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維勤
清蒸茶鯽魚:
和秋老虎戰(zhàn)斗到底
老祖宗說:“秋老虎,毒如虎”,此時最受傷的就是我們的脾胃。脾胃受困,在體外表現(xiàn)出來則是腹痛、腹瀉、水腫、痰多、口臭等現(xiàn)象。想要將體內(nèi)的濕熱邪氣排出去,給您推薦一道——清蒸茶鯽魚。
【原料】 鯽魚一條,綠茶20克。
【制作】 將鯽魚剖開,去除內(nèi)臟,保留魚鱗,沖洗干凈;將茶葉裝入魚腹內(nèi),將腹口抹平,不讓茶葉掉出來;找一張干凈的紙,包裹住魚后放入盤中;將盤入蒸鍋中蒸至熟透即成。
【用法】 佐餐食用
本方出自明代著名醫(yī)家吳球的綜合性醫(yī)書《活人心統(tǒng)》。在中醫(yī)上,鯽魚入脾、胃、大腸經(jīng),具有健脾利濕、和中開胃、溫中下氣、利尿消腫、活血通脈、催乳下奶等多種功效,常用于脾胃虛弱、水腫、腹瀉、便血、潰瘍、糖尿病等病癥的輔助治療。而茶素有“萬病之藥”之稱,綠茶則能清熱去火、生津止渴、消食除煩、抗菌消炎。兩者合用,共成清熱利濕、補脾和胃之功。
芡實山藥糊:
秋膘首當這樣貼
一說到立秋,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我們的老傳統(tǒng)——貼秋膘。秋膘要怎么貼呢?按照中醫(yī)“四季五補”原則,立秋之際要以淡補為主,多吃一些健脾利濕的食物。我們給您推薦一道健康貼秋膘的食譜——芡實山藥糊。
【原料】 芡實500克,山藥500克,糯米粉500克,白糖500克。
【制作】 將芡實、山藥一同曬干后,放入碾槽內(nèi)碾為細粉;將糯米粉及白糖與碾成的細粉一起拌和均勻;取混合粉50~100克,加入冷水調(diào)成稀糊狀,然后加熱燒熟即成。
【用法】 每日早晚空腹溫熱食用。
本方源自中醫(yī)古籍《本草新編》。山藥能補脾養(yǎng)胃、固腎益精,主治脾虛久瀉、虛勞咳嗽等病癥。芡實也是健脾止瀉、益腎固精之良藥。糯米也是一味養(yǎng)人之物,它的主要作用是溫補脾胃,所以一些脾胃氣虛,經(jīng)常腹瀉的人應(yīng)該多吃。但是糯米較黏滯,難于消化,所以一次不要吃太多,兒童最好別吃。
青鴨羹:
解秋乏最佳選擇
入秋后許多人出現(xiàn)思考力下降、活力停滯、全身疲乏無力、睡不醒的情況,這就是人們常說“秋乏”。對付的秋乏的辦法,就是去除脾胃濕氣并健脾,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吃。我們給您這一道青鴨羹就是趕走秋乏的不二選擇。
【原料】 青頭鴨1只,青果5個,赤小豆250克,食鹽、蔥花適量。
【制作】 青頭鴨宰殺后,退毛,去內(nèi)臟,洗凈,備用;赤小豆淘洗干凈,連同草果裝入青頭鴨腹內(nèi);將鴨放入鋁鍋內(nèi),加水適量,用火燉煮,待鴨燉熟后,加入食鹽、蔥即成;
【用法】 空腹食鴨喝湯
本方源自于養(yǎng)生醫(yī)籍《飲膳正要》。鴨肉是一道常用的滋補食物,性偏涼,入脾、胃、肺及腎經(jīng)。初秋食鴨肉能起到滋陰降火、清熱健脾、養(yǎng)胃生津、潤燥除煩的功效。青果,就是我們常說的橄欖。橄欖有解濕熱、春溫,生津止渴,利痰等多種功效。兩者合用能清熱健脾,去濕解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