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冠宇
一、銅梁龍舞的基本概況
(一)歷史緣由
銅梁龍舞系流傳在重慶市銅梁縣境內的以龍為主要表現對象的舞蹈表演藝術。它興起于明,鼎盛于清,在當代重發(fā)異彩,飲譽全球。銅梁龍舞是一種身形并茂的表演藝術。據傳銅梁縣早在唐宋時期就開始了龍舞活動。
在清光緒年間的典籍《銅梁縣志·風俗篇》里記載了當時龍舞表演的盛況:“上元張燈火,從年初八九至十五日,輝煌達旦,并表演了龍燈、獅燈以及其他的雜劇等,喧鬧街市,有月逐人、塵隨馬而觀之?!庇纱丝梢姡~梁龍舞在當時的下川東地區(qū)已是久負盛譽。
數百年以來,銅梁縣的人民與龍、龍舞結下了深厚的情緣。每年新春節(jié)慶都要耍龍燈給大家拜年,端午還要賽龍舟,遇大旱的年代還要玩黃荊龍祭雨,年終還要舞大龍、稻草龍等慶祝豐年到來。古往今來形成了規(guī)模龐大的傳統民間龍燈會。近年以來銅梁龍舞出現了良好的發(fā)展勢頭,龍舞出現了鄉(xiāng)鄉(xiāng)扎,年年舞的盛況。
(二)基本特征
銅梁龍舞遠近馳名,其藝術表演特色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
1.民俗性。銅梁龍舞的表演帶有很強的民俗性,如一般在農歷正月初九舉行所謂的“龍出行”的活動。各支龍舞隊伍都將拿出自己新扎制的龍燈外出游行。當經過大街小巷的各商戶店鋪門前之時,要點燃香蠟或鞭炮,稱之為“接龍”。如此這般可見龍舞融入了早期人民的民俗生活活動。
2.煙火渲染氛圍。銅梁龍舞在玩龍的時候之所以別具一格在于其與節(jié)慶之時的“煙花焰火”的配合,這也是銅梁龍舞和北方很多龍舞表演的巨大不同之處。銅梁龍舞的制作工藝精巧,再加上打鐵水等焰火表演烘托,使得整個表演出神入化。
3.舞蹈套路豐富。銅梁龍舞有很多固定的套路和舞蹈流程,其中又根據不同類型的龍進行了不同的表演優(yōu)化,如銅梁彩龍形體較小,動感較強、靈活方便、小中見大,表演不受特定空間或時間的限制,很受廣大觀眾的喜愛。
4.音樂獨特。銅梁龍舞不同的種類有不同的曲牌伴奏和樂器。銅梁龍舞用的樂器主要有大鈸、大鑼、馬鑼、堂鼓、嗩吶和包包鑼等等。
5.群眾參與性極強。銅梁龍舞項目繁多,參演人員也很龐大。以大舞龍為例,頭部尾部及身部均由25組來構成,1人玩寶珠,外加上4個牌燈來引導,一支大舞龍隊就需40多名人員。
(三)重要價值
銅梁龍舞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它所具有的中國龍文化的共同價值。
1.文化內涵。龍,既是我國古代民族圖騰崇拜的神物,又是中華民族共同敬仰的文化標志。
2.社會功能
(1)祈雨祈福。龍在起源時就和雨水有關,后又成為司理雨水的神靈,禱龍祈雨便成為中國農村常見的“有意味的行動”,其方式多種,舞龍是其中之一,后世的舞龍也大都包含祈雨祈福的意味。
(2)彰力顯威。人們相信,歌之唱之,可以召喚龍的神靈;舞之蹈之,可以模仿龍的神態(tài);有歌有舞,既可以使神龍歡愉喜悅,也可以使自身稟賦龍性。同時,通過舞龍,也使舞龍人的力量和威風得以彰顯。
(3)凝聚人心。無論性別、年齡、民族、國籍、政治派別是否相同,只要是華人,對“龍”都能認同。因而舞龍可以讓華人追根溯源,從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產生親和力,因此,龍無疑是聯系中華民族情感的一條重要紐帶。
二、銅梁龍舞的傳承與發(fā)展
(一)傳承情況
銅梁龍在國內外聲名鵲起,是與銅梁縣內一批民間藝人的努力分不開的。建國初,縣城四大門均有紙扎匠設鋪經營。當時藝人很多,他們到年節(jié)時扎龍,平時制作供祭祀用的紙扎品,因此一年四季不停業(yè)。
(二)發(fā)展舉措
我們在保護與傳承龍舞這一優(yōu)秀民間藝術的同時不能忘記對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只有不斷地發(fā)展這一民間藝術,它才會不斷的煥發(fā)出新的活力,也只有不斷的發(fā)展龍舞,它才能適應新的生存環(huán)境和新的時代要求。
1.整理龍舞的傳統表演技藝和紙扎工藝,使之系統化和理論化,為進一步傳承和發(fā)展做好基礎工作,在舊有的表演方式方法上推陳出新,開拓新的表演手法和項目,在原汁原味的原生態(tài)保護基礎之上不斷提高技藝、發(fā)展創(chuàng)新,適應現當代的審美趣味和價值傾向。
2.現有教練及舞蹈人員、新生教練及舞蹈人員及專家學者步調一致,建立起互動互補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3.品牌效應與日常玩舞相結合,以打造品牌帶動一般的玩舞活動,發(fā)展龍舞藝術與開發(fā)龍舞藝術產業(yè)相結合,而以產業(yè)實體為依托,建立以發(fā)展龍舞藝術為目的的藝術市場營運機制。
4.建立龍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推動龍舞文化產業(yè)鏈的發(fā)展。銅梁龍舞具有豐富的表演內容和形式,這為其進行豐富的、多層次、多元化的開發(fā)其價值提供了條件和便利。
終上所述,銅梁龍舞有著輝煌的過去,但是由于時代的變遷也遇到了一些實際困難,相信經過廣大龍舞工作者的不斷努力,銅梁龍舞必將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光芒。
(作者單位:重慶市文化藝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