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哥特文學的新維度

      2013-04-29 12:06:06鄭素杰

      鄭素杰

      摘 要:弗蘭納里·奧康納的長篇小說《慧血》講述了一個美國南方夢幻般的哥特故事?!痘垩繁硐笊衔从械湫陀缣睾兔绹跗诟缣匦≌f特征,也未有愛倫·坡和霍桑心理哥特的特征。奧康納開創(chuàng)性地將哥特式寫作技巧與宗教信仰融為一體,開啟了哥特文學敘述的新維度,從宗教浪漫主義角度隱喻了美國二戰(zhàn)后南方人的精神迷茫及罪惡感,對美國二戰(zhàn)后社會矛盾轉型時期人的精神困惑予以啟示,進而引發(fā)人們對人性、社會的理性思考。

      關鍵詞:《慧血》;哥特文學;心理哥特;宗教哥特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7-0199-04

      弗蘭納里·奧康納(Flannery Oconnor, 1925~1964)被稱為美國“南方文學先知”并享有南方“哥特女王”的美譽?!痘垩罚╓ise Blood,1952)這一美國南方夢幻般的哥特故事即是她生長于南方、感受南方的內(nèi)在投射。盡管《慧血》敘述環(huán)境的表象未有陰森的城堡、隱現(xiàn)的午夜幽靈、黑暗恐怖的地窖、腐尸、墓穴等場景以及被囚禁的高貴純凈柔弱少女等突出的典型英國哥特小說特征,也未有美國初期哥特與美國拓荒歷史相結合的特色,但由于深受愛倫·坡、納撒尼爾·霍桑哥特作品的影響,她的作品深度體現(xiàn)了源自美國開拓時期人們對荒野和死亡的恐懼、對上帝的敬畏而形成的集體無意識,以及美國人自信表象下的怪誕、恐懼等意識情結。她開創(chuàng)性地將哥特式寫作技巧與宗教信仰融為一體,開啟了哥特文學敘述的新維度,創(chuàng)設了黑茲爾·莫茨這一獨特的哥特人物形象——“宗教畸人”,從宗教浪漫主義角度隱喻了美國二戰(zhàn)后南方人的精神迷茫及罪惡感。

      一、18世紀末美國外部客觀哥特文學

      哥特小說(gothic novel)在英國興起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賀拉斯·瓦爾普(Horace Walpole)于1764年出版的《奧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to)為英國哥特小說的開山之作。安·拉德克利夫(Ann Radcliffe)的《尤道佛的秘密》(The Mysteries of Udolpho,1794)和劉易斯(Matthew Lewis)的《修道士》( The Monk ,1796)等作品相繼問世,英國哥特小說逐漸形成。其特征為故事場景多在陰森的古堡、廢墟或者荒野,故事時間大多發(fā)生在黑暗的中世紀,內(nèi)容大多含有復仇、強奸、兇殺或超自然現(xiàn)象等神秘恐怖的故事情節(jié)。哥特文學產(chǎn)生于工業(yè)革命初期的英國,由于封建勢力受到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挑戰(zhàn),其統(tǒng)治地位岌岌可危,經(jīng)濟和精神壓力倍增。英國從農(nóng)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型時人們的精神普遍焦慮不安、無所適從。對自然無力掌控的恐慌,及對古老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和日耳曼人漫長歷史過程中的英雄故事傳說的恐懼演化而成的集體無意識,驅動他們把驅除內(nèi)心恐懼的希望寄托于萬能的上帝,希望上帝的代言人修士、修女們,代上帝驅除惡魔,給他們傳來福音,還他們伊甸園般的平安、幸福、安逸。但無休止的人間痛苦和無力改變的現(xiàn)實與內(nèi)心的美好期望的矛盾促使他們的內(nèi)心思慮由期望、失望、絕望進而轉變?yōu)閷ι系鄣膽岩?,轉化為對修士、修道院及宗教的憎恨。瓦爾普、拉德克利夫、劉易斯等作家們敏銳地覺察到此主流意識,并通過作品反映了這一社會現(xiàn)實。他們在作品中創(chuàng)造了許多不同于人們認知領域的博愛仁慈的教會人物,邪惡的修士或修女就形成了英國早期哥特小說另一特征的基礎。如《尤道佛的秘密》中的修女淫蕩惡毒,為霸占他人財富不惜殺人,串通惡棍侵占尤道佛城堡?!缎薜朗俊分械闹魅斯膊剂_斯,身為修道院院長與人私通、強奸、殺人,為討好教徒,竟然贊同其《圣經(jīng)》中直白的描述會對青年女子產(chǎn)生不良影響的觀點,否定了《圣經(jīng)》的經(jīng)典地位,彰顯了他的宗教虛偽。哥特作家們?yōu)榫駪崙康姆饨ㄙF族和茫然的民眾發(fā)泄了對教會的不滿,也開辟了讀者的閱讀新視域,為讀者揭開了宗教的神秘面紗,揭露部分教會人士邪惡的一面,極大地刺激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哥特作者利用塑造的邪惡修道士和修女形象,抨擊了基督教會“原罪”、“悔罪”、“救贖”等表象教義觀念下存在的殘暴以及禁欲主義掩蓋下的荒淫縱欲的罪惡行徑,從而使哥特文學具有了啟蒙文學的功能和意義。

      美國作家查爾斯·P·布朗(Charles·P·Brown)的《威蘭》(Wieland,1798)是美國第一部哥特式小說,講述了一個宗教狂熱分子的家庭悲劇。美國是一個新興的國家,沒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傳說作為寫作素材,沒有古舊城堡、陰森教堂為小說發(fā)生場,沒有邪惡的修士或修女的血腥情節(jié)的謀設。而布朗卻匠心獨運地讓主人公老威蘭自己建了一座神秘的神堂,去那里領會宗教的意義,不料被大火燒死其中,其神秘的死又給后人造成了諸多不幸:小威蘭出現(xiàn)幻覺,殺死妻子和孩子,追殺妹妹。從英國邪惡教士到美國因宗教信仰而導致的無窮遺患,令人對宗教產(chǎn)生了深度的恐懼和疑慮。美國初期哥特小說在繼承英國哥特小說的基礎上,摒棄了古老、陰森、恐怖場景和過去故事時間;把英國哥特描述源自身體、社會等外部客觀世界恐懼和美國拓荒期歷史相結合,以展示新大陸人們對神秘自然無法掌控的恐慌,展示人們對宗教的恐慌。但美國初期哥特保留了英國哥特浪漫主義喜劇式結局,給讀者以愉快的閱讀心理享受,符合讀者的期待視域。

      二、19世紀30年代以降美國心理哥特文學

      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的作品從留有英國哥特遺風的《麗姬婭》(Ligeia,1837)《厄舍古屋的倒塌》(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1839)到《紅死魔的假面舞會》(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1841),已完全形成了他的心理述說給人帶來恐怖的敘事特色。坡在《怪誕故事集》的序言中也宣稱:“我的恐怖并非源于日耳曼式的,而是源于心靈?!彼摹侗挥霉獾娜恕罚═he Man That Was Used Up,1843)和《一桶白葡萄酒》( The Cask of Amontillado,1846)亦可稱為哥特的經(jīng)典之作。坡被稱為“心理哥特的鼻祖”。自坡以降,美國哥特小說從初期深受注重外部場景敘述催生恐怖的英國式哥特嬗變?yōu)槊绹厣膬?nèi)在化、心理化的恐怖為內(nèi)核的美國式哥特小說。

      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哥特小說《紅字》(The Scarlet Letter, 1850)中宗教信徒的形象已由英國哥特惡棍式的教徒轉化為敢于承當?shù)那榱x之人。作品女主人公英國青年女子海斯特移民美國,丈夫失蹤,后與青年牧師丁梅斯代爾發(fā)生戀情。在19世紀中期的美國,婚外私情是嚴格的清教社會所不能容忍的罪惡。她被清教徒們投入監(jiān)獄,游街示眾,還被迫終生佩戴象征恥辱的紅字A(Adulteress通奸女犯)。事發(fā)之初,丁梅斯代爾懾于清教的嚴厲教規(guī)和名譽地位,不敢坦誠實情。7年后的一天,他不堪忍受內(nèi)心的負罪感和心靈折磨,當眾承認了和海斯特的戀情,撕開衣服露出烙在胸口的A字后死去。清教的嚴酷和瘋狂的教徒扼殺了青年人的愛情也謀殺了善良人的生命。霍桑利用作品的言說探討了清教道德倫理規(guī)范的合理性。但是“清教徒信奉加爾文主義,把《圣經(jīng)》里的每一個字都看成上帝的旨意,他們宣揚‘原罪說,強調(diào)人性的墮落,堅信命定論,認為人只有靠上帝的恩賜才能獲救。他們把一切都看作是善與惡的沖突,是上帝與魔鬼之間永恒斗爭的體現(xiàn)。他們以十字軍騎士般的狂熱,替天行道,把一切不符合清教信仰、清教道德的東西看作是邪惡而進行毫不留情的打擊”。

      19世紀中期的美國經(jīng)歷了近兩個世紀的拓荒開墾,人們擺脫了奔赴新大陸時的茫茫海上歷險的恐慌,擺脫了拓荒期的無助和希冀獲得上帝憐恤的祈求,把陰森可怕的荒野改造成了富庶的具有資本主義社會萌芽的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雖然繁榮發(fā)展了,可人們的思想并未能擺脫美洲大陸嚴格的清教束縛。清教提倡勤儉節(jié)忍,反對奢華縱欲,只承認《圣經(jīng)》是信仰的絕對權威,這與新興資產(chǎn)階級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信念產(chǎn)生激烈矛盾。18世紀初開始的啟蒙運動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chǎn)階級反封建、反禁欲、反教會斗爭的繼續(xù)和發(fā)展。新興資產(chǎn)階級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tǒng)治和教會壓迫的愿望日益強烈。啟蒙者們意欲引導世界走出充滿教義、非理性以及專制的“黑暗時期”。在社會矛盾尖銳的關鍵期,霍桑用表面幽默而實質犀利的筆鋒痛斥清教教會打著宗教的幌子對平民進行壓榨迫害,揭露了當時代美國清教宗法的殘酷、宗教的欺騙和道德的虛偽。但他的自我清教背景使他主張通過善行和自我懺悔洗刷罪惡,凈化心靈,蒙獲救贖。作品中海斯特的善行、丁斯梅代爾的自懺洗刷了他們的罪孽,得到了世人的原諒和接納,獲得了拯救。這只不過是霍桑的道德浪漫主義哥特書寫。宗教在人們思想和生活上的深重影響,宗教對人之精神的摧殘、對人性的壓抑已造成了人們精神世界的偏離和困惑,是絕然不能靠一種浪漫的想象所能解決的。

      三、20世紀中期美國宗教哥特文學

      如果說滲透著暴力、兇殺、恐怖和瘋狂的美國邊疆拓荒史和卡爾文宗影響下的美國清教思想影響了霍桑的創(chuàng)作,令他把美國的歷史和哥特文學融合在一起,立體化地展示了美國血腥罪惡歷史進程;那么南北戰(zhàn)爭和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陰霾也給南方人帶來了無盡的憂郁,為奧康納提供了大量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奧康納生活的時代,是美國南方四年慘烈的南北戰(zhàn)爭中斷了戰(zhàn)前的經(jīng)濟繁榮時期,戰(zhàn)后的聯(lián)邦政府側重于有較好工業(yè)基礎和發(fā)展前景的北方,加劇了南方經(jīng)濟的衰敗和南方人意識中彌漫的陰郁和無盡的哀愁。面對衰敗,南方人無力改變,對生活充滿了絕望,精神頹廢,處于崩潰的邊緣,社會暴力事件時有發(fā)生。二戰(zhàn)的爆發(fā)又導致美國40多萬多人喪失了生命。剛剛經(jīng)歷了經(jīng)濟危機洗禮的美國經(jīng)濟又遭重創(chuàng)。人們生活陷入困境,精神迷茫。晦暗、病態(tài)、哥特的美國南方世界更加重了美國南方宗教觀的扭曲。作為“南方文學先知”,奧康納從自我的虔誠宗教觀出發(fā),像??思{嘗試把種族問題帶到哥特主題視野下一樣,試圖把宗教問題與神學理念帶入哥特文學視域,用“哥特式”來處理嚴肅的宗教信仰和社會問題,以破解南方噩夢的密碼,尋求人類心靈痛苦的罪惡之源。

      “英國哥特小說最鮮明的審美特征就是恐怖、驚險、痛苦和罪惡,特別專注不尋常的、極端的事件描寫,著力追求強烈的文學效果。”奧康納摒棄了英國哥特小說多用修道院、墓穴等陰森場景、邪惡的修道士等人物來奠定作品基調(diào),而是將批判鋒芒直接指向失去信仰的人類本身。表象上,奧康納在《慧血》中并未有哥特文學的特征展示。作品中沒有創(chuàng)設陰森的城堡,令人毛骨悚然的地獄、墓穴,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及電閃雷鳴等恐怖環(huán)境,沒有痛苦、受難和死亡過程的白描,沒有邪惡的教士,沒有瘋狂的惡魔和幽靈。有的只是一個流浪的靈魂迷失者在一個小城的靈魂求索之旅。實際上,奧康納是把二戰(zhàn)后美國南方當作一個陰森恐怖的哥特場景加以書寫。她深切地意識到:二戰(zhàn)后的美國南方,甚而美國整個社會的人們空虛迷茫,社會秩序混亂,經(jīng)濟低迷導致道德淪喪,進而使邪惡和犯罪充斥了整個社會。人與人之間失去了熱誠、溫馨和關愛,已經(jīng)完全變成了物質金錢的關系,人與人之間越發(fā)冷漠、隔離、陌生,就像伊諾克不斷述說的“這里的人不友好,總是想把你打扒下”。由于南北戰(zhàn)爭的失敗、宗教等諸多原因,美國南方人有著沉痛的歷史負罪感。在戰(zhàn)后經(jīng)濟復蘇的轉折時期無所適從,與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疏離。在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三種關系上畸形脫節(jié)、嚴重異化,由此產(chǎn)生了變態(tài)心理和悲觀絕望的情緒。人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動蕩的環(huán)境里已完全失去了安全感,進而逐漸失去了自我,從而異化為畸人。故而奧康納在《慧血》中創(chuàng)設了一個自認為靈魂丟失、沒有宗教信仰,但實際上卻在虔誠地信仰耶穌并身體力行地維護基督的“宗教畸人”形象。

      主人公黑茲爾·莫茨,幼年時受傳道士爺爺影響,深信耶穌,并有深深的負罪感,有長大做牧師的愿望。18歲參軍時絕不讓自己的靈魂受玷污的堅定信念受到軍中朋友的嘲笑。他們認為耶穌根本就不存在,更何談罪惡和救贖。海外征戰(zhàn)的經(jīng)歷動搖了他的信念,他的靈魂迷失了。為尋回靈魂,找到信仰的真諦,他返回家鄉(xiāng)去感受神的啟示,卻只看到破敗荒蕪的家園。物質家園的失去進一步促使他去尋找精神的家園。在尋求宗教信仰真諦的路上,他的種種怪誕行為令人不解。他選擇投宿在妓女家里并不是出于對女人的需要,而是以此來褻瀆上帝,并聲言根本不相信耶穌基督;繼而執(zhí)著地跟隨一盲人傳教士,卻又不聽其訓導和宗教宣傳;內(nèi)心深處崇拜信仰耶穌卻又創(chuàng)立沒有耶穌的教派(the Church without Christ),并宣稱“世上本沒有罪惡,人人都是潔凈的,根本用不著耶穌的血去救贖”;為自己的新教急切地尋找一個新耶穌,卻把朋友送來的作新耶穌的干尸摔得粉碎;幼年時因偷看裸女表演就穿上裝有石子的鞋子行走以示自我懲罰;懷疑上帝的存在,卻又背負沉重的原罪意識;警察把他的破車推下山后,他獨自觀望天空感受天惠后用石灰自毀雙目,身縛帶刺鐵絲、穿上裝有石子和玻璃渣子的鞋子每日行走贖罪。最終被耶穌招去,其靈魂化為一個光點飄向宇宙。黑茲爾·莫茨是奧康納依據(jù)希伯來先知行為敘事特色塑造的一個“宗教畸人”。希伯來圣經(jīng)中的先知為了引起世人對他們預言的重視,拯救國家、民族,往往行為怪異,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宗教畸人”也正是奧康納區(qū)別于其他作家創(chuàng)作美國南方哥特的重要特征之一。奧康納借黑茲爾·莫茨的故事隱喻地向世人預言深藏于美國南方社會的惡魔——對基督教的懷疑與不敬從而踐行了自己南方女先知的使命。她把宗教和哥特有機結合起來,向世人進行布道,告誡人們靈魂的痛苦源于黑暗的心靈,而黑暗的心靈又源于沒有上帝的引導。缺失堅定的信仰必造成對自我未知的恐懼,而信仰的缺失源于人們對上帝的褻瀆。昭示了只有上帝才能救贖人類的宗教理念。內(nèi)戰(zhàn)前美國南方人養(yǎng)成了傲慢的優(yōu)越感,內(nèi)戰(zhàn)失敗后人們思想的迷茫、保守、封閉、落后,造成了人與人的疏離、人與社會的疏離、人和上帝的疏離,從而被高速發(fā)展的資本主義社會所異化,成為游蕩于世間的幽靈。

      與英國早期外部景物哥特及美國19世紀的愛倫·坡和霍桑心理哥特敘事不同,奧康納的宗教哥特小說沒有沿用傳統(tǒng)手法制造恐怖、懸疑,也未運用意識流或心理描述來探討道德,而是聚焦于現(xiàn)實社會的眾生,根植于美國南方所背負的歷史負罪意識,挖掘南方所獨有的社會頑癥——憂郁、負罪意識、宗教迷狂,把宗教的缺失和心靈的黑暗作為社會問題的根本原因,夸大了宗教的社會調(diào)節(jié)功能,蘊含著宗教浪漫主義思想。

      奧康納的宗教哥特,帶給人們的恐怖,從精神維度分析,它來自于深受折磨的苦難靈魂,其“宗教畸人”是把人類心靈身處的恐懼對宗教癡迷的具像化,是內(nèi)在心理的外化形式?!霸谒械闹匾膛芍校浇淌墙箲]最多,最強調(diào)死亡的恐怖的教派。”出生于虔誠天主教家庭的奧康納深信《圣經(jīng)》的教義和故事,《圣經(jīng)》中那些充滿兄弟相殘、亂倫、暴力清洗、受難等恐怖故事更是深入骨髓、侵入靈魂,她的作品彰顯了圣經(jīng)文學的暴力美學特征。奧康納15歲時父親去世,25歲時患紅斑狼瘡,對疾病的焦慮和死亡的恐懼一直伴隨著她的生活。所以她篤信耶穌的“健康的人用不著醫(yī)生,疾患才需要”(馬太福音9:12-13),深信耶穌能救她于水火,更堅信宗教能拯救任何一個靈魂迷失的人?!白诮袒恕焙谄潬枴つ募词菉W康納內(nèi)心對宗教極端情感的釋放,也客觀反映了她的宗教觀,是宗教信仰和哥特文學結合的典范。

      參考文獻:

      〔1〕Kirk, Connie Ann. Critical Companion to Flannery Oconnor[M]. New York:Facts On File,Inc.2008.

      〔2〕Oconnor, Flannery. Collected Works[M].Ed.Sally Fitzgerald. New York: Literary Class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c.1988.

      〔3〕Poe, Edgar Allan. Tales of the Grotesque and Arabesque[M].Philadelphia: Lea and Blanchard,1840.

      〔4〕那撒尼爾·霍桑.紅字[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

      〔5〕李偉眆.黑色經(jīng)典——英國哥特小說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6〕王曉姝.哥特之魂——哥特傳統(tǒng)在美國小說中的嬗變[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0.

      〔7〕蘇耕欣.哥特小說——社會轉型時期的矛盾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8〕肖明翰.英美文學中的哥特傳統(tǒng)[J].外國文學評論,2001(2).

      (責任編輯 姜黎梅)

      台江县| 武汉市| 青州市| 白玉县| 额尔古纳市| 武胜县| 哈巴河县| 无极县| 凤台县| 大同市| 西宁市| 香港| 兴宁市| 萨嘎县| 博罗县| 剑川县| 长宁县| 周宁县| 新宾| 杭锦后旗| 正宁县| 泾源县| 特克斯县| 盈江县| 宿迁市| 苍山县| 秀山| 盐城市| 武宣县| 商城县| 郎溪县| 林甸县| 邢台市| 武山县| 永年县| 榆中县| 西充县| 商河县| 浦城县| 互助| 井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