法,使你的腦海里浮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
生3:我仿佛看到了一碧千里的茫茫森林,綠樹參天,枝繁葉茂。
生4:我仿佛看到了大片大片的青松如同深藍的海水,又像碧綠的翡翠;銀色的白樺就像海邊的浪花。
生5:我的耳畔似乎響起了松濤的怒吼。
案例二:《 向命運挑戰(zhàn) 》教學片段。
投影儀顯示文中的句子:“就像正要開放的花朵遭到嚴霜的打擊,霍金的人生面臨著嚴重的挑戰(zhàn)。”
師:句中“正要開放的花朵”指什么?
生1:指霍金當時才17歲,正處于人生的黃金時期,風華正茂。
生2:指霍金17歲就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學,前程似錦。
生3:指霍金年輕有為,生活如花兒般美好,前途如陽光一樣燦爛!
師:那“嚴霜”又是指什么?
生4:指霍金患上了萎縮性脊髓側(cè)索硬化癥。醫(yī)生說只有兩年半的時間了,他的生命面臨著嚴重的挑戰(zhàn)。
師:這樣的比喻使你內(nèi)心有怎樣的感受?
生5: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霍金的不幸,內(nèi)心充滿了同情和惋惜。
師:請同學們用惋惜的語氣有感情地讀一讀。
在這兩個片段的教學中,教師改變了過去教學中重知識傳授而輕思維能力訓練的做法,反其道而行之,借助比喻激發(fā)聯(lián)想,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情感力、感悟力、審美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2.借助比喻辨別詞語
學啟于思,思啟于疑。任何人都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心,而兒童在這方面表現(xiàn)得更為強烈。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設計出適合教學內(nèi)容的問題情境,借助比喻引導他們積極思索,主動識字和辨別詞語。
案例三:識字教學片段。
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生字“武”,可作業(yè)交上來后,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都寫錯了,知道哪兒錯了嗎?
生1:多加了一撇。
師:老師看了很心疼,甚至感到“觸目驚心”。這一撇多像一把刀呀,一下砍在了練武的人的腿上,能不叫人心疼嗎?(學生們恍然大悟,露出了羞愧的笑容)
生2:老師,我還可以用這個方法記住“伐”字,砍伐不是需要刀嗎?
生3:我還可以記住“巢”,你看下面是棵大樹,中間的“曰”是鳥兒的住處,上面不就是鳥兒的一家三口嗎?
生4:我還可以記住“饞”,下面的兩點就像饞出來的兩滴口水。
此外,在教學中還可利用比喻幫助辨別詞語。在小學階段,“陸續(xù)”“連續(xù)”“繼續(xù)”是學生最易混淆的詞語,常常會用錯。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告訴我,單從詞意上去區(qū)分,收效甚微,于是在教學中,我告訴學生:“‘陸續(xù)就像一串珍珠項鏈,表示時斷時續(xù);‘連續(xù)就像是流水,表示不間斷;‘繼續(xù)則如同電影的上下集,看完上集再接著看下集就用繼續(xù)?!边@樣的比喻雖略顯生澀,但效果卻很好,學生很容易就學會了區(qū)分它們。
3.借助比喻品味語言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意境優(yōu)美的比喻句燦若繁星。有“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的縹緲,也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雄奇;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清新,也有“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鮮明。更不必說老舍、巴金、朱自清等巨匠的作品中呈現(xiàn)出的綺麗風光了。教材中的比喻句大多是文章的“題眼”或重點,通過對這些句子的品味,可以融入作者所營造的情景之中,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體會作者的感情。例如《 桂林山水 》一課,作者在寫桂林山水特點的時候,用了許多比喻的寫作手法,所以在學習山水特點的同時,還要重視句子的積累和訓練。比如,可以讓學生思考:哪些句子寫出了桂林水的靜、清、綠;哪些句子寫出了桂林山的奇、秀、險的特點?你是如何從具體的語言文字當中體會出來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樣學生不但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而且還能悟出遣詞造句的妙處。在此基礎上進行類似句式的拓展練習,學生在對待景物描寫的習作上就有了一定的悟性。
又如《 匆匆 》一文中,有一句“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作者把自己比作針尖上的一滴水,把時間比作大海,突出了時間消逝得無聲無息,無影無蹤,形象的比喻把整個句子寫活了。沒有聲音,可是讀者卻能聽到聲音;沒有影子,讀者卻能看到影子。讓學生對這些句子進行品味的同時,可指導他們進行有感情地朗讀,這樣他們就能一下子進入到畫面無聲心中有聲的氛圍里去了。
總之,在比喻這一修辭的運用中,不能局限在比喻的結(jié)構(gòu)、類型等常識的講解和辨析,而應該側(cè)重從思維訓練的角度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打破思維定勢的束縛,使這一教學過程成為創(chuàng)造性的心智活動,讓學生的個性與靈性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只要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善用比喻,巧用比喻,便可讓學生“詩意地棲息在課堂上”。我想,這樣的課堂應該是一個詩意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著智慧、充滿著感情的世界,學生將在這樣一個世界里獲得生命的感悟與成長。
(作者單位:懷寧縣振寧學校,安徽 懷寧,24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