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多愛問問題?
英國一項調(diào)查顯示,2~10歲孩子的媽媽平均每天要回答288條問題。大約從早上7:19開始至晚上7:59,媽媽平均每天要面對12.5小時“大問答”。低齡寶寶(例如5歲以下的)的問題最無厘頭,“水為什么是濕的?”“火怎么這么燙?”有些問題媽媽知道答案,但在孩子當前的理解和接受范圍之內(nèi),僅憑口頭敘述又似乎太抽象。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問題逐漸減少,但難度卻增加,這時82%的媽媽承認不懂回答孩子的問題,“問你爸去吧!”,除此之外似乎無他法。
有時家長們聚在一起感慨,一些問題是讓自己顏面盡失的“罪魁禍首”,“什么是避孕套?”“為什么昨天晚上你們房間里發(fā)出奇怪的聲音?”也許父母們應(yīng)該好好討論一下這樣的問題,并分享各自給出的解釋??墒牵l又真正知道正確的解釋呢?
艾瑪·庫克是《泰晤士報》的專欄作家,她在該報的“問你爸去”專欄深受年輕父母的歡迎。庫克在專欄中傳達出最重要的信息在于:對于孩子提出的每個問題,我們都應(yīng)該同等地認真對待,給予尊重和關(guān)注,不管這些問題表面看起來有多粗俗,多么令人難堪;并且,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一如既往地提問,并從我們身上學(xué)到知識以及面對真相的態(tài)度,那就得一如既往地告訴他們事實和真相。
所幸,在國內(nèi)圖書市場上,為孩子解答問題的繪本慢慢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漸漸為大眾接受和認可。對中國人來說,性、愛、死亡、戰(zhàn)爭……既晦澀又抽象,像是難以逾越的育兒尷尬。“我們有著太多的擔心,太多的憂慮,表面上我們在保護孩子,其實,我們在剝奪孩子的權(quán)利?!辈⑶?,幼兒的認知水平讓我們不得不放棄文字書的選擇,你沒有辦法憑空跟一個一兩歲的孩子說“禮貌”,或者其他的習(xí)慣養(yǎng)成。他們豎起耳朵看世界,繪本的到來,幾乎就是順應(yīng)而生。
前不久,瑞典作家佩妮拉·斯達菲爾特的“孩子應(yīng)該知道的秘密”系列被引進國內(nèi),作者用輕松幽默又不乏正兒八經(jīng)的方式給兒童講述父母老師們感覺或“難以啟齒”或“難以說清”的話題:生、死、愛、毛發(fā)、大便,以及兒童的權(quán)利。佩妮拉希望人們可以借助她的書與孩子聊天,這樣孩子就不是一個人苦苦地想,而得不到成人的回應(yīng)了。無論是這套書本身,還是制作方在對完整重現(xiàn)原版本上的堅持,都稱得上是此類繪本在中國市場的一次突破。
這期專題也許會讓你記起幼時變身“發(fā)問小機器人”的年代,以及當年百思不得其解的“惆悵”;兒童閱讀推廣者將講解繪本為什么成為家長解答問題的利器。一些優(yōu)秀的繪本由此被看到,也許只是潔光片羽,卻足以代表此類繪本的面貌,他們有趣(funny),又不乏正向能量。年輕一代的父母越來越在意構(gòu)建與孩子交流的完美世界,繪本的貢獻在于提供了一個作為大人的家長理解孩子的機會,而非簡單的“教”與“養(yǎng)”。他們在觀念上的逐漸轉(zhuǎn)變,一方面讓此類書籍實現(xiàn)了出版的價值和意義,也為今后的出版提供了更多機會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