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丘露薇
前段時間,到以色列一游。走完公元前三千年建的大衛(wèi)城,穿過被稱為哭墻的西墻,來到耶路撒冷老城的穆斯林區(qū)。坐在路邊阿拉伯人開的咖啡館,等待天主教方濟各會每周五重走耶穌“苦路”儀式的開始。神父修女以及教徒們會在老城一所伊斯蘭學校集合,終點是基督教圣墓大教堂。
這就是耶路撒冷,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以及各大教派共處一地。
直到現(xiàn)在,不同宗教之間的沖突在世界各地沒有停息過。但是在耶路撒冷,這個在很多人眼中紛亂沖突的中心,至少在此刻,我感受不到絲毫的不安。下午三點鐘,當清真寺的祈禱聲在老城各處響起的時候,重走“苦路”儀式開始。這條苦路,大部分地點在穆斯林居住區(qū)內(nèi),就像老城內(nèi)的猶太人、基督教徒已習慣了清真寺的祈禱聲一樣,穆斯林們也習慣了天主教徒們站在路上唱著圣詩,向耶穌敬禮。而這個時候,猶太人的安息日也開始了。
在一座我分不出是教堂還是清真寺的建筑物前,看到一批穆斯林從里面走出來,我下意識地停了下來,因為我沒有包頭巾。在這個城市,因為統(tǒng)治者更替的關(guān)系,不少教堂被改成了清真寺,也有清真寺被改成了教堂。正在猶豫的時候,又看到幾個沒有包頭巾的女游客走出來,這才放心走進去,原來,這是一座教堂。
不同的宗教場所,有各自的規(guī)矩,但在耶路撒冷,我的小心顯得多余,或許因為這是一個旅游點,面對游客,開放了很多,就好像那些攤檔,十字架、阿拉伯頭巾、猶太人披肩,混雜在一起,對生意來說,沒有太多講究。
回看歷史,猶太人受到過的毀滅性打擊,除了公元前來自于巴比倫王朝,之后更殘酷的壓迫,則是古羅馬的統(tǒng)治。對于猶太人,波斯王朝要比羅馬帝國開明得多,羅馬人把猶太人趕出耶路撒冷,拆毀了圣殿,結(jié)果只剩下現(xiàn)在的西墻。即便到了現(xiàn)代,反猶太主義主要集中在基督教,歐洲的反猶主義在二戰(zhàn)達到高峰,納粹德國殺害了六百萬名猶太人。
猶太人和阿拉伯世界的直接沖突,是從十八世紀二十年代開始的,那個時候,錫安主義,也就是猶太復國主義興起,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開始回到巴勒斯坦定居,而隨著猶太人口的增加,巴勒斯坦的阿拉伯民族主義也開始興起。
猶太人不會放棄耶路撒冷,阿拉伯世界也要把圣城爭回來,如果無法解決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是不是就無法解決巴勒斯坦建國問題?誰會讓步?還是會有雙方都接受的選擇?
地中海邊的Akko阿卡,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開始,越來越多的猶太人便移居到這個以阿拉伯人為主的城市。現(xiàn)在,不到五萬的城市里面,百分之六十七的居民是猶太人,剩下的阿拉伯人,絕大部分都居住在老城里面,靠做游客生意維生。我來到這里的時候,正好是星期六,猶太人的安息日,因為猶太人在這天休息,商店餐廳全部關(guān)門,不過除了游客,也有不少猶太年輕人來到老城里面的阿拉伯人餐廳喝咖啡吃東西。
一切正常,就好像耶路撒冷一樣。
知道我在以色列旅行,不少朋友好心提醒一定要多加小心,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以色列是一個沖突不斷、戰(zhàn)火紛飛的地方。不過,每當問當?shù)厝耸遣皇前踩麄儠X得這種問題非常奇怪。當然,如果說起要去加沙,對方一定會勸你打消這個念頭。
侯賽因是出租車司機,拿以色列護照的巴勒斯坦人,從他祖父這輩開始,就住在耶路撒冷。以色列795萬人口中,有一百多萬名巴勒斯坦人。每次經(jīng)過巴勒斯坦人居住區(qū),侯賽因就會調(diào)高聲音:“看,看,臟,窮,亂,那就是阿拉伯?!钡撬麜酥鴰覀?nèi)グ屠账固谷司幼^(qū)的時候買羊肉,加汽油,因為價格便宜很多。他還在杰里科這個巴勒斯坦自治區(qū)買了一棟房子,周末和家人度假的地方:“耶路撒冷的房子太貴了?!?/p>
他不喜歡內(nèi)塔尼亞胡,但也討厭哈馬斯:“那就是恐怖主義,他們也殺巴勒斯坦人。”
我好奇地問他,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能不能參軍,他點頭,不過反問一句:“問題是參軍是打巴勒斯坦人,為何要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