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8-0248-01
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是一個教師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先決條件,也是教師本人不斷進取,贏得成功的力量所在。下面想從幾方面談談對師德的認識。
1 教師對待教育對象要有全新的愛
未來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人才。要培養(yǎng)好學生,就離不開對學生真摯的愛。愛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樹立遠大目標,立志成才,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熱愛教育事業(yè)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教師對學生要有全新的愛,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愛每位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應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造輕松愉悅的教育情境,把微笑、愛心、溫馨、愉快帶進課堂,讓每個孩子的潛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然而,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是基于親緣關系的愛,也不是出于個人需求的愛,而是一種出自崇高目的、充滿科學精神、持久而深厚的教育愛。這種愛包括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和耐心教導。這種愛要求教師對學生不放縱、不溺愛,從嚴治學。但教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并不是一味地斥責,而是把熱愛與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做到"嚴出于愛、愛寓于嚴"。
2 愛崗敬業(yè)是師德的基石
愛崗敬業(y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是教師職業(yè)道德建設的基石。社會與人民對教師寄予重望,學生本人和家長對教師也寄予很高的期望。我們不能設想一個沒有敬業(yè)精神的教師能夠為培養(yǎng)人才的教育工作盡心盡力,所以只有教師具備了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yè)心,才會在教育實踐中,全身心投入,潛心鉆研業(yè)務,努力掌握現(xiàn)代科學理論知識,廣泛搜集最新教育信息,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同時有了對事業(yè)熱愛之心,就會甘于平凡,為人民的教育事業(yè)默默奉獻,在平凡的三尺講臺上奉獻自己的才智和畢生的精力。
3 熱愛學生是師德的核心
一個人最崇高的愛是愛別人,一個教師最崇高的愛是全心去愛每一個學生。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核心,也是對教師職業(yè)道德評價的重要標志。許多教育家都指出,沒有對學生的愛就不會有真正的教育,愛是教育學生的前提。所以教師要真心實意關心學生,充分尊重、信任學生,嚴格要求學生,教師只有內心充滿對學生的愛和尊重,才會事事從學生的利益出發(fā),處處為學生著想,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在他們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在他們取得點滴成績時投去贊許的眼光,同時教師的愛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是增強師生關系的潤滑劑。
4 尊重學生是師德的靈魂
教師要以民主、平等的心態(tài)對待每一個學生,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無論這個學生是聰明的,還是愚鈍的;是好看的,還是丑的;是優(yōu)秀的,還是頑劣的。因為學生的心靈是極為敏感的,教師的任何一點親疏遠近,他們都能察覺到。所以教師決不能偏愛,更不能歧視。教師只有內心充滿對學生的愛和尊重,才會事事從學生利益出發(fā),處處為學生著想,允許他們犯錯誤,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在他們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在他們需要鼓勵時投去贊許的目光。同時教師的愛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增強師生間的調和力。教師尊重學生、愛學生,不僅意味著最終贏得學生的信服和擁戴,也還意味著教師能虛心地向學生學習。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與學生一起成長,共同進步。
5 為人師表是師德的靈魂
除了父母,教師是學生相處時間最多,對學生影響最大的人。教師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學生總是以老師做為模仿效法的對象,老師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都會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烙印,對學生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必須十分注意自身的修養(yǎng),嚴格要求自己,把做人與育人統(tǒng)一起來,時時處處做學生的良好榜樣,以大方得體的儀表,穩(wěn)重端莊的舉止,親切和藹的態(tài)度,文明禮貌的語言,嚴謹持重的行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種無聲無形的教育動力,去感召學生,啟迪學生,最終達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目的。
6 不斷進取是師德的生命
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成為一條常流常新的小溪。高超的學識本領不僅是教師自我完善的基礎,是從事教學工作的保證,還是教師樹立教學威信的源泉。面對日新月異飛速發(fā)展的世界,教師不能墨守陳規(guī),固步自封?,F(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教育的急劇變革向教師提出挑戰(zhàn),要求教師承擔多重角色,要求教師具有多方面、綜合性的能力,因此,教師應樹立起"終身學習"、"永遠探索"的思想,在教育實踐中,潛心學習理論,運用理論,鉆研業(yè)務,掌握現(xiàn)代科學知識,發(fā)揚探索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教育事業(yè)不斷攀登,終生奮斗。做為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對立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時時以育人者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好自己的人格,處處為人師表。要認真鉆研教育學、心理學、人才學,關心現(xiàn)代信息,要打破門戶之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博取眾長,使自己的常識專精博覽,以適應兩教育的要求,為培養(yǎng)現(xiàn)代化高素質人才而努力。
7 教師對待生命健康要做到身心和諧
21世紀是一個生命意識、生存意識凸顯的時代。關注人的生命、關注人類生活已經成為人們探索人生價值、實現(xiàn)道德價值的重要體現(xiàn)。對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思考離不開關注教師的生命和生活。教師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要以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美好的教師形象展示在學生面前,給學生以美的吸引力、愛的感染力、無言的教育力。因為教師總是在主動地向學生施加影響,而這種影響,不僅體現(xiàn)在知識的傳授上,而且體現(xiàn)在對學生成長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上。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一舉一動都影響和感染著學生。一個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哪怕知識再淵博、學問再精深,也絕不是稱職的教師。因此,教師確立新的健康觀、關注自己的生命、創(chuàng)設和諧的生命形態(tài)是形成教師職業(yè)道德和高尚人格的重要內容。教與學的活動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有良好心理素質的教師,會憑借自己的語言、行為和情緒,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感召下,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求知欲,體驗到教師的關愛和愉悅的情感,從而轉化為學習的動力,營造出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和課堂氣氛。要塑造高尚的人格、喚醒熱愛生活的心靈、培養(yǎng)健全而健康的心理,首先要求教師是一個身心和諧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