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于月 李學開
自從有城市開始,人就分為城里人與鄉(xiāng)下人,雨就分成城里雨與鄉(xiāng)下雨。
觀察某個人是不是鄉(xiāng)下人,不必刻意調查什么,看其外表就足夠。城里人多半白白凈凈、嫩皮細肉;鄉(xiāng)下人往往黑黑黃黃、皮膚粗糙??疾煲环N雨是不是鄉(xiāng)下雨,則更簡單,只要留心一下它落在城市的高樓還是鄉(xiāng)下的曠野就行,鄉(xiāng)下雨跟城里雨的一切差異都因這個而生發(fā)。
我進城將近三十年,在鄉(xiāng)村只生活過十八年,盡管在城里的年頭遠遠長過鄉(xiāng)下,但我最愛的還是鄉(xiāng)下雨。城里雨無論下在屋頂上還是街道上,聲音都是鈍鈍的,像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鄉(xiāng)下雨的聲音則像音樂一樣悅耳,下在屋瓦上的是清脆的尖音,像年輕的女歌星唱的美聲;下在水塘里的是悠揚的高音,有點像古時的山歌;下在樹木花朵上的是渾厚的中音,頗類似于我們在晚會上聽到的通俗歌曲。鄭板橋詩云:“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笔廊硕喟虢鉃猷嵃鍢蛞蚵牭斤L吹竹葉聲而思民生之疾苦,我獨以為那晚肯定是下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雨,正是這場雨使竹葉聲顯得分外清脆。說雨不大,是因為鄭板橋臥在衙齋還能聽到竹子的枝葉之音;說雨不小,是因為它能將竹枝擊打得噼噼啪啪。想想看,風雨之夜,一燈如豆,官舍安安靜靜,只有窗外一叢楠竹在風雨中低低地傾訴,那是一種如何動人的意境!怎么會不觸動大畫家、大書法家、好官鄭板橋的心弦呢?
鄉(xiāng)下雨美麗的聲音使人迷戀,其外形也讓人陶醉。小時候遇到下雨,我最愛干的事就是去家門前的池塘邊看雨。一個人打著傘站在塘壩上,看著上千萬條雨線在空中舞蹈之后,一一跳進塘里,接著變成一只只規(guī)格大致相同的圓圓的水圈,水圈中間是凸起的小水粒,旁邊的水紋一圈圈由低到高、由小到大劇烈波動,實在是好看極了!
我最喜歡的鄉(xiāng)下雨是下在兩種時候,一是夏天的插秧季節(jié),一是某些干旱的秋季。湘中的夏插一般是在七月底,天氣奇熱,我們在稻田里勞動,汗水經(jīng)常把眼眶泡得生痛,非常難受。老天憐憫我們,不時會下一會兒陣雨。天一下雨,氣溫立馬下降,無論怎樣做事,都不再出汗,眼睛也開始變得清爽。秋旱在我們那種以石山為主的山區(qū)是常事,按年頭算,概率達到了三分之一。遇上干旱年份,晚稻的葉子會由蔥綠變成黃綠,干燥得似乎一把火就可以將它們點著,稻田會裂開一條條食指大的土縫。農(nóng)民是指望著田里吃飯的,攤上旱災,心里那個急啊!父母急,我們自然也跟著急。一旦下雨,尤其是下一場大雨,田里的禾苗重新昂首挺胸,父母皺皺的眉頭舒展了,我們跟小伙伴玩得格外開心。
現(xiàn)在一年到頭難得回一趟老家,回了也未必能碰到下雨,觀賞一場鄉(xiāng)下雨,比看一場城里的歌劇難得多。我聊以自慰的是,這些年老家一直沒有建化工廠之類,鄉(xiāng)人煮飯什么的也燒煤炭,土山里的森林花草保護得不錯,雨依然下得像我小時候一樣清清亮亮。在這個欲望泛濫的時代,能讓雨下得清清亮亮的鄉(xiāng)村實在是有福的。
[感悟]本文是一篇回憶鄉(xiāng)村生活的美文,作者以鄉(xiāng)下雨為情感的載體,用清新親切的文字表達了對鄉(xiāng)村生活的留戀和熱愛之情。在作者的筆下,鄉(xiāng)下雨的聲音悅耳動人,使人迷戀;鄉(xiāng)下雨的外形嫵媚多姿,讓人陶醉;鄉(xiāng)下雨能調節(jié)氣候,滋潤禾苗。遠離城市喧囂,聆聽鄉(xiāng)下雨聲,感受鄉(xiāng)村氣息,其樂融融,韻味無窮,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寧靜、淳樸、實在的鄉(xiāng)村生活,具有獨特的情趣,令人心向往之,正如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所說的那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