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锟?/p>
有機食品的“政府出臺標準和監(jiān)管認證機構、認證機構獨立進行認證”方式既能避免政府管不過來的缺點,又能有效、準確和快捷地認證,是國際上的通用模式。
有機食品,是指有機農業(yè)生產體系生產的食品。準確地說,在未被農藥、化肥污染過的原生態(tài)土壤上進行有機種植,以最接近自然的方式生長,并且在生長過程中絕不使用人工合成化合物、化肥及轉基因技術等,在加工生產過程中也沒任何人工合成化學成分的食品。
有機食品起源于外國
有機食品起源于外國,最早提出有機農業(yè)概念的是英國的諾斯伯納勛爵。諾斯伯納是一位農學家,1940年,他出版了一本專著《照料土地》,提出和定義了當時兩種對立競爭的、無法包容的農業(yè)體系——有機耕作和化學耕作。前者是一種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耕作方式(農業(yè)),而后者則過分依賴于工業(yè)革命發(fā)明的農藥、化學肥料、大型機械等的耕作方式(農業(yè))。
事實上,有機農業(yè)就是最古老的傳統(tǒng)農業(yè),用的是人和牲畜的有機肥,也不用殺蟲劑和除草劑,因為當時科技尚不發(fā)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之前,農民無法獲得化學肥料和殺蟲劑。后來人們發(fā)現戰(zhàn)爭期間發(fā)明出來的技術對農業(yè)生產很有幫助。例如,被作為炸藥使用的化學藥品硝酸銨搖身一變而成為肥料,被用作神經毒氣的有機磷化合物后來被用作殺蟲劑。
不過,農業(yè)生產中大量地使用化學肥料、農藥、除草劑在讓糧食豐產的同時,化學物質也在土壤和水體中殘留,造成有毒物質積聚,并通過物質循環(huán)進入農作物和牲畜體內,最終進入人體并損害人的健康。于是,諾斯伯納提出了有機耕作和無機耕作的概念。他認為:“從長期來看,用化學耕作來代替有機耕作的嘗試將會是比現在所知道的要有害許多。而且可能值得指出的是,人造肥料的產業(yè)是非常巨大的、組織嚴密的,他們的宣傳鼓吹是很微妙的,但是人造肥料產業(yè)總有一天會消亡。”
諾斯伯納的觀念逐漸得到一些人的認同。1947年,英國的霍華德出版了《土壤和健康:對有機農業(yè)的研究》一書,采用了諾斯伯納的術語——有機農業(yè),這也是第一本在標題中有“有機農業(yè)”一詞的書。1945年,美國的羅達爾出版了《豐收:用堆肥耕作和進行園藝》一書,也提到了“有機農業(yè)”的概念,并將其和“依賴化學合成物,最終導致土壤板結、無生命”的“化學農業(yè)”相對比。
隨著化肥、農藥的大量應用和環(huán)境逐漸被污染,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與環(huán)境”會議上,與會代表首次提出“生態(tài)農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同時成立了“有機農業(yè)運動國際聯盟(IFOAM)”,此后該聯盟總部設在德國。由此,在全球引起了一場新的農業(yè)革命,許多發(fā)達國家相繼生產和開發(fā)有機食品。因此,有機食品也是指按照有機農業(yè)生產和加工的符合國際或國家有機食品要求和標準的食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產品、蜂蜜、水產品、調料等。
但是,organic和organism是同源的,后者是生物體的意思,生物體的核心就是“有機化合物”,所以,有人認為,把organic food稱為生態(tài)食品或生物食品更好。但是,由于有機食品已經在中國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詞,所以現在多以此稱呼。
歐盟的有機食品標準
全球有機農產品一半的消費在歐洲,歐洲有13萬農場主從事有機農業(yè)生產,播種面積370萬公頃,約占全歐洲耕地面積的2%。在歐洲,德國和英國的有機農業(yè)市場最為廣闊。德國的有機農業(yè)已有30多年的歷史,注冊的有機農場已接近9000家。英國早在1946年就已實施有機食品認證,查爾斯王子發(fā)起和創(chuàng)立的有機品牌Duchy Originals便是其中的代表,這個品牌從食品到保健品都有。而美國的有機食品生產自20世紀90年代初就一直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大約有四分之一的美國消費者每周會購買一次有機食品,有機農產品市場成為美國發(fā)展最快的市場之一,其貿易額占全球有機食品貿易總額將近45%。
在歐洲,按照有機產品的類別,有機谷物產品占有機食品市場的37%、奶制品占11%、肉類占11%、其他產品占41%。這些產品的比例在歐盟內各個國家之間并不相同。如法國有機食品市場谷物占42%、水果和蔬菜占25%、酒占2%、肉禽類占3%;英國水果和蔬菜占54%、谷物占14%、奶制品占7%;丹麥奶制品占45%、水果和蔬菜占17%。
有機食品首先需要認證,認證則需要有標準,只有按標準生產出來并經過認證的食品才能稱為有機食品。
現在,有機食品的認證標準有幾種,如國際有機農業(yè)運動聯盟(IFOAM)的《有機生產和加工的基本標準》、歐洲有機法案EEC No.2092/91、美國的有機農業(yè)和食品標準。由于歐盟是有機食品的主要生產者和消費者,其有機農業(yè)和產品的標準具有代表性。
歐盟于1991年7月22日開始實施EEC No.2092/91法令,即《有機農業(yè)和有機農產品與有機食品標志法案》,簡稱《歐洲有機法案》,它承接了來自100多個國家的740個團體組成的國際有機農業(yè)聯盟(IFOAM)《有機生產和加工基本標準》的指導原則。該法令共16章、6個附錄和25條修正條款,統(tǒng)一了有機農產品和食品的生產、加工、標簽和監(jiān)控標準。
《歐洲有機法案》規(guī)定,只有當某一產品100%的配料、農產、非農產和添加劑均符合該法令(包括附錄)要求時,該產品才能在銷售標簽上(產品名稱)注明為有機食(產)品。如果95%的農產配料為有機的,而剩余的5%為普通配料,而且尚未經有機生產,并在附錄VIC中列明時也可使用有機產品字樣。
但是,從1998年1月1日起,表明有機農產配料的最低限度為70%,這并非說有機配料比重為70%至95%即可使用有機產品標簽,而只允許在成分說明中標明有機農產配料所占的比重。至于過渡期產品,則一般到停止使用化肥后第三個收獲季節(jié)為止,只有為單一一種農產品配料時,才可標明為有機產品,而且在收獲季節(jié)前至少12個月必須符合該法令的要求。
該法令的第6、7章及附錄I和II規(guī)定了有機食品的生產要求,其中,附錄中所列物質是允許使用的,未列入的是禁止使用的。
歐盟的有機食品論證有兩種方式。一是歐盟成員國必須按EEC No.2092/91的規(guī)定向在布魯塞爾的歐盟委員會申請。二是非歐盟成員國(第三國)可以根據歐盟法規(guī)第11章第1-5款的規(guī)定,向歐盟申請。對于從未列入第三國名單的其他非歐盟成員國進口有機產品,根據該法規(guī)第六章第六款要求需單獨許可,經認證機構核實進口商的情況,通常有助于申請表的備制。
有機食品的第三方認證
無論在歐盟還是美國,抑或是中國,有機食品并非由政府機構來認證,而是由政府委托獨立的第三方來認證,政府的責任只是制定標準和進行監(jiān)管。
以歐盟有機食品認證為例,歐盟成員國確定的“具體負責的政府機構”是有機農業(yè)認證認可的國家權力機關,它對私立的“質量檢查認證機構”進行監(jiān)察、授權和認可。監(jiān)控機構的責任和義務在《歐洲有機法案》中有詳盡規(guī)定。對于授權的認證機構認證的產品每年都要檢查,如果不符合規(guī)定,則不僅要取消認證機構的資格,而且要取消該認證機構所認證的有機食品。由于獨立的第三方在認證時是要收費的,所以監(jiān)管的政府機構一旦查出認證方弄虛作假,不僅要撤銷其認證資格,還要對其罰款、沒收其非法所得,直至賠償、追究刑事責任等。
經過歐盟成員國政府批準的第三方認證機構有,德國的有機保證有限公司(BCS OKO-GARANTIE GMBH)、荷蘭的SKAL、瑞士的IMO、法國的IFOAM等,而美國也有有機食品的第三方認證機構,即OCIA(國際有機作物改良協會)。
德國的BCS是一個典型代表,該公司是1992年5月11日經德國農林食品部正式批準成立的獨立有機認證機構。BCS直接為世界各地的近2.5萬家農業(yè)生產企業(yè)、800多家知名的食品生產與貿易企業(yè)提供認證服務。當然,它的認證必須按照《歐洲有機法案》的標準進行。
中國也有獨立的第三方有機食品認證機構,即環(huán)境保護部有機食品發(fā)展中心(OFDC)。該機構成立于1994年,是中國成立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專業(yè)從事有機產品研發(fā)、檢查和認證的機構,也是中國唯一獲得國際有機農業(yè)運動聯盟(IFOAM)認可的有機認證機構。OFDC現有有機認證檢查員20多名,其中12人通過了國際有機認證檢查員協會(IOIA)的培訓。當然,與OFDC同樣有認證資格的還有十幾家公司。
這些獨立認證機構必須按照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制定的標準來認證,如:灌溉用水的酸堿度、含鹽量、重金屬、氟化物、氰化物、砷、苯、乙醛等不能超標;土壤中的重金屬、化肥殘留不能超標;有機農田與周圍農田要有隔離帶,以防周圍農田施的化肥隨地表徑流流過來,打農藥隨風飄過來,隔離帶寬度因作物不同而不同,窄者10米,寬者幾十米,最好是山河湖泊樹林隔離;種植過程中不能使用化肥、農藥,不能用轉基因品種,還要有二至三年的轉換期,以便土壤把化肥吸收盡,才可視為有機農田。
另外,中國的有機食品認證公司是由國家質檢總局下屬的國家認證認可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來審查、監(jiān)督、管理。如果認證有機農產品的公司違規(guī)認證、認證不實,會受到撤銷其認證資格、罰款、沒收非法所得、賠償、追究刑事責任等處罰。
有機食品的“政府出臺標準和監(jiān)管認證機構、認證機構獨立進行認證”方式既能避免政府管不過來的缺點,又能有效、準確和快捷地認證,是國際上的通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