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陽陽
摘 要: 在平時的閱讀與學習中,作者認識到語文教師素養(yǎng)包孕一個核心——“培養(yǎng)人”,并就如何在實際教學中落實“培養(yǎng)人”的核心理念,提出了建議,以期為語文基礎教育的建設發(fā)展提出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 語文教師素養(yǎng) 培養(yǎng)人 核心
筆者曾經看過豐子愷題為《某種教育》的漫畫。在畫中,刻制人以較大的工作量完成了一定的工作,看起來很滿意;泥巴卻被刻制成一模一樣的造型,枯燥乏味,毫無特色。再聯(lián)系這幅漫畫的主題“某種教育”,筆者首先想到的是我們教育中的“刻制學生”,在一個坐滿60人的教室里,學生埋在成堆的作業(yè)中寫著同樣的作業(yè),讀著相同的文字,想著類似的問題;不僅如此,連講臺上的老師也被“刻制”著,走程序化的上課流程,進行浮于表面的課堂問答,用一個“閱”字評判學生的作業(yè)。這樣的“刻制”,這樣的教育,培育不出學生的素養(yǎng),更提高不了教師的素養(yǎng);推及語文學科,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教師素養(yǎng)更是石沉大海,難覓其蹤。
說到語文教師素養(yǎng),理論修為、科研能力、文學品質等可談的非常多,但是筆者今天想要說的卻是語文教育理念。于漪老師曾在題為《語文教育要致力于擁有自己的話語權》一文中提出:“盡管我們對教育有許許多多說法,但說到底就三個字‘培養(yǎng)人,就是培養(yǎng)人??!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為培養(yǎng)人服務的,千萬不能把孩子變成儲存知識的容器?!边@段的核心詞——“培養(yǎng)人”,便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一個關鍵核心。
魯迅曾說要先“立人”再“立國”,在那個家破國亡的年代,“立人”不得不說帶著濃厚的政治色彩,所立之人要肩負起拯救民族和國家的重任。現(xiàn)在我們所說的“培養(yǎng)人”,并不全等于魯迅口中的“立人”?!芭囵B(yǎng)人”,要從每個學生的個體情況出發(fā),了解掌握學生的個性、特征、興趣、好惡,幫助他們成長成才,培養(yǎng)獨立精神,掌握生活技能,擁有健全智慧,洞悉生存常態(tài)。語文學科更要承擔起其他學科所無法給予學生的關于生命、關于生存、關于命運、關于生活的種種理性與非理性思想的職責。
我們以實際的課例為抓手探尋如何落實“培養(yǎng)人”這一教育理念。
一則課例:某高中語文教師在教授課文《雨巷》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雨巷》這首詩歌表達了什么樣的主題?這是一個關于主旨解讀的問題。課堂上有學生回答說這是一首愛情詩,主題是關于作者戴望舒郁郁不得志的愛情的。該語文老師當即否定了學生的回答,并指責學生價值觀的錯位。那么《雨巷》的主題到底是什么呢?在接受美學日益活躍的今天,對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詩歌的主題解讀一定要走多元化的道路?!队晗铩返降资遣皇菒矍樵??其實這首詩最直接的閱讀體驗的確非常情感化,并且有文獻記載該詩是戴望舒因為愛慕施蟄存之妹施絳年而作,所以理解為愛情詩,何錯之有?那位學生的回答,反映了學生最淳樸最直接的閱讀感受,老師不僅不能否定,反而要保護。“培養(yǎng)人”,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真誠、單純。
另一則課例:某高中語文老師用四節(jié)語文課的時間讓學生讀余華的小說《活著》,老師閱讀時聲情并茂,最后每一個學生包括班上最調皮的學生都哭了,并且每個人都交了一篇質量很高的讀后感,很多人都談到了生活的不易、活著的意義,甚至命運的無常與荒謬,提到了珍惜生活、熱愛生活、善待親人等。且不說余華的《活著》值不值得給學生讀,就花語文課的時間單純地給學生讀小說這個行為本身,是有一定冒險性的。因為高中學生的時間何其寶貴,在許多人眼里這四節(jié)語文課的時間可以用來做多少題目、練多少習測。但是這堂課“鋌而走險”最終還是成功了,其成功在于這堂課的價值要遠遠高于讓學生埋頭寫試卷,因為學生帶著一顆顆脆弱嬌小的心靈走進文本,與小說的人物面對面一起“活著”,他們收獲了一些因人而異的感悟,明白了一些深淺不同的道理,甚至體會到這種溫情小說獨特的語言魅力。說到“培養(yǎng)人”,我們需要的不正是讓學生在語言文字中有一些感悟、一些獲得嗎?我們需要的不正是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海洋中學會游泳,最后暢游無阻嗎?
再一則課例:某老師講滬教版小學二年級課文《掌聲》,在這堂課的最后,幾位一向比較內向膽小的孩子在其他學生熱烈的掌聲中走上了講臺,給其他學生講了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有的說畫畫,有的說最喜歡跟奶奶在一起,有的說最喜歡回自己的老家。這則課例是筆者在某農民工子弟小學支教時上的一節(jié)課?!墩坡暋愤@篇課文內容非常簡單,一條腿落下殘疾的小英在同學們關心和鼓勵的掌聲中走上了講臺,從此她走出自卑的心理,變得陽光向上。筆者在備課時結合班上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為講這篇課文的關鍵并不僅僅是讓學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而是讓那些內向自卑的孩子像小英一樣在掌聲中受到鼓舞,有所改變;讓班上其他同學能夠主動學會送出掌聲,給予他人鼓勵和幫助。這一切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思想和語言上,而是要付諸行動。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行動才有可能真實地改變學生的心理和行為,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掌聲的魅力?!芭囵B(yǎng)人”,一個身體健康、心智健全、擁有智慧的人,一定不會是吝嗇掌聲的人。如果僅僅讓學生停留在文字中,不給他們創(chuàng)設情境,再加上孩子們才上小學二年級,并且又都來自于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則難以想象他們的心靈真的能得到滋養(yǎng)。
“培養(yǎng)人”絕不是一個口號,一個標簽,也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理想。它需要的是真真切切的教育行為,需要的是扎扎實實的教育功底,需要的是博愛智慧的教育理想。它貫穿在語文教師素養(yǎng)的雕欄玉砌中,構筑起屬于老師和學生的美麗新世界。
參考文獻:
[1]王意如.語文素養(yǎng)與語文教師素養(yǎng)[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1.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熊丙奇.教育的挑戰(zhàn)——別忘了教育是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于漪.語文教育要致力于擁有自己的話語權[J].語文學習,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