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鋒
梅關關樓地處梅嶺山巔,以“一關隔斷南北天”的氣勢,聳立于梅嶺分水界上,故有“一步跨二省”之說。古時這里原沒有關,先秦時梅嶺為楚之“櫪門”,又叫“南戒門”。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這里始設“橫浦關”。舊址在今雄余公路上,人稱“小梅關”;今殘存的梅關關樓稱“大梅關”,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梅關始建于宋代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據江西省《大余縣志》載:“江西提刑權知南安軍蔡挺,立梅關以分江廣之界。”梅關關樓因戰(zhàn)爭原因累圮累修,現存關樓是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的。原關樓屬兩層建筑,上層為瓦房、下層為關門,現上層已倒塌,僅存下層關門。城門上南北兩方都有石匾,南面石匾陰刻“嶺南第一關”5字,落款是“明萬歷南雄知府蔣杰書”;北面石匾刻的是“南粵雄關”4字,未注落款。南面關樓兩側有清光緒癸未年閩汀李化題的“梅止行人渴,關防暴客來”門聯(lián);關樓北的東側是登關樓的惟一蹬道,西側豎立一塊赭紅色大石碑,上刻“梅嶺”兩個大字,碑高2.7米、寬1.2米,乃清康熙年間知府書題。
更為精彩的是,當年陳毅元帥在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時期還給梅關帶來傳奇故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偷渡大梅關”。
1934年8月28日,陳毅同志在江西興國的一次戰(zhàn)斗中身負重傷。同年10月,由于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領導,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中央紅軍不得不作戰(zhàn)略轉移。10月10日,主力紅軍離開紅都瑞金時,重傷未好的陳毅被留了下來,與項英、賀昌、鄧子恢、譚震林等同志組成中央分局,項英任書記、陳毅任中央辦事處主任,帶領留下的紅軍在南方堅持游擊戰(zhàn)爭。
1935年2月的一天夜里,陳毅等在轉移中來到了贛粵交界處——梅嶺大梅關。他們到了大梅關北沿,往下一看,兩壁就像刀切斧劈似的,左邊無路,右邊雖有一條小路,但又直通敵營。他們只好靜悄悄地逼近關隘,依著靠近隘口的建筑物往下走。但因坎高,身體較弱的同志往下跳就比較困難。陳毅這時挺身而出,他一腳踩著石壁,一腳踩著建筑物的墻壁,抓著同志們的手,一個一個地往下放。他們過了關隘,神不知鬼不覺地向右岔爬上了仙人嶺的頂峰。這時眼界豁然開朗:北面江西方向的大余、青龍、黃龍的萬盞燈火,與天上的繁星交相輝映,分外耀眼;南面廣東方向的南雄、始興也傳來了陣陣雞鳴、犬吠。天快亮了,再繼續(xù)前進就有被敵人發(fā)現的危險。于是,他們就頭朝廣東、腳向江西呼呼地睡了起來。睡醒后,陳毅同志很有風趣地說:“我們真了不起呀,一身壓著兩個省呢!”