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
封面,是圖書的“臉”,這張“臉”的美丑,反映了圖書的內在與格調,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圖書的命運。除美丑的判定標準之外,對這張“臉”的評價,還有其特定的行業(yè)標準。也就是說,圖書的封面,不但要設計得美觀,還要符合圖書的產品特性,遵從圖書行業(yè)的規(guī)范,才算是“能出來見人的臉”。
對于封面設計者來說,往往更多關注的是封面的美丑,或者說封面是否吸引讀者,而對封面是否合乎標準,處理是否妥當并不在意,有的封面設計者將行業(yè)規(guī)范視為束縛封面設計的枷鎖,為了眼前的小利而置之不顧,更有甚者,為了使封面抓人眼球,施展各種手段,不惜將良知也拋在一邊。這是對讀者極大的不尊重,也是對圖書的不敬。
出版社加強對圖書封面的審定,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這關系到出版社是不是尊重讀者,是不是尊重作者;是不是對自己所出的圖書保有敬意,是不是對整個圖書產業(yè)心懷敬畏。
下面根據筆者的工作實踐,淺談圖書封面審定時需要注意的幾點。這些要點不涉及封面的美學設計、個性差別等“美丑”層面,重點關照的是封面怎樣才能“見人”的問題。
合乎行業(yè)標準
圖書的封面首先要合乎圖書行業(yè)的規(guī)定標準。封面,指的是包在書心和書名頁外面起到保護作用的圖書外表部分,一般分為面封、封二、底封、封三、書脊五個部分。
對封面的審定,首先要看封面是否起到標示圖書的種種屬性的作用。
(1)面封是否標示書名、作者名、出版者名這三要素。
書名既包括主書名,也包括副書名;在用漢字表達的同時,還要有其漢語拼音;多卷書要印卷次;叢書要印叢書名。
不但要署完整的作者名字,還要標清著作方式,如著、編著、主編、譯等,翻譯圖書應在原作者名前標明國籍。
出版者名要用出版社規(guī)范的署名方式,字體、Logo都要合乎出版者的設計標準。
常有一些圖書的設計,為了照顧面封主圖案的效果,對面封三要素任意擺放,隨意取合。尤其是有的文藝類圖書,為了追求所謂的簡潔大方的設計風格,只在面封保留書名,其他一律舍棄。看似有個性,其實是不符合行業(yè)要求的。
(2)書脊的內容和編排格式由國家標準《圖書和其他出版物的書脊規(guī)則》規(guī)定。寬度大于或等于5毫米的書脊,均應印上相應內容。一般圖書應印上主書名和出版者名,若空間允許,還應加上作者名,也可加上副書名。
(3)底封應該印有定價、書號及其條形碼。
按照國家標準,“中國標準書號應以條碼格式印刷在封底(或護封)的右下角,條碼符號上方印OCR—B字體的中國標準書號?!薄皸l碼符號條的方向與邊線平行?!睏l碼距離底封的右邊線和底部均不小于15毫米。
審定時特別要注意,底封的書號、定價與版權頁標示的是否一致。筆者在工作中,多次發(fā)現兩者不一致的情況出現。有的封面,因為是委托社外的美術設計工作室來完成,而這類工作室往往承接不同出版社的設計任務,所以搞錯書號條碼的情況時有發(fā)生。這就有賴于封面審定者多加留意,以避免因書號錯誤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和對出版社形象的損害。
避免政治性差錯
對出版物而言,政治性差錯是最嚴重的質量問題;對于封面而言,如果出現政治性差錯,那后果是不可想象的。不要錯誤地以為,在封面這么短小的文字篇幅和圖片中出現政治性問題的可能性較低,實際上,因為封而要以其精準的語言和圖案涵蓋全部書的內容,因此常常出現表述不準確、不客觀,甚至可稱之為政治性的差錯出現。
例如,一本勵志類的圖書,在內容簡介里提到;“本書出版后深受讀者歡迎,在臺灣、韓國、日本的讀者中掀起閱讀熱潮?!边@是典型的將我國臺灣與其他主權國家并列的錯誤。又如,一本旅游類的圖書封面,采用的主圖是一張來自國外網站的地圖,出現了明顯的名稱標注錯誤。
這類錯誤,如果審定者不加注意,或者是審定者政治意識欠缺,很容易忽視,造成嚴重的后果。對圖書封面審定者而言,始終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從各個方面有效地規(guī)避政治性差錯,是極為重要的工作職責,必須要抓牢做好。首先是要有明確的政治意識,時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不能因書稿題材、體裁或讀者對象的不同而對封面疏于審查。其次是要完全掌握出版法律法規(guī)及其他相關文件的管理規(guī)定,并嚴格按照規(guī)定執(zhí)行。再有,要掌握好處理政治性細節(jié)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傊?,封面的政治性差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關鍵在于設計人員、責任編輯尤其是最終審定人員有沒有始終繃緊政治安全這根弦,始終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始終懷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
保持格調健康
格調健康,不單單指的是圖書內容,更包括封面的設計。
有的圖書封面,為了達到吸引讀者注意的目的,打著另類的幌子,采用低俗化的處理方法,尤其是在面封的主圖案上,不惜采用含有情色意味、渲染暴力恐怖、充滿血腥的手法,甚至在目標人群為低年齡段的圖書上,也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采用這種風格的設計。往小了說,這是一種非常短視的行為,影響了出版社自身的發(fā)展;往大了說,這傷害的是整個出版行業(yè),傷害了文化的發(fā)展。
保持格調健康,是圖書出版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格調健康并不是一個不好操作的詞語,更不是一個站在吸引讀者對立面的詞語。對于封面審定者而言,有一個簡單的判定標準:假定你是一個孩子的父母,你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看到你手中的這個封面?
規(guī)避版權風險
圖書的封面用圖,往往是設計人員從圖庫或圖片網站中選取的。設計者考慮更多的是圖片是否合適,對于是不是正版圖片,有沒有侵權的可能,并不是每個設計者都考慮過的。這就有賴審定者起到提醒設計者增強版權意識、判斷何為公版圖片的作用。美術設計人員往往還存在一個誤區(qū),認為雖然不是公版圖片,但自己進行了“修圖”處理,也就規(guī)避了侵權風險。殊不知法律對于侵權與否,有著嚴格判定標準,不是個人的“想當然”。
規(guī)避封面的版權風險,看似只是為了挽回可能的經濟損失,實際保護的是一個出版單位的企業(yè)形象。
注意編校質量
編校質量是圖書的生命線,這一點無須贅述。作為書的“臉面”,封面上如果出現了不應有的編校錯誤,那就如臉上有污物一般扎眼。對封面的文字差錯的計算方法要嚴于內文,每處按2個差錯計。這體現了對封面文字質量的重視。筆者認為,從業(yè)者應該更嚴格地要求自身——在封面上一個錯漏都不應出現。不因為別的,只因為:不應該。
堅持客觀宣傳
封面對于書的品相以及由此帶來的銷量來講實在太重要了,正是看到了它的重要性,有的出版者什么宣傳語都敢往封面上寫,言過其實的情況時有發(fā)生。這對消費者是一種不尊重,甚至說嚴重點,涉嫌欺詐。
筆者認為,既然印在封面上的宣傳語是為了起到提起讀者注意、突出本書賣點、促進銷售的作用,那么它的性質就是廣告的性質,應當參照廣告法的規(guī)定,避免使用不妥當的語言。筆者認為在工作中,應注意糾正封面宣傳語的以下幾點不當傾向。
(1)表述絕對化。有的書自稱“史上最權威、最全面”,這個“最”是從何得來的呢?難道只是空口一說么?
(2)貶低同類書。有的書自夸“比《××××××》還要好看的歷史書”,且不論是否真的如此,單說這是誰來評定的呢?這類比較,只會徒增讀者的反感。
(3)數據不實。很多書在封面上標稱“暢銷多少萬冊”“多少萬讀者從中受益”,這類信息不是不可以宣傳,但一定要準確、真實。
(4)借用國家機關、國家領導人的名義宣傳。這是廣告法中明令禁止的行為,作為圖書宣傳,也應遵守。
(5)文字游戲,忽悠讀者。有的編輯為了自己策劃的書跟暢銷書、名作者扯上關系,以便推動這本書的銷售,想盡辦法,玩弄文字游戲,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混淆概念,讓讀者錯信此書具有很高的購買價值。
(6)讓讀者不舒服的表述?!白x過這本書,你就知道,之前的書都白讀了”“一本可以顛覆你所有既有觀念的巨作”,這類表述,看似很“抓人”,其實是在拿讀者當傻瓜,只會引起讀者的不快。
(7)偽書。這是性質最惡劣的一類宣傳手法,原新聞出版總署對此有著嚴格的界定:第一類,(外國本沒有的圖書)偽造外國作者及虛假評論。如偽造所謂哈佛等外國著名學府的教授或外國暢銷書作家,偽造國際知名媒體、人物的評論,偽造國外圖書暢銷信息。第二類,盜用國外已有影響或暢銷圖書的書名及相關信息,包括原外文名字及所獲得的榮譽等,而中文圖書內容則完全或部分由自己編寫的。第三類,假冒我國著名作者。
對偽書,出版管理部門也有嚴格的查處、懲罰措施。對于出版單位來講,決不能允許這種虛假、欺詐的行為出現。
總之,加強圖書封面的審定,是出版者必須要重視的一項工作。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是與圖書的內容質量把控同等重要的責任。
(作者單位系北京聯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