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蓮
[摘 要]:教研員只有學會學習去觀察了解同行和教師在教育、教學、教研等方面的改革動態(tài),多關注各個學科及至整個教育的發(fā)展變化,才能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yǎng)與實際工作能力,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后發(fā)優(yōu)勢。
[關鍵詞]:當好 六勤 教研員
“新課改”引動著教師角色的轉(zhuǎn)變,教師角色的轉(zhuǎn)變又必然會引動著縣鄉(xiāng)教研員角色與工作行為的轉(zhuǎn)變。這就要求基層教研員在對自身工作進行重新定位的同時,應主動從工作數(shù)量到質(zhì)量的結(jié)合上做到“六勤”。
一、要做到“眼勤”
“眼勤”,就是教研員要多讀書、多學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教研員就是一個區(qū)域內(nèi)某個學科的“教頭”。教研員憑什么去當“教頭”?當然不能只憑學歷、經(jīng)歷、經(jīng)驗、熱情或關系,只有憑真才實學。教研員的真才實學從何而來?自然是從學習和實踐中來。
教研員的學習,不在形式,重在效果。有效果的學習,一般是那種結(jié)合本職工作、帶著具體問題、以研究的態(tài)度去進行的學習,尤其是那種采取“直接法”進行的學習。比如,在上公開課前、課題研討前、學術講座前、論文寫作前的準備性學習;在教改實驗中的研究性學習;在經(jīng)驗總結(jié)后的反思性學習等,常能收到“立竿見影”的學習效果。
教研員的學習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要讀好各種有字之書。比如,應有系統(tǒng)或有選擇地學好各種教育教學理論、各種來自報刊和網(wǎng)上的相關教研文章、本學科的課標和教科書、現(xiàn)代教育技術等。二是要善于讀好實踐這本無字之書。比如,通過各種教研工作會議或網(wǎng)絡,去觀察了解同行和教師在教育、教學、教研等方面的改革動態(tài),多關注各個學科及至整個教育的發(fā)展變化。一個教研員只有學會學習,才能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yǎng)與實際工作能力,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后發(fā)優(yōu)勢。
二、要做到“耳勤”
“耳勤”,就是教研員要多聽課,多聽別人言談。善于聽課或聽別人言談的教研員,很多工作智慧和靈感,往往得來全不費工夫。
比如聽課,教研員不僅要多聽,而且要會聽。一般聽課有五種類型:研究性聽課、指導性聽課、檢查性聽課、總結(jié)性聽課、觀摩性聽課。聽不同類型的課,有不同的側(cè)重點。如研究性聽課,就要注重去發(fā)現(xiàn)不同教學水平的教師,他們的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技巧、教學態(tài)度有何不同;不同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的認知投入、行為投入、思維投入和情感投入有何不同。
教研員在聽課時,不能居高臨下以一種領導者或檢查者的身份出現(xiàn),不能有一種專找教師差錯的心態(tài),如果教師知道教研員聽課是為了找他們的“碴兒”,他們就有可能投其所好給教研員上“假課”。
三、要做到“腦勤”
“腦勤”,就是教研員要多思考。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教研員與一般教師的區(qū)別,就是其工作更具思考性、研究性。這就要求教研員在工作上要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善于將各種教育教學的新理念變成自己的工作行為。
教研員要思考的問題很多,比如,在當前“新課改”的背景下,怎樣引導教師確立新的課程觀、教學觀和評價觀,以幫助他們解決好“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怎樣”的問題。又比如,如何指導教師進行實效性教學和實用性教研?如何引導教研活動服務“新課改”和提高教學質(zhì)量?如何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變成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育現(xiàn)實?如何發(fā)揮教研員在“新課改”中的作用……
教研員在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時,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切入,要在“前思”、“中思”和“反思”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東西,不能把自己的腦袋長在別人的肩膀上,更不能人云亦云不帶腦袋去工作。
四、要做到“腿勤”
“腿勤”,就是教研員要多走出去,不能只呆在辦公室里,搞些價值不大的“書齋教研”、“電話教研”、“報表教研”和“想象教研”。
教研員一是要多往“下”走。多到那些教學、教研工作一直搞得比較好的學校去,多到那些教學、教研工作上得較快的學校去,多到那些教學、教研工作上不去的學校去,多到那些師生意見比較大、問題比較多的學校去。二是要多往“上”走。比如,多到上級教育行政、教育科研部門去。三是要多往“外”走。比如,到一些教學教研工作搞得比較好的兄弟單位去學習,到外面參加一些教研工作會議等。
教研員不管往哪里走,都應帶著想法而去,帶著辦法而回。比如,去學校一定要多接觸教師和學生,一定要以學習和幫助師生成長的心態(tài),平和地與師生多談心、多聊天,看看師生在教與學中有哪些新問題、新建議,對那些帶普遍性的問題,一定要認真解剖,找出原因,并采取相應的辦法進行解決;對一些成功的教學、教研經(jīng)驗,要及時進行總結(jié)和推廣。再比如,往“上”走,應注意摸清上面在教學、教研工作上,有何新要求、新精神。往“外”走,應注意看看別人在教學、教研工作上,有何新招數(shù)、新變化,以取人之長、補已所短。
五、要做到“口勤”
“口勤”,就是教研員要常開口、開好口。應該說,一個稱職的教研員說的話,在一定區(qū)域和某個學科內(nèi)的教師心目中,是有分量和引領作用的。這就要求教研員在該說話時,要說話,要會說話。
目前,在一些縣鄉(xiāng)教研員身上存在兩種情況:一是不太說話。比如,有的教研員聽了教師的課,不跟教師交換意見或基本上不跟教師交換意見,搞得授課教師十分茫然;還有的教研員,在組織全縣或全鄉(xiāng)教研活動時,除了講幾句類似會議主持人說的話外,很少在教研會上表明自己的觀點,給人一種像行政長官或領導說的話,不像開教研會的感覺。
二是亂說話。比如,有的教研員下基層愛夸夸其談,尤其是聽課,常常采取先入為主的辦法,憑著自己那幾條經(jīng)久耐用的“標準”,憑著自己的感覺和經(jīng)驗,信口開河甚至離題發(fā)揮去評課,不與教師交流,不管教師是否接受,硬把自己的觀點強塞給人家。
說話是一門藝術。教研員要通過定期為教師上教改研究課、搞學術講座、和師生聊天等形式,去錘煉好自己的“口功”,尤其是每聽完一節(jié)課,一定要以一種尊重教師的心態(tài),平等地和教師交換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決不能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動不動就對教師一節(jié)課下個好、中、差結(jié)論,或把一節(jié)課簡單地分成幾條優(yōu)點幾條缺點。在評課中,教研員不能自己說了算,應讓教師有機會發(fā)表意見。
六、要做到“手勤”
“手勤”,就是教研員要多動筆去寫點東西。目前在縣鄉(xiāng)教研員中,有寫作愛好、習慣的人不多,能發(fā)表一些文章或能寫出一份質(zhì)量較高的經(jīng)驗總結(jié)、調(diào)研報告的人就更少,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有不少教研員會說,我們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去寫。其實,這不是理由。作為教研員要懂得:寫作不僅是自己的一項基本功,更是自己的一項重要工作,寫作時間完全擠得出來。一些優(yōu)秀教研員的成功經(jīng)驗表明:善于“以寫促學”、“以寫促思”、“以寫促研”,往往是教研員快速成長的奧秘所在。
巴金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寫吧,只有寫,你才會寫。”教研員應多注重自己的學識積累和生活積累,多拿起筆來寫自己的成功之處和失敗之處;多在自己有感而發(fā)和有感而寫之時,以教育故事、教學后記、反思日記、教研隨筆等方式去動筆,這樣天長日久,就能成為一名有教研理念、教研能力、教研成果的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