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興
“北宋天子出崇觀,鐵畫銀勾字字端。聞道蜀中銅貨小,任憑頑鐵買汪山!”這首詩中描述的便是北宋徽宗自創(chuàng)的“瘦金體”在錢文中的傳神表現(xiàn)與精湛工藝,其中亦隱含了當時銅源短缺,官家及民間濫鑄、盜鑄銅錢和鐵錢,導致的社會矛盾激化、經濟衰退、通貨急劇膨脹的一個縮影。
北宋徽宗趙佶(1100-1125年在位)作為一個皇帝,在位時崇尚書畫藝術,在書法造詣上雖享有極高聲譽,卻不善治國,其能為帝倒像是歷史開的一個錯誤的玩笑。公元1100年北宋哲宗趙煦駕崩,年僅24歲,因其無子嗣,所以皇位只能由他的諸弟兄繼承,在后宮太后和眾宰執(zhí)大臣的遴選下,平時頗善舞文弄墨、亦算有些文才的哲宗第十一弟趙佶登上了帝位,廟號徽宗。如無此抉擇,趙佶有可能在文化、藝術領域里更有作為。然其意外地登上權力頂峰,也使徽宗有濃厚的畿諱迷信思想?;兆诒救诵欧畹澜?,大造廟宇,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在位20余年時間里七次更改年號,以為自始更新,且每改元一次必鑄新的年號錢行用于世,先后鑄有建國、圣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等年號錢,歷代泉家謂之御書錢,多制作精美,具有較高欣賞價值。
大觀年號為徽宗崇寧六年(公元1107年)一次偶然的天文現(xiàn)象導致的改元。據(jù)史料記載在崇寧五年正月戊戌(公元1106年2月10日)夜,帝國西北方向出現(xiàn)一顆大彗星,彗尾數(shù)丈,時有人當作吉兆,亦有人謂為不祥,乃是皇帝治國過失顯現(xiàn)于天,于是徽宗急忙召集學士、術士商議如何應對。眾人遂懿美徽宗,應改元大觀,引《易》書中“大觀在上”之語?;兆谒旄某鐚幜隇榇笥^元年,并于當年正月(1107年)任用王安石的忠實信徒蔡京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名義上的左丞相)。蔡京上任后,仍主張鑄大錢,于是京畿兩監(jiān)專鑄大錢,錢名“大觀通寶”以一當小平錢十,令諸行省鑄“大觀通寶”小平錢,均秀美異常,勘稱一絕。
徽宗雖治國無方,然徽宗時的鑄錢工藝及錢文書法藝術卻達到了新的頂峰,其御書錢文精美,勁瘦淡雅,風韻別致,為歷朝之冠,被后世謔稱為“古今第二鑄錢能手”。徽宗的書法為楷書體,其初學黃庭堅,后師法唐人薛稷,終自成一體,自號“瘦金體”。其在貨幣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運用上,亦不遺余力,在方寸之間巧妙安排,特別是“大觀通寶”四個字,有簡有繁,在圓錢上本不易處理得當,但他能部署、配置得恰到好處,四個瘦金體文,加上狹緣而不用闊緣,錢文與穿廓線條融為一體,實是“因難見巧”,令人賞心悅目。
筆者集有各版別大觀錢數(shù)十枚,其中一品“大觀通寶”背異文小平錢,銅質暗紅,穿郭勻稱,直徑約2.45厘米,穿徑0.6厘米,重約3.4克,為生坑銹色熟舊之物。面文瘦金書,字體纖秀,氣韻貫通;“通”字為宋代“方頭通”,與普通小平錢無二;“觀”字部分略有銹蝕,然背穿左側所鑄之圖文,卻頗為困惑,不知究竟,其形似一橫臥的“平”字,上下方各有一巨大的星點。筆者曾查閱多種譜錄和典籍資料,均無所得。綜觀北宋錢幣開始背鑄銘文,始于“至和重寶”,有“虢、坊”文。其間“元祐通寶”行、篆書錢有背鑄“陜”字者,宣和鐵錢部分也鑄有“陜”字背銘?!按笥^通寶”曾有背紀監(jiān)名者,但僅見鐵錢,未見銅錢有之,僅此幾種,其他并無記載,且背文一般多鑄在穿上或穿下方,很少獨鑄在左邊。是品亦有泉友曾提出會否如“大觀通寶”背“半分”,或背“龜、蛇、劍、七星”之類的后鑄品或厭勝花錢,亦或根本就是臆造之物。此還無法做出定論。
故借《收藏界》雜志一角,供各方家共同探究,以釋所惑。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